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道教与峄山道场略述

来源:孔孟之乡网 作者:孔萌 发布时间:2006-11-28
摘要:
  山东省是中国道教发祥地之一。先秦时期,齐国等地盛行巫术、神仙方术和黄老之学,为中国早期道教两大派别之一太平道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汉灵帝时,张角利用太平道发动黄巾农民大起义,青州、兖州一带道徒参加起义众至百万,后被统治者残酷镇压。魏晋时期,道教分化,一部分向上层发展;民间则继续流行“通俗道教”。
  南北朝时,北魏太平真君年间嵩山道士寇谦之,在崇信道教的太武帝支持下,创立新天师道(又称北天师道);南朝宋明帝时庐山道士陆修静创南天师道。道教的教规、仪范经二人修订后逐步定型,成为统治者推崇的正统宗教。北天师道在山东传播较广。唐时期,中国道教隆盛,统治者实行了一系列崇道政策,促进道教在山东的发展。
  金元之际,王重阳在胶东创立全真教,道徒遍布山东各地。元朝,全真道是国内举足轻重并在民间拥有较大势力的道教派别。明朝以后转衰,但迄今仍是山东省道教主要派别。
  山东省道教文化名胜丰富。泰山、崂山、沂山、五峰山、昆嵛山、峄山等道教名山,现仍保存着大量道教文化遗迹。泰山、崂山道教音乐特色鲜明。牟平烟霞洞、文登圣经山月牙石刻和圣水宫、莱州寒同山神仙洞和大基山道士谷、烟台蓬莱阁和毓璜顶、沂山东镇庙碑林,以及岱庙等一批具有较高文物价值的道教名胜和古宫观受到重点保护。
  峄山位于济宁市邹县城南12公里处,海拔582米,方圆10公里,因山中怪石万垒,络绎如丝,故名峄山(峄绎同音)。此山兀立平川,拔地而起,洞幽玲珑,有5大奇观、7龙洞、8段锦、20名石、24景、36洞天、72庙宇以及数不尽的奇石异穴,故有“岱南奇观”、“邹鲁秀灵”之称。主要宫观有白云宫、万寿宫(又名东华宫)、泰山行宫、仙人宫、炉丹峪、隐仙洞、人皇洞、唐人洞、齐天洞、道藏阁、白衣送子阁等。
  道教在峄山发迹较早,汉朝末年,曾为曹操官吏的方士郗鉴在峄山南华观东华阳楼修炼。黄巾军起义前,在峄山隐身,起义后作为山寨或屯军地,起义失败后,有不少起义者改名换姓来峄山隐居、出家。现仍存大龙口、空中楼阁、漏灵谷、大将台、义台、万忠沟等遗迹。南北朝和唐代,有许多高道来峄山修炼传道。金元以来,全真道随山派、清净派、华山派、龙门派以及真大道、天仙道等道派均曾在峄山传宗接代,唯龙门派流传至今。
  金大定年间,随山派创始人刘处玄先后两次来峄山传道收徒,住白云洞、隐仙洞、紫极宫、炉丹峪,命徒王贵实守长生观,前后相继八代,历时120余年,后转归华山派。清净派创始人孙不二的弟子李崇彦在峄山创建玉泉观,任本观住持,先后三代,历时七八十年。真大道教,初名大道教,为沧州乐陵(今山东乐陵)人刘德仁于金皇统二年(1142)所创。在峄山从第五代传至九代,主要活动在插花石东唐人洞、齐天洞。成祖永乐初年,因有道士参与明帝复位的嫌疑,明成祖加兵峄山,尽毁峄山宫观,殃及道众,道教活动一度沉寂。明宣德四年(1424),华山派七传弟子李教秀由华山东游峄山,重开峄山各处道观,收徒传道,主要活动在白云宫、仙人宫等处,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华山派道众达1300多人,宫观573楹,拥有土地3700亩,传七代,历时173年。明末清初,又一支华山派主要活动在隐仙洞、断江崖前的人皇洞,传四代,历时200余年。清代,峄山道观多为龙门派道徒住持,从清初(1636)至1961年道教活动消失,历时325年,世传十六代(龙门派第八代至二十三代)。另外,还有正一道的一个分支--仙天道,起源于清咸丰年间,一度在大白楼、五圣堂、小鲁台活动。
  1986年峄山辟为旅游区,先后修复了白云宫、灵官殿、玉皇洞、仙人洞等处,有4名道士返山管理庙殿,住持王元礼,为龙门派第十九代传人,其他3名为第二十代传人。
责任编辑:admin
0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0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邮箱:kmzx@qq.com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