探秘汶上圣物(一)——地宫探密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CCTV 发布时间:2008-05-09
摘要:

第一集:地宫探密

一九九四年初春,山东省汶上县文物管理部门正式启动对本县宝相寺内的佛塔进行全面修缮工作。上千根木杆,数百块架板将塔体整整围了一圈,施工人员小心翼翼地对每一块砖进行检查、替换,工地一片热闹繁忙。

然而,每当夜幕降临,工地一片寂静的时候,两个人影总会出现在塔前,他们用手电筒不停地照照这里,又用手抠抠那里。更为蹊跷的是,另一个人影在午夜时分也会出现。

他们在佛塔前一阵比划后就消失在夜幕之中。

第1集  地宫探秘

坐落在汶上县的宝相寺和县委、县政府院是一个院落,佛塔距离办公楼不远。

那三个人离开佛塔以后就匆匆忙忙进了县政府的办公楼。

原来,一直在塔前搜寻的人是县文化局局长王思勤和县文管所所长刘怀荣,后去的人叫杨春炳,是刚刚上任不久的常务副县长。

 

杨春炳:时任山东省汶上县常务副县长

佛塔维修工程开工以来,我和文化局长王思勤同志有个约定,那就是每天收工之后我们三个人在佛塔周围接头,雷打不动,风雨无阻。

王思勤:时任山东省汶上县文化局局长

晚上我们轮流值班,工地上的人都不知道我们正在执行一项十分神秘任务,如果发现问题直接向县长汇报。

王思勤他们执行的是一项什么神秘任务呢?

担任施工总指挥的杨春炳在佛塔开工之前查阅了大量资料,他发现,这座被山东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的佛塔只有明、清两次修缮的记载,但却查不到建造时间,也没有塔名的出处。

这座没有准确名字的佛塔因塔顶是金黄色的琉璃瓦覆盖,在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特别是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金光闪闪,所以当地的群众都叫黄金塔。另外,这座佛塔坐落在宝相寺的后院内,也有人叫宝相寺塔。

宝相寺塔位于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北,是宝相寺的唯一遗存,也是汶上建城千百年来保存最完好的地面建筑。

被誉为古中都的汶上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东邻圣城曲阜,西靠水泊梁山,北依巍巍泰山,南临浩淼的微山湖,地理位置优越,人文景观众多。早在7300年前,县城东贾柏一带就有先民部落居住,并已开始使用石器。华夏民族的先祖萤尤曾在这一带活动,死后葬于汶上城南。

汶上是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曾于公元前501年任中都宰,是汶上县的第一任县官。孔子制礼仪、行教化、兴水利、劝农耕,政绩卓著,并且,在这里大力推行儒家思想,影响深远。

汶上县是儒释道三教融汇之地,尤其是佛教,经北魏至宋朝,发展到极盛,持续繁荣六百年之久。从佛教文化遗存与辐射影响来看,宝相寺也是北传佛教最重要的集聚地之一。

 

这幅保存在中都博物馆的清代名画,叫《宝塔晚照》,画中的寺院就是现在的宝相寺,矗立在寺院中的佛塔就是今天的宝相寺塔。

“佛塔”,梵语Stupa ,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等。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去世前,弟子曾经请教将来应该如何供养他的舍利?释迦牟尼当即将衣袍铺地、把托钵倒置于衣袍之上,再将锡杖立于钵上。于是圆形的塔身和朝上的塔尖即成为佛塔的基本形状。

释迦牟尼去世后,被火化的遗体成为佛舍利,弟子们就修建佛塔,并将佛舍利供养在佛塔之中。

据史料记载,佛塔在东汉时期随佛教传入中国。

佛塔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塔、砖石塔、金属塔、琉璃塔等,魏晋南北朝时以木塔为主,唐宋时期砖石塔得到了发展。按类型分为楼阁式塔、密檐塔、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和墓塔等。塔的层数一般为单数,最高十三层。目前,分布在中国各地的佛塔约有2万座。

佛教界将埋葬在佛塔内的佛舍利和奇珍异宝称之为瘗藏圣物。

那么,宝相寺塔有地宫吗?地宫里也有佛教圣物和奇珍异宝吗?

[NextPage]

 

片花1

李继平:时任山东省汶上县博物馆馆长

一般地讲,这个佛塔是由这样四部分组成,就是塔宫、塔基、塔身、塔刹这样四部分。说不定宝相寺塔也有塔宫,但是这也只能是猜测而已。

据有关资料记载,近几十年来,在中国,从佛塔中发掘出佛教奇珍异宝的事屡屡出现。

1965年3月,广州市华林寺白塔塔基中心一米深处发掘出一个石函,内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二十二颗,这二十二粒舍利曾经被送到北京,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看后,断定确系释迦牟尼的肉身舍利。

1981年11月27日,北京云居寺保管所的工作人员在清理石经山雷音洞地面时,从地面拜石下发掘出一方石函,内有银函、玉函,函函相套,严密封存。在白玉函内,有两粒小米粒般大小的佛舍利,旁边还伴着两颗珍珠。

1987年,在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内,从倾倒的佛塔底下发现塔基地宫,找到四枚佛指骨舍利,其中一枚是佛指真身舍利,这枚释迦牟尼佛中指骨舍利是目前唯一发现的佛指舍利。

这么多的发现在常务副县长杨春炳看来是一次次的信号!同时,这也让他感觉到保护文物安全的责任更加重大。

 

马玉申:山东省汶上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局局长

在我们汶上县乃至整个大汶河流域,民间世代传颂着一个神秘的故事,说是黄金塔地宫里藏了五处珍宝。塔的旁边有一个白奶奶庙,白奶奶庙里有一个白蛇专门护着塔宫里的宝贝。但这都是些传说,从来也没有人见到过,我们这座千年的黄金塔一直被一层神秘的色彩笼罩着。

一九九四年初春的那段时间,杨春炳办公室的灯光几乎是夜夜通明。这天夜里,他们又聚集在一起讨论:宝相寺塔十三级,是佛塔层级最高的建筑形式,应当是为瘗藏释迦牟尼遗骨、舍利、佛像、佛经以及奇珍异宝而建造。

他们的共同愿望是,维修好佛塔,保护好佛塔。但是,如果一旦在维修过程中发现佛教文物,一定做好抢救性发掘的准备。

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有关规定,文物修复的原则是:修旧如旧,保持文物的原样。当时,修缮佛塔是从上往下修,脚手架直接搭到顶层,然后修一层拆掉一层。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四日,工程进行到最底层。这一层的墙皮是1970年左右文革期间用水泥抹上的,如今要全部铲掉,再用仿宋的青砖填补。

上午8点钟,正当施工人员清理时,他们突然发现据地面半米左右,有一道齐缝的砖与正常砌垒的砖缝不一致,就像一个堵塞的洞口。

 

刘怀荣:时任山东省汶上县文管所所长

我们当时判断,这是一个通向塔宫的隐门,我叫来了施工队长对他说,这肯定是一个通向塔里的隐门,往里要有圈门和甬道。

杨春炳和文化局长王思勤很快赶到现场,经过仔细观察后,认定这有可能就是塔宫的隐门。杨春炳告诉王思勤说:“不要暴露现场,不要动,这是省级重点文物,马上向市文物局汇报。”

此时的杨春炳已经隐约地感到一个重大的发现即将来临。

当天,济宁市文物局接到汶上县发现塔基隐门的急电,并请求对塔宫进行抢救性发掘。

第二天,济宁市文物局宫衍星局长带领专家赶到汶上县。

 

宫衍星:时任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局长

根据国家的考古发掘有关规定,在建设中碰见文物或可能存在文物,这个呢,要立即组织抢救,叫抢救性发掘。如果是科学发掘,必须报告,国家批准以后才能动工,这个建设中碰见的,为了保护安全不受损失,也可以边进行抢救边发掘边给国家报告。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五日。

汶上县县公安局八名民警现场保卫,县文化局、文物管理处全体专业人员参加,济宁市文物局四位文物专家现场指导,对宝相寺塔发现的地宫进行抢救性发掘。

佛塔发现地宫的消息很快传开,尽管有公安干警执行警戒,但前来围观的群众还是络绎不绝,将发掘现场围得水泄不通。

考古人员仔细地将塔宫隐门的外层砖一块一块地取下来,并有秩序地放好。他们知道,如果稍有疏忽就会对佛塔造成破坏。当拆掉了外层砖以后,一个圆形的圈门出现在眼前,这个圈门就是塔宫的宫门,宫门往里是甬道。

考古人员发现,整个甬道是用大城砖和白灰浇筑而成,非常结实。

发掘继续进行,整个甬道清出来了,甬道南北长3.93米,宽0.97米,高1.65米。

 

杨春炳:

这时我们看到甬道尽头宫门已完全显露出来。当施工人员刚刚把宫门打通一个洞时,一股馨香的清气扑面而来。我们急切地用强光手电筒向里面照,当灯光打过去以后,一白一黄两束亮光迎面刺来,让人惊喜中不寒而栗,面面相觑。

这是什么光?从哪里发出来的?

塔宫内部到底什么样?有没有淤泥或者井?有没有毒蛇或蝎子?是否缺氧?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面对种种疑团,考古人员作了认真地准备。

为了试探塔宫是否缺氧,考古人员在一根长竹竿上绑了两支蜡烛,小心地伸进塔宫。

他们很快发现火焰燃烧十分正常,地宫内并不缺氧。

片花2

董文华:原山东省汶上县博物馆馆长

当时,我携带发掘工具和手电筒第一个爬进去,进去以后有些紧张,里面是黑乎乎的,不知道有多大,又看不太清楚,里面是凉飕飕的。

董文华虽然学的是考古发掘专业,却从来没有进过佛塔地宫。当他爬进地宫时,一股清凉、馨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董文华明白,这是来自遥远年代的气息。

这时,参加发掘的专家们半蹲半跪地守候在甬道口,静静地等待董文华的回音。

董文华:

当时我在塔宫里喊:塔宫里和秋天一样,很凉爽,香气扑鼻。这时,大家放心了,高兴了。接着,发掘总指挥杨春炳陆续和一些专家爬进了地宫。

一九九四年三月十五日这天,尘封已久的地宫迎来了第一批“不速之客”。他们一时难以相信,这,就是想象中的地宫吗?

借助手电光,他们很快发现:塔宫位于塔基的正中部,由甬道、宫室组成。经初步测量,宫室南北长1.47米,东西宽1.43米,高4.2米。

塔宫底部中心有一园井,井口盖一方石,方石正中有一园孔与井口相吻合,是13层佛塔的中心。井口周围装饰有莲花图案。

在塔宫正北面有一座佛龛,上面摆放着一件石匣。

 

[NextPage]

 

杨春炳:

根据考古一般规则和要求,应该是由表及里,由近到远,由下到上,由外到内。因此,我们没有动石匣,而是先找它周围的暴露在外面的文物。

尽管石匣就摆在眼前,但他们还不能轻举妄动,考古人员又借助手电光在寻找暴露在外面的文物。

突然,在地宫南壁发现手书墨迹,上面清晰地写着:

任城左荣义、荣世,中都束德孺同迎佛牙归葬。时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

在地宫西壁也发现有墨书:

任城左荣义、荣世,中都束德孺同送葬佛牙舍利。时政和二年三月十五日。

政和二年就是公元1112年,距1994年已有882年。

此时,考古人员非常激动,虽然他们还不知道荣义、荣世、束德孺这三个人是谁,但是他们已经隐约感觉到在这座地宫里埋藏着佛牙舍利!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