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仙简介地上天仙表 姜子牙(亦为东华帝君,估计是木公的接班人) 蓬莱三仙: 龟蛇二将(又名太玄水精黑灵尊神、太玄火精赤灵尊神) 龙王:东海龙王敖广 | 南海龙王敖钦 | 西海龙王敖闰 | 北海龙王敖顺 | 井海王 神霄派诸神 九司三省与北极四圣 九司:玉府判府真君、玉府左右待中、玉府左右仆谢、天雷上相、玉枢使相、 斗枢上相、上清司命玉府右卿、五雷院使君、雷霆都司元命真君 三省:雷霆泰省、雷霆玄省、雷霆都省 北极四圣: 雷使者等。 另有:五方雷王、五方雷霆大帝 阴曹地府 罗酆六天以下为宫名,六天为守宫神) 地藏菩萨 上古神话诸神 创世神 黄帝时代的诸神 炎帝,又称为神农氏 炎帝的女儿 女娃(后化身精卫鸟) 瑶姬,在《狮驼国》中又名婉华仙子。 还有一个小女儿,其名不可考 颛顼的后代 有的地方直接称作“盘古真人”,是道教的开天辟地之神。 元始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生于太无之先,禀自然之气,初称元始天王。东晋葛洪的《枕中书》称,“昔二仪未分,溟滓鸿蒙,未有成形。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因其前身是盘古、元始天王,就称为元始天尊。 陶弘景编定之《真灵位业图》称,神灵所居之处是“玉清三元宫”,元始天尊居其“上第一中位”,即三十六天中之玉清境,元始天尊位在天之最高位,即三十五天之上。玉清境内,有紫云之阁,碧霞为城。众神仙按时上玉清境朝拜元始天尊。道教宫观大多设有“三清殿”。元始天尊常以手持混元珠像居于大殿神像的中位。在大型道教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或神像,也均以元始天尊为中位。元始天尊的神诞之日是正月初一。中国的民间自古过大年初一,这就是道教的“天腊之辰”。 上清真境灵宝天尊 玉几下 禹馀天宫 灵宝天尊是道教最高神灵“三清”尊神之一,原称上清高圣太上玉晨元皇大道君。齐梁高道陶弘景编定的《真灵位业图》列其在第二神阶之中位,仅次于第一神阶中位之元始天尊。唐代时曾称为太上大道君,宋代起才称为灵宝天尊或灵宝君。道教宫观里的三清殿中,灵宝天尊常以手捧如意之像居元始天尊的左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三清神位,以灵宝天尊居元始天尊的左位。灵宝天尊的神诞日为夏至日,约在农历五月中。民间于夏至日的供奉常以灵宝天尊为主神。 太清仙境道德天尊 玉几下 大赤天宫 三清是“道”的化身,是道教所供奉的诸神中职位最高的三尊神祗,全国各地,凡有道教,大都建有“三清殿”,供奉这三位道教始祖。其中,元始天尊象征道教的第一大世纪,混沌宇宙的“洪元”时期;灵宝天尊象征道教的第二大世纪,阴阳分明的“混元”时期;上述的二位太尊仅存在于神话之中,无任何的文字历史档案可查,只有代表道教的第三大世纪,万物生长的“太初”时期的道德天尊,才有了老子李耳生存活动的历史记载,有出生地和毕生事迹可查,有著作《道德经》可学。在中国民间,还有《西游记》上面,将道德天尊称作“太上老君”,比喻为“道祖”。还有一点,老子,原本姓老,名耳,字聃,楚国人,因中国古代“老”与“李”同音,所以变姓为李。 《玄门日诵早晚课》中的“太清宝诰”,就是讲的这位太上老君。道教宫观中的三清殿,都有太上老君之神像或神位。其神像常作一白须白发老翁,手执羽扇,居元始天尊的右侧位。在道教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均设有太上老君的神位,亦居元始天尊的右侧位。太上老君,即道德天尊之神的诞辰日为农历二月十五日。道教以太上老君为教祖,在农历的二月十五日大多举行祝诞聚会或祈福延寿道场。齐梁道士陶弘景《真灵位业图》定太清太上老君为第四中位,居太清境太极宫,即三十六天中之第三十四天,在三十三天之上。但是那位元始天尊据说是盘古的化身,他比天地还要神圣,因为天地是他开辟出来的,他的夫人,就是道教中的最高女圣——太元圣母,先后生下扶桑大帝东王公、太真西王母等等天神。 三清总称谓:虚无自然大罗三清三境三宝天尊 玉几下 三宝景阳宫 四御(有的也称作四帝) 玉皇大帝的形成自唐代开始,在南朝陶弘景的《真灵位业图》中,玉皇和玉帝分别是两位尊神: 右位第十九:高上玉帝 玉皇大帝臣服于道教的三清,这只是道教自己一厢情愿的做法。在中国民间的排列中恰恰相反,三清是玉皇大帝的臣属。道教先人做了巨大的努力,不断调整玉皇大帝在道教中的位置,一度进入到三清之列,排名三清中的第二位。 紫微:万灵之主紫微大帝 玉几下 星汉天宫 紫微另有名为:紫微元皇天尊。在四御中名列第二,协助玉皇大帝职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所以,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是紫微垣中的大帝座星君,居于中天,也是万星的宗主。 天皇:百灵之宗天皇大帝 御陛下 勾陈上宫 后土:万灵之主后土皇地帝祗 琼阙下 九华玉阙 在四御中名列第四,是一位女神,职掌阴阳生育、万物之美、大地山河之秀。后土皇地祇,是天地中央之像,唐代以前作男像,唐武则天时出现女像。人又称“后土娘娘”,李莲翠是在《玄门日诵早晚课》中的“后土宝诰”认识的这位娘娘。 另外,后土也称作土皇,是道教的地神,神号为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唐代以来,随着风水之术的广泛流行,道教信徒在动土、上梁、安宅、镇宅、建桥、铺路时,常要举行礼谢土皇的斋仪,以祈求路桥畅通、家宅平安、降福消灾。 四御总号:大罗玉京金阙四御四皇上帝 御陛下 四御宫 在最初的道教典籍中原是“六御”,后来,为了符合道经的四辅(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要求,从最初的六御中去除掉了“太乙救苦天尊”和“长生大帝”,成为了现在的四御。 四极:金阙都堂主宰天蓬天猷羿圣佑圣四真君 法陛下 金阙都堂院 在宋代以后,也有以四极大帝作为四御的。四极大帝也各有职能,即:北极紫微大帝总御万星,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主管万灵之寿夭,太极天皇大帝总御万神,东极青华大帝总御万类,主管救度众生。其中,因为南极长生大帝总御万灵、主管万灵之寿夭,所以也被称为“寿星佬”。 南极:南极生长大帝统天元圣天尊 御陛下 金阙高上神霄府 道教称“南极仙翁”,民间俗称为“寿星佬”,以仙桃和灵芝草使人长寿。故民间有“男拜寿星,女拜麻姑”一说。在星宿中,寿星为二十八宿中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中的头二宿的角、亢星 三皇:天地人甲三皇上帝 御陛下 三皇帝阙 五老: 五老总号:天地始祖五老上帝 阙下 五老帝阙 王母:万仙至尊玉池王母宠德碧霞元君 懿前 瑶池仙宫 西王母的名号很多,有九灵大妙龟山金母、太虚九光龟台金母、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白玉龟台九凤太真西王母、太灵九光龟台金母元君等尊称。 在秦汉时代,人们为西王母配上了东王公,中国民间的传言则是与那位辈分小了不知许多的玉皇大帝做太太,所以中国民间的老百姓一般习惯称她为“王母娘娘”。许多道教宫观供奉她为“西王母”, 西王母为女仙之宗,居昆仑之间,有城千里,玉楼十二,琼华之阙,光碧之堂,九层元室,紫翠丹房,左带瑶池,右环翠山。元始天尊授西王母以方天元统龟山九光之箓,使制召万灵,统括真圣,掌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于西王母管辖。道教和民间一直将西王母作为长寿的象征,以西王母作为金箓延寿道场的主神。据传,仙人升天,最先要拜会的就是西王母,其次是东王公,最后才去拜见原始天尊。 此外,相传王母还是掌管不死药和延年益寿仙桃的大神。 观音: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圆通自在天尊 莲座下 洛伽山 观世音原本是来自印度的神,观世音的名号也来源于佛教产生之前的古印度的婆罗门教,最初的形象是一对孪生的小马驹。佛教产生后,观世音成为佛教的神,号称“菩萨”,传入中国后,也是湖北人最崇敬的神灵。小时候不懂事的时候,很多年里把武昌的珞珈山,当成了观世音所在的洛伽山,结果以为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近在咫尺,空欢喜一场。相传观音的生日是在农历的二月十九日,成道日是在六月十九日,涅磐日是在九月十九日。每到二、六、九月,到各庙宇朝拜观音的民众踊跃不绝。不过,在各个道教宫观中供奉的,观音已经更名为“慈航大士”或“慈航真人”,找观音很难见到,找慈航则一找就见。 观世音在印度佛教中原本是男身,传入中国后,自南北朝时期,观音由男身转化为女身,道教的观世音故事见于《灵宝经》中。因为道教神仙众多,观世音到了道教,不仅名称变为慈航道人,主要的功能也变为“赐子”,所以民间更多的称呼她为“送子观音”。 斗姥:圣德巨光天后摩利支天大圣先天斗姥元君 懈座下 大梵天宫 在宋代以后才出现在道教里的尊神,也称作“大圣圆明道母元君”。还有许多的道教宫观里称作“斗姆”,她是北斗众星之母,在道教女神中的地位仅次于“王母”。据传说她一共生有九个儿子,除了老大是勾陈大帝,老二是紫微大帝,其余的七个是北斗七星。斗姆又尊称为圆明道母天尊,在各道教宫观中都建有斗姆阁,在道教诸神中间地位显赫,在各道观中的香火也很盛。只是斗姆的外观形象与常人有异:四个脑袋、三只眼睛、八条手臂,这种形象来自佛教的中介,由印度的摩利支天的形象而来的。在道教神仙中排列在三清之下、四御之上。据说由于斗姥的神通广大,人们只要在上春日一心斋戒,恭礼祭拜斗姥,即使有十重罪恶,也可以得到解消,所以斗姥的香火从来旺盛。 天英 北斗第一阳明贪狼太星君 垣下 天元宫 太上宫 九皇总号:中天大圣北斗九皇九真延生解厄上道星君 玉垣下 北斗九皇宫 太阳:日宫郁仪帝君慈辉朱日天尊 垣下 郁仪扶桑宫 就是“万物生长靠太阳”的这个太阳,湖北在每年的正月初三敬日神,届时,各宫观道士捧盘 太阴:月府结璘皇君妙果素月天尊 垣下 素曜天宫 紧接着太阳的,当然是月亮了,月神是位女神,又称“太阴元君”, 三星:紫微龙德福禄寿三星真君宏德广应天尊 星垣下 天德福幕宫 福禄寿三星是中国民间的吉祥神,其中的寿星还是从“四御”的南极那里请来的,但道教的宫观里面很少供奉他们,他们大都被请到了百姓人家的私人府宅里面,地位和受欢迎的程度要超过了灶神和门神,与财神并列称雄。 五星:金木水火土五镇星君五行应运天尊 星垣下 造化利生宫 以上都为天上的星辰,也称为“五斗星君”。五星指的是岁星(木星)、荧惑星(火星)、太白星(金星)、辰星(水星)、镇星(土星)。五星又称五曜,在道教中位居“神”位,历史上长期为中国民间所供奉。《云笈七签》之《总说星》节中,五星各有名号:东方岁星真皇君(又称木德真君),名澄澜,字清凝。南方荧惑真皇君(又称火德真君),姓浩空,讳维淳,字散融。西方太白真皇君(又称金德真君),姓浩空,名德标。北方辰星真皇君(又称水德真君),名启垣,字积原。中央镇星真皇君(又称土德真君),名藏睦,字耽延。 七星:中天大圣北斗七星延生星君 垣下 北斗旋玑宫 五星加上日、月,合称七曜。道教尊七曜为神,名为星君。古时称“拜斗”,大都指拜北斗,泛指拜五方星斗。 五斗:五方五宿五斗星君 垣下 五极星宫 五斗星君,同五星。 太白:太白太素小阳白皇上真帝君 圣下 太白太素宫 生神:九天自然生神上帝 阙下 九天生神玉京宫 生神,顾名思义,就是派生出世界万物的自然之神。中国的古人受到他们那个时代认识手段的限制,还没有后来产生的达尔文的进化论,他们无法解释出自然万物的来龙去脉,只能采用唯心主义的方法,先造出一个“神”来产生着后来的一切。 无量:三十二天上帝度人无量天尊 御陛下 度人无量宫 无量天皇宫 道教供奉的神仙里面,原本排列在佛教里的神仙不少,无量寿佛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一尊。一身二跨,一仆二主,两边都接受人间香火,有观世音的先例摆在那里,看来这种“兼职”上面是允许的。 真武:玉虚师相玄天上帝金阙化身荡魔天尊 御陛下 北极真武宫 真武大帝,又称玄武神,玄天上帝。原本是中国古代的“四象”神之一,北方七宿(北斗七星)的化身。在道教中,玄武的地位并不高,与青龙、白虎、朱雀共同组成四方护卫神,玄武主北方。宋代之后,玄武的地位开始升格,成为镇守北方的玄天上帝、真武大帝。明代时北京的明成祖战胜了南京,承袭了皇位,代表北方的真武更是被抬得登峰造极。 这是湖北武当山紫霄宫供奉的地方神,官名大号可远不止这些,比如,玄武大帝、真武帝君,但外观不像历代的帝王,倒像一落魄的乡村道士,一贯披发跣足,脚踏龟蛇,一副怪怪的样子,一点也看不出从小娇生惯养的“太子”样子。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日,是真武大帝神诞之日。各地真武庙均有奉祀祝诞祭典。其中以武当山进香朝拜为最盛。 天真皇人:校经主宰大夫天真皇人 法幕下 画一天宫 广成:太玄元父广成天师金亭序事赞化祖师真君法箓常中天尊 清城洞天宫 中国民间称之为“广成子”,这是四川青城山主要供奉的地方神,也是尊称排列最长的一位神祗。最初崇元观的各位师兄师姐都不熟悉他的底细,把他当成了四处乞讨为生的江湖游道。后来听师傅讲解,方知道广成子是所有道士的老祖先,资历甚至远远大于三清之一中的那位道德天尊老子。据传说,广成子是黄帝统一中原之后前往崆峒山专程拜访的学道的老师。你算一算,老子生于大约公元前570年左右,迄今不过两千多年时间,而黄帝的时期迄今至少在四五千年前,广成的道家祖宗地位牢不可破。 见《庄子》、《抱朴子.内篇》和《神仙传》。 木公:东华木公青童道君 阙下 东极紫府 这个不起眼的木公,就是前面所介绍的扶桑大帝、东王公、东华帝君的别称,只是称呼不同而已。木公也是中国人神化的太阳神,与西王母并列的道教最重要的至尊之神。 金母:西极金母宏慈大妙元君 琼阙下 西灵无上宫 天官:上元九气赐福天官曜灵元阳大帝紫微帝君总真应见天尊 宝阙下 上元覃恩府 地官:中元七气赦罪地官洞灵青虚大帝青灵帝君平等应善天尊 宝阙上 中元覃宥府 水官:下元五气解厄水官金灵洞阴大帝旸谷帝君法流远洽天尊 宝阙下 下元通济宫 中国民间有的习惯上统称作三官大帝或三元大帝。所谓三官是指: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有赐福的作用;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有赦罪的作用;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有解厄的作用;所以三官大帝就是天官、地官和水官,又被称作是三元大帝。中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三官主掌人间福祸,鬼神迁转等事项。在道士们每天的早晚课中有“三官宝诰”。关键在于:农历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农历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就是道教明确祭奠天、地、水三位大神的三个重要节日。 三官大帝因为最善于消灾赐福,所以在各地受到广大人民的信仰和爱戴。特别是“天官赐福”,成为南北方中国劳动人民的喜庆传统。上面的三个节日之中,最重要的是祭奠地官的“中元节”。中元节还被广泛的称为“盂兰盆会”,“鬼节”,“月半节”,有的地方又称为“七月半”。一听这个名字你就明白了,这个节日是从佛教那里借来共用的。 “盂兰盆”原本是天竺语,意思是“解救倒悬”。相传,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看见他母亲死后落在恶鬼道中,便用钵盛饭给她吃,谁知道食物还没有入口就化成火炭,其母如处倒悬,十分痛苦。目连求救于佛祖,佛说:“你母亲罪孽深重,非你之力能够解救,你到了七月十五僧众安居终了之日,备办百味五果,供养十方大德,聚十方僧众威神之力方能解救。”佛同时宣喻众僧,届时都要尽力为施主父母祖宗解脱。目连依佛的嘱咐而行,其母得以脱离恶鬼之苦。随后,目连向佛禀告,以后世间奉佛弟子要孝顺先辈亡人,也应当置“盂兰盆”,得到佛的赞许。盂兰盆会从南北朝梁武帝时起,流传至今。 火官:赤元上品三气火官炎帝真君洞阳大帝南丹纪寿天尊 荧惑宫 三官总号:玉真天地水府三元三品三官大帝 阙下 三元妙纬宫 三元总圣宫 对于三官的来历,一直说法纷纭。一种是以阴阳五行说解释三官之由来。认为三官起源与于金、水、土三气,盖天气主生、地气主成、水气主化,用司于三界。而三时首月之望候之,故曰三元。金为生,候天气;土为成,候地气;水为化,候水气。三元正当三临宫,故曰三官一也。另一种说法认为,原始天尊取始阳九气,清虚七气,辰浩五气,总吸入口,九九之期,觉其中融会贯通,结成灵胎圣体,正月十五从口中吐出一子,又于七月十五吐出一子,再于十月十五吐出一子,这三个儿子就是尧、舜、禹。因他们均有治理天下的莫大之功,被封为三官。 雷祖:高上玉霄九天雷祖大帝除灾利物天尊 法陛下 禹极雷霆宫 雷祖,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或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真王,主雷雨之神,雷祖为其封号。道教正一派在一些大型斋醮礼仪中常设有雷祖的神位,并在科仪中有召请雷部诸天君的内容。 雷神:高上神霄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神霄光明大帝 法陛下 九天应元府 替天行道之神。在早期的民间信仰中,雷神是轩辕氏黄帝的化身,以后那一长串的尊称和头衔是道教给封的。自古楚人最敬畏雷神,不仅是雷神给人间带来雨水,而且雷神还惩治人间的邪恶,民间常说:“你对父母不孝,小心天打五雷轰”。在一些规模较大的道观和庙宇中,常有雷公电母的供奉。雷公神像作力士状,裸胸袒腹,背插双翅,额具三目,脸赤如猴,下巴长而锐,足如鹰爪。左手执锲,右手执锤,作欲击状。自顶至旁,环悬连鼓五个,左足盘蹑一鼓,世称雷公江天君。电母之像则容如女,貌端雅,两手执镜,号曰电母秀天君。雷神不是自己单独作法,在一些道观中设像供奉的有雷神部下的五名元帅,即:邓、毕、刘、辛、庞等五名元帅。 北宋时期,道教神霄、清微诸派,崇尚施行雷法,于是,雷之功能不仅在于施雨,而且扩大到了主天之祸福,对“不忠君王,不孝父母,不敬师长”者行使处罚生杀大权。 救苦:太已救苦天尊青玄九阳上帝 狮座下 东极妙严宫 太乙救苦天尊,又称太一救苦天尊,寻声救苦天尊或十方救苦天尊等,也是天庭中东方长乐世界的大慈仁者。 救苦是道教中的大神,也是每一座正规的道教大庙必须要供奉的尊神,有条件的庙宇宫观甚至要专殿供奉。太乙救苦天尊或在天宫,或降人间,或居于地狱,或威摄群邪,无处不在。太乙救苦天尊能随物应化,变化成仙童玉女、帝君圣人、天尊真人、金刚神王、魔王力士、天师道士、皇人老君、天医功曹、男人女子、文武官宰、都大元帅、教师禅师、风师雨师等等,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中国最苦的社会阶层莫过于农民,乡里的农人们来道观上香,很大一把香火是上给救苦天尊的,企盼着救苦天尊来普救众生。所以,全国各地的许多道观里都设有救苦殿,但各救苦殿里的神像各不相同。有的端坐于五色莲花座,有的骑在九头狮子上,形态各异。民间传说中,人如遇到苦难,只要念诵太乙救苦天尊名号,太乙救苦天尊就会随声应化,帮助人解忧排难,化凶为吉。我最早是通过《玄门日诵早晚课》中的“救苦宝诰”知道这些的。 天王君:先天一气威灵显化天尊 麾下 都天豁落府 马天君:正一监经灵官马天君 麾下 六天火府 四灵官:玄帝御前护卫三境四灵四圣王马赵温四大元帅 麾下 丹天风火院 四灵,又称四相或四象,原本指的是天上四方星宿所组成的图象,即东方的青龙,西方的白虎,南方的朱雀和北方的玄武。 四灵二十八宿在道教神仙体系中,一直作为护卫神灵。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的《杂应》中称太上老君的护卫神,“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道藏》有《北斗七元紫庭延生秘诀》,内称道士行法时,“左有青龙名孟章,右有白虎名监兵,前有朱雀名陵光,后有玄武名执明,建节持幢,负背钟鼓,在吾前后左右”。四灵当系道士行法护卫神灵。其中玄武星神自明代以后,倍受尊崇而另称玄天上帝、或真武大帝。 道教宫观常有在山门灵官殿两侧奉祀四灵的,四灵金身戎装,天将装束,当是以四灵为道门护卫神灵之意。道教徒进庙烧香,大多从山门开始,即从奉祀王灵官和四灵开始。道教的大型斋醮礼仪中,也多设有四灵二十八宿的神位,并在科仪中经常有召请四灵护法的细节。 特别是那位玉枢火府天将,隆恩真君,民间俗称王灵官。道观内多塑有王灵官之像,王灵官的殿堂一般都在道观山门处,因此道教徒进山门后首先朝拜王灵官。王灵官红脸,满髯高翘,开口,露獠牙,披甲执鞭,正对山门。额上有火眼金睛,能辨识真伪,护镇山门。因此,王灵官之职当是道教护法监坛的神灵。 中极马赵温岳:祖师中极人天圣主广济高真开元普化救苦天尊 御前 中极太玄宫 以上这四位都被统称为道教的“护法四元帅”。道教在做道场祈禳时,有一个不可缺少的仪式就是“请神”,请出相关的神灵,帮助降妖驱魔。中极马赵温岳或者马关温赵四大元帅是每次必请的。在道教典籍中,关于这四位护法元帅有不同的组成人员和组合方式。 头一位马灵耀,又名马华光,就是上面的马天君,民间俗称“马王爷三只眼”的便是。中国民间有了激烈的冲突,强壮的一方常常恶狠狠的对较弱的一方发出威胁:“不给你点颜色看看,你就不知道马王爷的厉害。”马天君原本来自佛教,是佛祖释迦牟尼法堂上的一盏油灯,三眼灵光由此而来。为真武祖师收服后,成为道教的护法元帅。 排在第二的是关公或关帝,还有的被称作赵公明元帅,护法神兼任财神的那位,也是被真武祖师收服的。 第三是温琼,浙江温州人,在《三教搜神大全》中,是东岳大帝的部将,被称作“瘟元帅”,宋代时被封入护法神仙的队伍,在江浙地区、特别是温州地区最为有名。供奉温元帅的庙宇有的叫东岳庙,有的叫广灵庙,还有的直接叫温将军庙。 最后一名,就是岳飞了,加入到护法神的行列也是大约在南宋时期。 八仙: 八仙的来源,吕洞宾,唐末五代时期的隐士,本名吕岩,唐宪宗侍郎吕渭之后,唐朝末年屡考进士不中,后学道。曹国舅,宋代人,宋初曹皇后的弟弟,本名曹景休。蓝采和,唐代人,南唐沈汾《续仙传》上一乞丐道士。李铁拐,唐代终南山道士李元中为原型。张果,《旧唐书》,唐玄宗时的一位道士。韩湘子,唐代韩愈的侄孙,唐《酉阳杂俎》中有记载。何仙姑,来自一唐,一宋的两位奇女,合在一起。钟离权,五代后晋时期的一位将军,因败而逃入山中学道。 在各地的道教宫观中,供奉八仙的殿堂几乎无处不在,因为八仙在中国的民间扎根极深,神通广大的八仙惩恶济贫、济世救人的故事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什么说八仙是道教的嫡系力量?八仙中吕洞宾手执的宝剑、拂尘;曹国舅手执的尺板。蓝采和原本是乞丐道士,一贫如洗,他行乞时卖唱用的响板;李铁拐的仙药葫芦;张果老背负的道情筒;韩湘子的长笛;何仙姑(原本是帮助叫花的童养媳)的荷花;钟离权的纨扇;也都演化为道法的象征。 东岳:东岳天齐大生仁元圣帝 陛下 蓬玄天宫 泰岱宫 东岳指的是今山东省的泰山。东岳大帝就是泰山神。泰山又被称作五岳之长,也被尊称为岱宗。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八日是祭泰山之日。魏晋六朝时,“泰山主冥”,东岳神作为阴间的最高大神一直流传到唐宋时期,以后,东岳大帝署理阴间的职能逐渐被外来佛教的地藏王、阎罗王所代替。旧时候从山东、江苏、浙江的东部沿海省份,每年的东岳庙会极为热闹。 幽用北岳:祖师北岳教主龙德上真玉眸炼质天尊 陛下 北岳上宫 圣母:天仙圣母碧霞元君 懿前 天妃宫 农村的妇女,来道观跪拜最勤的,就是这位圣母了。圣母又被称作是天妃、天后,她的职能和作用好像民间的妇联组织,是上千年来中国农村妇女的精神寄托和主心骨,但只限于倾听农村妇女的诉苦、祷告和寄托来世的希望,从不出面为妇女维护合法权益。圣母又是中国计划生育的天敌,人们供奉她正是为了寻求多儿多女。 此外,圣母传到后来,传到南方沿海地区,便产生了“异变”,中国东南沿海和海外华人将天妃、天后、天妃娘娘、天上圣母等等又供奉为海洋的保护神——妈祖。道教《太上老君说天妃救苦灵验经》称,太上老君封妈祖为“辅斗昭孝纯正灵应孚济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 圣母的世俗身份不可考,妈祖的身份却清清晰晰。根据传说记载,妈祖原是北宋年间都巡检林愿的女儿,名默娘,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殁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享年二十八岁。林默娘初生时,红光满室,异气氤氲。由于生而弥月,不闻哭声,故名之曰默娘。林默娘八岁就塾读书,喜烧香礼佛。十三岁得道典秘法。十六岁观井得符,能布席渡海救人。也许是用一个圣母的名称,多重身份的来源罢了。说到底,圣母就是中国怀有慈爱救难之心妇女的化身。 在中国的南方,演变成妈祖的圣母不再具有“赐子”的功能。庙观里送子娘娘供奉的是“注生娘娘陈靖姑”和“金花娘娘”。 南岳魏夫人:云霞玉女大法教主南岳夫人魏元君开玄道济 天尊 法幕下 云霞大法院 魏夫人则是中国道教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正式出家修道的女道士。魏夫人,晋代司空剧文康公魏舒之女,名华存,字贤安(公元252-334年),魏嘉平四年四月初一生于山东任城(山东济宁市),24岁时作了太保椽南阳刘文(字幼彦)的妻子,生有两子,长子名璞,次子名遐。刘文后为修武令,魏夫人相夫教子,仍精诚求道。两个孩子稍长大,自己便隔离房舍,别室居住。以后,清虚真人王褒授于她《太山宝文》等经书多卷。景林真人又授她《黄庭内景经》,真人们天天教其修道。不久,刘文病逝,37岁的魏华存预感到中原地区将会动乱不止,便带着孩子举家避乱江南,择居夫家江西抚州城北笪桥。两个儿子,刘璞官至太守,刘遐官至从事中郎将。魏夫人不母以子贵,坚持潜心修道,道业日精。东晋建武二年(公元318年),由江西到湖南南岳,正式出家进山修道,首开中国道教史上女子出家修道之先河,成为中国坤道第一人。 魏华存出家后在南岳设坛礼斗,专心修炼。对《黄庭》草本以16年时间详加诠注,使之成为道教的重要典藉——《黄庭内景经》,经文为七言,凡432句,3024字,用歌诀形式讲述道教理论,修持方法与实践,一向被道教徒、修身养性者所重视,也对中国中医理论和中国气功学的充实与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在句容茅山道教第一福地供奉有魏华存的神像,实际上,魏夫人在世时并未到过茅山。因为茅山为道教上清派宗坛,所以塑像供奉她,并把其尊为上清派第一代宗师。李白、杜甫、黄庭坚、颜真卿的许多历史上的文人墨客都有赞颂魏夫人的文章和诗词。 十方灵宝:十方太上灵宝天尊 位下 十方灵宝宫 诸神总号:天地三界十方万灵真宰神光普照天尊 位前 三界总圣宫! 张天师:祖师三天扶教辅元体道雷霆玄省天机内相冲应孚佑真君 法幕下 天机府 按理说,道教的真正意义上或严格定义上的创始人,应该是这位张天师,其他人都是虚的,唯独张道陵才是实的。所以,张天师又被道教称作是降魔护道天尊、高明大帝、祖天师,地位是至高无上的才对,不应该与其他的天师们平起平坐。 张天师,名张陵,后人尊称张道陵,生于东汉末年,江苏人,做过四川重庆古代巴郡的地方小官,仿照《道德经》写《道书》二十四篇,又创五斗米道,成为后来道教的前身。张陵这个人物,在《三国志》和《后汉书》里都有记载。据说,张陵是留侯张良的六世孙或八世孙。同时,也是道教正一派和江西龙虎山的创始人。 葛天师:太极左宫仙翁雷霆玄省天机内相冲应孚佑真君 法幕下 天机府 魏晋时期的葛洪,江苏丹阳句容人(公元284-364),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道士,同时也是杰出的医药学家,道教理论家,炼丹术家,也是当之无愧的中国道教的开山始祖和顶级大宗师之一。葛洪的著作,《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备急方》三卷,还有《抱朴子》内外篇。说葛洪在道教中的巨大作用,还因为有一部托名《葛洪枕中书》,也叫《元始上真众仙记》的这部书,实际上成为了道教的《创世记》。此外,葛洪的曾祖葛玄,尊称葛仙公,也是在道教中名列仙册的著名神仙。葛玄历游灵岳、赤城,罗浮等诸山,从仙人左慈,受九丹金液仙经等道法。葛玄勤奉斋戒,感老君与太极真人,降於天台山,授葛玄灵宝等经三十六卷。久之,太上老君又与三真人,从官千万,命侍经仙郎王思真,出洞元大洞等经三十六卷,及上清斋二法,灵宝斋六法等。葛玄完全遵照太上老君的教导,修炼勤苦不怠,能遨游山海,分形变化,尤长於治病收劾鬼魅之术。《三国志·吴书》记载:孙权好道术,葛玄尝与之游,得权器重,特於方山立洞玄观。后赤乌年间孙权为玄修建桐柏观。弟子郑隐得其法术。 葛天师在道教中名声远扬,专门为葛天师而建的道观:西湖葛仙岭的抱朴道院,广东罗浮山的冲虚古观。就连宁波灵峰山的佛教寺庙阿育王寺内,也建有一座供奉葛洪的仙翁殿。 许天师:九州都仙大史雷霆泰省天枢伏魔上真神功妙济真君 法幕下 天机府 也叫许真君,许逊(公元239-374),活了136年,东晋道士,南昌人,南昌的西山(逍遥山)有专门的庙宇祭祀许天师,是道教净明派的教祖。许逊在道教中的实际作用和名气都很大,当官时是清官,将儒家思想与道教方术相结合,最使人难忘的典故“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从许先生这来的。 萨天师:祖师先天教主掌风云雷雨尚书一元无上萨翁真君 法幕下 天机府 萨真君名守坚,号紫云。系四川云宁府云宁县人。生於炎汉宁帝八年,七月二十六日圣诞。五月五日飞升。留传有天仙派、萨祖派等道教宗派,影响力不小。以上各位同前面的真武、广成诸神一样,原本是修道中的佼佼者,百年之后,就被后人奉为了神,他们做道士的时候,并不在同一个年代或地方修炼,彼此也不相识,但成为神后,都集中到了同一家机构,在“天机府”供职。 孔子: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文宣王兴儒盛世天尊 玉几下 大成殿. 文昌:谈经演教消劫行化更生永命天尊 圣前 玉真庆宫 道教典籍《文昌帝君阴骘文》成书于宋元时代,列举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说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的因果报应,劝人行善积德。 关帝:敕封三界伏魔大帝忠义神武关圣帝君神威远镇天尊 圣前 丹天伏魔宫 关帝死在湖北的荆州地区,原是尊民间“游神”,无固定祭祀他的山堂庙宇,自隋朝起,关羽的第一座灵位立在湖北当阳的玉泉山一座佛教庙宇。关羽被称为“帝”的真正发迹还在于宋元代之后,明清达到鼎盛时期。关羽生前从不敬道,又从未接受过道家修炼,却到处立庙,接受香火,道教最终“收编”了这尊游神,将他归纳到自己的门下,并在天上拨下了一处门庭,供其安身。过去,武汉三镇供奉关公的庙宇很多,武昌的关帝庙,卓刀泉的汉授亭侯庙,汉口的武圣庙、东关帝庙、西关帝庙等等。关帝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并兼任财神。祭关帝的节日在每年农历的五月十三日。当然,有的地方即使有龙王庙,天旱求雨,也拜关公,好像关公也管下雨。在有些农村,每逢天旱久不下雨,就把关帝爷的塑像搬到村子的十字路口去,让太阳暴晒,据说只要把关帝爷晒透了,身上一出汗,此地非下大雨不可。这不是让关帝爷活受罪吗? 此外,关于作为“武圣人”,与孔子并列在道教的神坛上,而在民间祭祀关羽的关帝庙的分布远胜于祭祀孔子的文庙。清代的北京城里有一千余座庙宇,而关帝庙多达一百一十多座,在诸神中独占鳌头。如果算上北京城外的乡镇村落里的关帝庙,至少还有一百多座。关羽还被军人、钱行、典当行、武行、命相等二十多个行业尊奉为本行业的祖师爷。 五祖七真:邱祖 紫府清和宫 郝祖 广宁宫 其余马钰、谭处端、王处一、刘处玄、孙不二 蓬莱宫 黄石公:玉京开化真君 金华洞天 留侯:校经主宰天枢上相发主道君天尊 天枢院 药王:九天采访三界药王天医大圣开元普度天尊 圣前 药王妙济宫 天医采访院 这位药王,可不是一般的人,他是隋末唐初时期的医药学家,道教养生学家孙思邈。孙思邈学识渊博,通晓当时的百家之学,因连年战乱,孙思邈隐居在终南山,即现在的陕西耀县药王山修炼学道,行医救人。对中草药、针灸、诊治、推拿都有很深的研究,主要医学著作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十道九医”是道教的特色,每一座道观同时也就是一所年代久远的中医院,中国本土的医学发展缓慢,千年以来,许多学医的道士仍然以此书行医治病救人。孙思邈故去后,在数百年之后的宋朝被奉为“妙应真人”。 过新年喝屠苏酒,也来自孙思邈。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记下屠苏酒的配方 大黄十六铢,白术十五铢,桔梗十五铢,蜀椒十五铢,去目桂心十八铢,去皮乌头六铢,去皮脐茇葜十二铢。 中国历史上其他被供奉为药王的还有战国时的扁鹊、东汉时的张仲景、三国时的华佗、明代的李时珍等等。 九天采访使:高上景霄九天采访使者应元保运妙化天尊 九天保运宫 六波:高上紫霄六波天主帝君普施法润天尊 御前 六波 天主宫 子牙:太公宠元广庆天尊 圣前 霄难宫 这位是帮助武王伐纣的姜子牙老先生,本名吕尚,(姓姜,吕氏,字尚父)冀州人,先在辽东隐居了四十年,后又到周国的南山隐居,西周初年官太师,辅助武王灭商有功,后封于齐,是周代齐国的始祖。以后被道教吸收为驱鬼辟邪的神仙,记入道教的《列仙传》,不知为什么后来在道教里的地位比他的前后两任领导周文王、周武王还要高。 道教的符箓法术,常见于“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红帖,用于结婚喜事和乔迁新居。可见子牙先生的影响之大。 水神:水府扶桑丹霞大帝 扶桑宫 湖北自古以来也最重祭水神,一般由杨泗将军的农历六月初六来代表。不知道道教中的“水神”与“水官”是什么关系,会不会是职位的重复设置,这种情况在道教的神仙中经常发生,会造成机构重叠,不利于精兵简政。还有,水神的府邸设在“扶桑宫”,这会不会是占据了太阳的居所,或者与太阳共聚一所,犹如“海上升明日”。 龙王:天衣玄黄辰极灵威壬癸龙王伺辰真君甘露流润天尊 圣前 天一紫皇宫 水晶宫 在中国民间,供奉地域分布最广,知名度最高,接受香火最多,也最不尽职尽责,遭受到的非议和腹诽也最大的一位尊神,除了关帝,就是龙王了。老百姓提到龙王,从来是也加上一个“爷”,尊称为龙王爷。佛道两教都供奉龙王。在龙王之前,道教还祭祀过雷神、赤松子为司雨的神仙。龙王的职责就是为人间兴云布雨,为人们消灭炎热和烦恼,龙王治水成了民间普遍的信仰。无论是遭受到旱灾、水灾,都要祭祀龙王爷,但龙王显灵,送来及时雨或风调雨顺的年节实在是很少很少,尽管这样,人们也不敢太得罪龙王爷,香火、供品是一点不敢少的。 楚人紧靠长江,多江河多水,从自身的生计着想,所以自古就崇拜龙,正月十五闹龙灯,六月六划龙船就是崇拜龙的民间仪式。龙王爷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维护水上的行船安全。过去,渔民、船工在长江、汉江上行驶的木船遇到有“龙王庙”一类的庙宇,绝对不能自行“飘然而去”,必须要停泊江岸,敬香拜神。如果船主不上岸,也要船头焚香,鸣放鞭炮,叩头邀祭神灵。 杨四将军:九水天灵大元帅紫云统法真君水国镇龙安渊王 灵源通济天尊 圣前 紫云台上 这是一位湖北人十分敬畏的神,许多农村地区有做“杨泗会”的习俗。相传杨泗是宋朝的将军,生于湖南长沙,后来成为民间信奉的水神,他的诞辰日是农历的六月初六,湖北的杨泗庙在长江、汉江到处都是,渔民、船工供奉的最勤。另外,杨泗将军可是个有身份的神灵,有身份的神灵是不能自己简单祭祀的,要做“杨泗会”,既由众人分摊钱款,请道士出面,做法事打醮,还要拉帐篷、搭坐台、竖旗杆,隆重行事才行。 金龙大王:敕封洞庭郡主金龙大王柳真君 宫下 洞庭郡主宫 靖江大王:敕封水府丁三舍人龙虎将军靖江大王 圣前 靖江大王府 萧公:九天涵泻大司马泗皇君泛航海济真人 圣前 水府天泗宫 宴公:海源主宰宴公丈人持衡稳天尊 圣前 奠安御宇府 李公:灵源主宰李公神师观风镇浪靖海真君 圣前 平波府 上面的三位都是水神,尤其是“李公”,从小就听师姐说过许多次了,封神榜故事里的人物。这位神的前身是陈塘关总兵李靖,哪吒三太子的生身父亲,大义灭亲,不徇私情是第一流的,但让人感到寒心。 氲神:天府宪府统瘟都天都总管金容大帝 麾下 都天宪府 普天之下掌管各种瘟疫疾病的大神。 虫蝗:万灵法主治化生民驱灭螟蝗主宰十方八腊护国彰灵王 圣前 罗天八腊殿 主管蝗虫的神仙,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进香“虫蝗”的日子,在没有闹蝗灾的时候,人们想不起它,等到闹大了蝗灾,人们又骂它渎职,所以,湖北的许多农村有“打虫蝗醮”的习俗,请道士现场诵经,在田头悬幡挂榜,做法事道场,以驱蝗灾。 道教的驱蝗神名为“猛将”,原型本是个蝗虫精,发展下来变成了人鬼合一的神仙。明清时期,苏州城里还有五座较大的猛将庙。盛传猛将姓刘,江浙一带有的地方驱蝗的庙宇也叫作“刘王庙”。 山神:敕封护国佑民猛烈将军威灵感应普德天尊 麾下 猛烈帅府 湖北的山区很重视祭山神,但没有固定的日子,在每年正月第一次上山时祭。一些山区农民敬畏山神,认为山门口的石头是绝不能动的,否则就会冒犯山神,至今仍是如此。其实不仅是湖北,凡是有山的地方,都会敬畏山神,在西藏、日本尤其是这样。 土地:中央镇位真官土地大道神 位前 戊巳宫 福德宫 山神、土地,是真正的地主之神,一方土地的保护神,中国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的礼俗。土地神的前身就是社神。土地的地位虽小却缺少不得,那些农人们经过土地庙,总要诚心的拜上一拜,祈求土地“爷”的保佑,秋收之后,也来土地庙拜上一拜,表示对土地“爷”的感谢之情。中国的老百姓们怕他独自一个人寂寞,一般都给他增加了一位土地奶奶。湖北有些地区在农历的八月初二,秋收之后举行祭社活动,酬谢土地神。所以,道教宫观在日诵晚课中,特地要留下《土地咒》的位置,以示不忘古典 经坛土地,神之最灵,升天达地,出幽入冥。为吾关奏,不得停留,有功之日,名书上清。 自东晋以后,民间以生前行善或廉正的官吏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道经《道要灵只神鬼品经》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录》称,“京师社神,天之正臣,左阴右阳,姓黄名崇。本杨州九江历阳人也。秩万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从之”。明清以后,民间又多以名人作为各方土地。例如:清代翰林院及吏部所祀之土地,传为唐代大文人韩愈。杭州太学一带,原是岳飞归天的地方,于是太学就奉岳飞为土地神。现在的土地庙中常配祀有土地婆婆,其俗约起于南宋。 中国自古是农耕民族的社会,旧时候,湖北的几乎每个乡镇农村,普遍都建有土地庙,供奉着石雕、木刻、泥塑的土地公公和土地奶奶。“土地”神从来是各管自己的那一段,所以土地神的地位不高,土地庙一般也都不大,有的小土地庙仅半人来高。相传农历的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诞辰,有的地方是年三十敬土地神,还有的是逢年过节就祭祀,最虔诚的,每半月祭祀一次。在过去,就连武汉市内的街口、巷口大都建有一座小型的土地菩萨庙,庙内仅有土地菩萨一尊,没有太太伴随,像前有香炉一座,以接市民的香火。 财神:正一福禄财神真君 位前 福禄宫 道教供奉的财神其实有许多位,武财神有赵玄坛和关羽,文财神有商朝的比干和战国时的越国人范蠡。但接受各方香火最普遍的是赵玄坛,即赵公明,尊称赵公元帅。据传说,赵公元帅姓赵名朗、玄朗,字公明,终南山人。原是日精之一。古时天有九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后,变化为九鸟,墬落於青城山,变成九鬼王。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赵玄朗却独化为人,避隐蜀中,精修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