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任城李氏查拳无“旋风脚”之探析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宗锡元 陈安记 宗婷 发布时间:2014-11-14
摘要:

    孔孟之乡网讯 发源于山东济宁任城的李氏查拳类属长拳,是中华武术中的优秀拳种之一。它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汲取了古朴深奥的哲理、医理和宗教等文化元素,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查拳文化。李氏查拳具有增强体质、防身自卫、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艺术欣赏之作用,深受广大查拳爱好者的钟爱。
  在回味李氏查拳的独特风格中,我们不难看出,整个李氏十路查拳中都不存在“旋风脚”这一技术动作。在李氏查拳形成和演变了数百年的历程中,历代李氏传承人都没有把“旋风腿”这一长拳代表动作添加上去,为什么呢?带着诸多疑问,笔者查阅了大量史载资料及前辈的言传身教,通过笔者数十年的研究心得,将尘封数百年的李氏查拳无“旋风脚”之原由简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与其时代背景有关
  
  李家世代习武,唐朝年间居住长安,赐李姓。自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由长安迁居山东,定居任城回族居住区白家洼。定居后,李家在任城传授武艺称之“阿里沙拳”(最早期的李氏查拳雏形),从此“阿里沙拳”在任城及周边地区广为流传。在济宁有“任城叉拳阿里传,流传民间千余年,五形六合皆齐备,歌颂绝技念祖先。传授拳术整十路,内外刚柔宜相间。”这是任城区习武之人,从古至今的口头禅。
  分析李氏查拳无“旋风脚”之原因,首先从李氏查拳形成于明代开始。纵观明代是武艺大发展的一个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技术流派,拳术、器械都得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在理论上,总结了过去的练武经验,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编》、《耕余剩技》等,这些著作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动作名称、特征,运动方法和技术等,有的还附有歌诀及动作图解,为后世的武术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李氏查拳就是萌发在明代末年,武艺大繁荣的时期。任城李氏查拳,在李氏先人祖传的“阿里沙拳”的基础上,吸取了明人《拳经》、《武编》、《耕余剩技》、《阵纪》等兵书武技,逐步形成了动作丰满、结构合理、风格独特的李氏查拳,成为山东查拳三大派系之一。
  对明代兵书、拳谱、歌诀,包括《太祖长拳三十二势》和各拳派、拳门等历史文献进行剖析可知,在拳术上,明代拳术的许多基本动作跟现在基本差异不大,有拳法、步法、腿法、平衡等,跳跃动作还提到了“二起脚”(二换脚)、弹腿、扫腿等腿法,唯独没有发现和提到“旋风脚”这一称谓。这证明“旋风脚”不是产生于明代,是晚于明代的武技动作(有待考证)。李氏先人在创编李氏拳术,没有把“旋风脚”合理列入本门拳术之中,这也与他的时代背景有关联,没有“旋风脚”,也在情理之中。
  
  二、其实用价值不大
  
  古老而又传统的武艺大都以动作简练、实用性强为出发点,以短、明、快胜于对手,没有奢华之动作。而“旋风脚”这一动作的要求用现代看法是:“高、飘、美、稳”,腾空、转身、击响的高难动作。它从转体180度、360度,发展到转体720度,它是为提高整体套路演练的起承转合,带有哄托气氛之效果,是增加武术套路难度的一个基本动作,其实用价值不大,这就是李氏查拳历经数百年,历代传承人都没有添加“旋风脚”的原因之一。
  
  三、是李氏查拳尊师重教的结果

  
  李氏查拳是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的一种,是李氏以及历代传承人智慧的结晶,其历经发展但始终保持原有风貌。历代李氏查拳传承人收徒严谨,遵守本门门规、尊重李氏查拳始创人,尊重历史,一代一代延续而来。在传至今近十代人,无一代传承人敢欺师灭祖,将李氏查拳改写或删动和随意添加动作。这是李氏查拳正宗传承人尊师重教循规蹈矩的结果,是还原李氏查拳发展历史最有力的依据,也是李氏查拳无“旋风脚”重要原因。
  总之,李氏查拳虽无长拳类代表动作“旋风脚”,而它不失长拳的风貌。它起承转合,动静有序,结构合理,无“旋风脚”也不失风格,不失大雅。李氏查拳风格独特,一是独特在它无“旋风脚”;二是独特在它有特有的“爪型”,这是所有查拳门所没有的“手型”,如“丁步插爪”、“盘腿拨爪”、“提膝插爪”等。
  李氏十路查拳无“旋风脚”,是许多查拳爱好者所关注的一个问题。因其秉承了传统武术文化,保持了原汁原味古老的武术套路,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文化的“根”。有了“根基”,整个武术事业才能有章可循。李氏查拳传承人,一直追寻这一传统美德,不粗制滥造,保留其李氏查拳的原貌,为研究李氏查拳和明代武术文化的发展历史提供了可靠素材。愿李氏查拳这一武林奇葩继续弘扬光大。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4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