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山东省滕州市在古代被称为滕小国的地方,出土了一套2400年前的石制乐器一一泗滨编磬,这套编磬共有13枚磬石组成,其中有两枚破损,这破损的两枚给人们留下了千古的遗憾。 出土的泗滨编磬,在中国音乐考古界引起了轰动,这个消息同时震撼了一个叫杨浚滋的人。杨浚滋祖籍滕州市,他的父亲是一位音乐教师,受家庭的影响,杨浚滋从小就对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 杨浚滋(山东省枣庄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在很小的时候,听我父亲讲过,他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个山顶上发现了一大块响石,敲击时,发出铜的声音,发金属的声音,传得非常远,他想把这块响石带回家,敲给孩子听听,结果太大,拿不动,准备打碎以后带回家,打碎以后,声音全缈,没有任何声音,我父亲为这件事惋惜了几十年,所以这件事在我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19岁时,杨浚滋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艺术系,当上了一名音乐教师,在音乐的旋律中,他尽情地享受着追求的快乐和充实。然而,那具有传奇色彩的响石之声,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滕州泗滨编磬的出土牵动了他埋藏多年的情结,这时候杨浚滋才知道出土的编磬就是用家乡的响石制作的。 杨浚滋在他36岁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响石,看到了古书上记载的泗滨编磬,他在滕州博物馆里足足看了三天,让他惊喜的是,他亲耳聆听到了这遥远的绝响,听到了2400年前的声音。
黄荣福(中国广播艺术团演奏家):“1983年,当时咱们滕县出现编磬之后,北京中央台很快知道这个情况,马上派人来了,结果一看,十三枚编磬,有两枚破损了,但剩下的十一枚,音色、音准都一点问题没有。后来只好就根据这十一个音来写一些曲子,非常遗憾,但是没办法。” 磬是中国古代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被尊为“乐中之首”,历来被人们誉为上天的声音,是吉祥、美好的象征。 自古以来,磬就为宫庭皇室所拥有,平民难得一见。沉浸了2400年的编磬自从被埋进古滕国的那一刻起就再没有发出声音,连同先人的智慧和编磬的选材及制作方法均被掩埋在黑暗的地方,在无尽的岁月中消失了几千年。 王子初(中国音乐史学家、音乐考古学家):“现在基本上听出来,这是成序列的,但是中间缺了一些音, 已经知道的在这个中间还有一块,就是刚才放在地上破损的,按照尺寸它应该在这个位置上,这是纯5度,中间还应该有个音。” 然而,这两枚已不能敲响的残磬再也寻不到往日的声音,它仿佛在无奈的向人们诉说着后人无法弥补的遗憾。 杨浚滋:“滕县出土的编磬是十三枚,其中坏了两枚,第二枚、第十枚损坏了,按五声音阶排列,一个低音“拉”,一个高音“米”都损坏了,不容易演奏乐曲,而且也不完整。当时我就下决心把这个千古的遗憾弥补上,恢复它历史原来的面目。所以我增强了找响石的信心。” 从此杨浚滋寻找响石的愿望更加迫切,他和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带上了一把锤子,只身开始了寻找响石的历程。 他遇山便登,逢石便敲,经常被摔得头破血流,春夏秋冬,周而复始,他的足迹几乎踏遍了鲁南的每一处青山和江苏安徽等许多地方。 1986年4月24日,杨浚滋终于在枣庄市峄城区境内一座明代权妃墓旁发现了他数十年苦苦寻找的响石。 杨浚滋:“当时心情激动地无法形容。” 刘广森:“在这样的情况下,杨老师发现第一块响石之后,简直就是手舞足蹈,高兴地逢人就讲,逢人就敲这块响石,‘怎么样,你听听这个声音,这块响石我终于找到了’。就是这么一个情景。第一块响石现在还保存着,第一块响石,特别有意义,这就是第一块发现的响石,金属般的声音,玲珑剔透。” 杨浚滋的苦心终于换来了大自然丰厚的回报,他终于敲响了那遥远的曾经被古人敲响过的响石。 丁 霞(枣庄师专地理系主任、副教授):“我手里拿着这块石头就是用来作编磬的石头,它的主要特点是非常的致密,从断口看的比较清楚,非常的细密,这种岩层非常薄,这样它可以发出比较清脆、悦耳的声音。通过检测可以看出,这种灰岩的成份与滕州出土的古编磬所含的成份非常接近。” 科学的鉴定结果,从根本上揭开了两千年来罩在泗滨编磬上的神秘面纱。极大地增强了杨浚滋研制泗滨编磬,使这一民族瑰宝重放异彩的信心,为它的再生创造了条件。 农 民:“响石很多,原来不知干嘛用,盖猪圈、堵鸡窝都用它,上山扒蝎子、拾柴火拌倒时知道响,才知道是响石,也不知道起什么作用,后来,杨师傅来后,才知道能做乐器。” 找到了响石,也就找到了制作编磬的原始材料,于是,他又一头扎进了古籍和资料之中,几乎所有能找到的关于编磬的材料都摆上了他的案头。他说:“编磬制作方法在古今中外没有记载,更没有制造编磬的计算公式,在《考工记》中只记载着一枚磬的各部位的比例,对于制作成套的编磬来说远远不足。” 复制两千多年前的乐器,这个难题也超越了音乐理论本身所能够解决的范围,为了自己的追求, 已年过四十的杨浚滋又在数学、物理、地理、音乐、声学等学科领域开始了新的探索,依次找到编磬的制作规律,杨浚滋针对笛、箫、琵琶等乐器进行研究,找到“管”内空气柱振动的规律后,又对“板”振动、“膜”振动等逐一进行探讨,为了计算一个数据,有时全家人反复实验,推倒重来。 李 红(杨浚滋的妻子):“编磬上面有一个悬挂的孔,这个孔在什么位置上能够不影响声音,就在这一个事上他琢磨了一个半月,最后终于找到了最佳位置。孩子走了(上学)以后,给他自己弄了一个房间,经常我醒以后,灯还亮着, 自己在那研究,因为他是学音乐的,对物理、数学方面的知识需要摸索。” 杨 楠(杨浚滋的儿子):“为了找出一条新的做磬方法,需要很多数据和繁琐的计算,过去用手工计算需要很长时间,为此,我是学计算机的,帮他买了台计算机。” 为了摸索发明原理,他手工研磨了不同大小尺寸的石条二百多种,反复进行测量计算,在研制过程中,仅石材就用了四吨多,根据物体“板”式振动的规律,他终于弄清了响石的长度、厚度、比重、频率、声速等五种变化的规律,逐渐摸索总结了计算物体弹性模量的路子,制作的计算公式,依靠这种方法,他可以随心所欲的去把握声音。 杨浚滋:“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每一个钟上都能发两个音,这件事对我启示很大,能不能在每个石条发两个音,经过长时间的探索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每一个石条都可以发两个音,这是个纯八度。正面、侧面,高八度,纯五度。” 1987年,编磬制作新方法这项软科学成果获国家和山东省文化科技进步奖,这些厚厚的笔记文稿和两千多种科学数据,成了他心血和汗水的结晶。1987年,杨浚滋通过勤奋和执着的追求终于研究复制第一套泗滨编磬,经过数十年的艰辛,杨浚滋在两千年的岁月断层上,架起了一座连接现代和历史的桥梁。 杨浚滋又一次来到滕州博物馆,带来了自己复制的两枚编磬,这套已被列为国家二级文物的编磬,终于又有了完整的组合,发出完美的旋律。 万树瀛(山东滕州博物馆馆长):“杨浚滋同志复制成功这两件残缺的编磬,弥补了历史上的遗憾,使中华民族古代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同样的石器原料被不同年代的两位音乐家刻制加工,古磬与新磬的珠连璧合,远古和现代的衔接是那么的和谐自然,而这两位制作者之间却遥遥相隔了2400多年,杨浚滋终于圆了他的响石之梦。 乔建中(中国音乐研究所所长):“我们应该祝贺杨浚滋这么多年锲而不舍,用这样的科学精神来探讨古代乐器的研制工作,我觉得应该说是在全国很有影响、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所以我希望这件事能够继续做下去,一方面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肯定有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我们将来的研究工作也会有一定的作用。” 1987年,杨浚滋研究复制的泗滨编磬,第一次在首届中国艺术节的舞台上亮相,从而使编磬这一古老的乐器第一次登上现代舞台。 赵 沨(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杨老师把历史文献记载的,有些已经失传的,有些是考古发现已经不能够演奏的乐器,又在这种石材的产地,找出原始的材料一一‘泗滨之石’,用这种石头,用这种乐器的发音原理做出乐器来,在我个人看,这也是属于古为今用的一种范畴,但它不属于古乐器的复原或制作,因为它已经是另外一种新的东西了。我们可以说他是把古代的一些好的东西来为今人所用,在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是对我们文化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音乐是没有国界的,人们通过编磬认识了杨浚滋,更认识了中国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韩国圣韵研究所所长来了,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十几所大学向他发出了讲学的邀请。 杨浚滋用他制作的泗滨编磬在日本举办演奏会,东京新闻对此报道:“杨浚滋使中国两千年前的宫庭圣乐得以复鸣。” 麦岛文夫(日本作曲演奏家、天平乐府艺术监督):“在杨先生的磬史研究及编磬的复制和制作中的成功,令人十分敬佩,我们高兴古老的东方音乐文化中,泗滨编磬的宝贵存在,今天能让更多的人们聆听这美妙的、清亮的声音,实在是令人兴奋的事情。” 当听到编磬在法国卢浮宫和联合国舞台演出的盛况和巨大反响,杨浚滋感到由衷的欣慰,同时也萌发了研制新的响石乐器的构想,他要让会唱歌的石头唱出更优美、更动人的歌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永恒的,跋涉在民族文化这条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杨浚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 杨浚滋:“磬制作成功以后,做出了各种型号的磬,我考虑用这种石材,这么好听的石质能不能制作其他的乐器,我想到西洋乐器在有吗啉巴琴、木琴、铝板琴等,能不能制作中国的石琴,用这种琴在舞台上来取代木琴,取代其他西洋乐器的琴。有的专家告诉我,中国民族乐队里用的木琴,它是西洋乐器,其它全部都是民族乐器,我出于这个想法做了一种石琴,又是中国的民族乐器,又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当时想起来再做石琴。” 1993年12月,一种独具特色的响石乐器一一石琴,在杨浚滋手中诞生了,并获得国家专利,填补了民族音乐石制乐器的空白,古老的泗滨编磬又有历史性的继承和发展。 黄荣福(中国广播艺术团演奏家):“老杨根据扬琴的一些音位,又创造了这种石琴,这种石琴可以说填补了我国民族音乐的一项空白, 因为这种用石头做成的乐器原来是从来没有的,应该说是一个创新,这种声音在乐队中使用之后,很多听众反映这是什么音乐,他们不知道,因为这种石头发出的声音,不是石头声音,是金属声音,但又不是那种铝板琴演奏的金属的声音,它是一种自己独特的声音,是世界上以前没有出现过的声音。”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杨浚滋在这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不息的追求为创造响石乐器谱写新的乐章“布磬”,布磬产生以来,一架以两孔固定,敲击不旋转的编磬,它使编磬演奏节奏有了历史性的突破。 杨浚滋:“低音比较浑厚、低沉,高音比较明亮。” 虎纹磬第一次以完整的组合呈现在现代人的眼前,这套全国规模最大的编磬,有41枚磬石组成,极大地拓宽了编磬的演奏音域,填补了我国民族器乐低音的空白。吗啉巴石琴中西合璧、古今结合的完美杰作。“为了於国际接轨,这个石琴采取键盘方式,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的,定名为吗啉巴石琴,易于转调,便于演奏。”杨浚滋说。 这种适用于儿童演奏的叫“奥尔夫”石琴,为实用乐器的普及奠定了基础,或博大精深,或小巧玲珑,或清越悠扬,或低沉舒缓,它让人们感悟历史的声音,它让人们感受自然的力量,这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创造,这是民族进取精神的闪光,这蔚为大观的系列是杨浚滋创造精神的结晶,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再生和辉煌。 杨浚滋有个心愿,就是让这些响石乐器能登上更多的民族艺术舞台,能早一天走上更多的国家,传播中华民族文化。 (文庆珍据中央电视台1995年10月电视节目记录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