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里镇地域历史文化建议性理念的提出和设想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刘真灵 发布时间:2018-03-22
摘要:郭里镇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故里,两汉时期名门望族的故乡,魏晋时期古高平县城所在地。

郭里

  根据郭里镇地域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结合当地自然与人文结合的特点,就郭里镇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作者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通过走访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形式,在对郭里镇优势人文文化资源进行认真梳理的基础上,并对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判断,梳理、整合,提出区域开发的整体设想。

  一、郭里镇区域文化资源概况及其特点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文古,深厚的积淀,为郭里建设文化强镇、重塑历史文化名镇奠定了良好基础。实施文化强镇战略,使羲皇故地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最佳融合,彰显郭里镇地域特色的文化亮点,走出一条历史名镇与现代新型城镇完美结合之路,是郭里文化资源在创新中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郭里镇是东夷文化的发祥地,是人文始祖伏羲女娲的故里,是两汉时期王氏家族、刘氏家族等名门望族的故乡,是魏晋时期古高平县城所在地。以各类遗址、文物、名人为依托的人文资源,不但凝聚了华夏历史各个阶段的精华,而且在人类文明进程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到现在,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类历史文化资源遍布郭里镇,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不但构成了郭里镇人文文化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当下促进郭里镇文旅产业急待开发建设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郭里镇文化资源概况

  概括起来,郭里镇历史文化资源可分为有形历史文化资源和无形历史文化资源两大类。

  1、有形历史文化资源

  有形历史文化资源主要由各类文物组成。全镇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济宁市市级2处,邹城市县5处。主要有以下9类:

  (1)古人类遗址类

  主要有七处古人类活动遗址。从目前考古工作的成果来看,已确定断代的有东沟遗址、老磨台遗址、王屈村南遗址、苗山庄遗址、朝阳村遗址、郭里遗址、王屈东北遗址等七处遗址,涉及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商代中晚期、东周、秦汉至今,反映了郭里镇区域内人类文明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夏民族文明发展的灿烂历史,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也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2)古墓葬类

  郭里已发掘的古代墓葬有多处,主要分布在凫山丘陵的二级台地上,尤其是刘宝古墓群、乌林答将军墓等最为壮观。此外,高李村汉墓、庙东古墓、卧虎山汉墓、上屯墓群、郭里墓群、长青庄墓群、仲氏宗子林等,都具有进一步开发的价值。

  (3)古高平县城遗址

  郭里镇是魏晋时期的古高平县城所在地。郭里集村北,现郭里镇大院所在的地方,就是有名的郭里集城子遗址,经考证是南北朝以前的高平县城遗址。汉高祖封功臣陈锴(或陈错)为槁侯,传六世失侯,封地改为槁县(也就是橐县),也就是这个高平县,新莽时改名高平县,后汉置高平侯国,以后仍称高平县。在南朝刘宋时曾移高平郡治设在这里,改属北魏后仍然未动。至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十一月壬子发布诏书,述明理由省并,高平并入邹县。

  (4)古庙宇类

  羲皇庙是国内唯一具有古罗马遗迹特征的古遗址,既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对研究中国文明史、建筑史和民俗史具有重要价值,是一处集儒、道、佛为一体的“三圣”庙宇,亟待开发建设。另有长青庄的元代吕公堂、上镇头的明代玄帝庙、郭四的元代玉皇庙、独山庄的清代三圣堂、庙东的王家祠堂、东郭的胡家祠堂等。

  (5)古村民居类

  郭里高李村有保留比较完整的清代李家大院,该建筑群建在村庄的制高点上,四进院落,300多间,是鲁西南古代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在清代、民国时代享有“邹县西南第一村”的美誉。另外,庙东村、庙西村,独山村,东郭村皆为千年古村落,开发价值比较大。

  (6)汉画像石类

  郭里镇是汉画像石的集中分布区,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谓汉代社会的真实缩影。比如,莱子侯刻石、泗水取鼎、胡汉战争、伏羲女娲、车马出行等图,是应该着力打造的重要文化。

  (7)碑刻类

  羲皇庙现存碑刻、刘宝墓志铭及散落在民间的大量碑刻和庙碑等,也都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8)古战场类

  在南起镇头村,北到黄路屯村,东到郭里集北龟山,西到微山马坡这片极不规则地势低洼区,是宋朝穆桂英大破辽军元帅韩昌天门阵的地方;在郭里寨山前有刘宝点将台遗址。这些地方都可规划设计为国防教育基地。

  (9)古山寨类

  郭里镇有丰富的山寨资源,西凫山山顶、郎子山山顶、独山村南龟山(也叫平安寨)山顶,均有清代古山寨城堡。独山平安寨呈封闭椭圆形,设南、北寨门,寨内有遗存石屋,考残存清同治二年(1863年)《平安寨碑记》知:为当地村民躲避捻军而建,并成为清代地方团练军所在营所。山寨内涵丰富,隐藏历史故事和历史事件,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也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份不可多得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开发挖掘的具大潜力。

  (10)传统产品类

  最能代表郭里,且具有市场开发潜力的品种有:东郭的韭菜,侍玉的辣椒,独山的小米,高李村的白腊条农产品;庙上的馓子,苗山的李老头花生米等传统小吃类;还有独山的玉堂酱园及五厘山的孵化畜禽产品。

  2、无形资源

  郭里的无形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根源文化、伏羲文化、汉画像石文化、名人文化、梁祝文化、三圣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等8个方面:

  (1)根源文化

  郭里这片土地是古代文明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进入新石器时代,东夷文明在这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并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文化发展序列,即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东夷族属的原始居民伏羲女娲,在这里繁衍人类,开创人类文明,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最古老、最权威、最原始的哲学思想--伏羲八卦。郭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无论是上古传说,还是历史记载都反映了邹鲁地区在中华民族起源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即使在今天,根在邹鲁也仍然是全世界华人的共识。

  (2)伏羲文化

  伏羲在凫山长期生活、战斗,并在凫山设家庙祭天、祭地、祭祖,凫山是伏羲的家庙所在地。伏羲仙逝后,凫山成为伏羲祠所在地,古代不少帝王到凫山祭祀伏羲。从尧王、周初开始,到须句后人祭伏羲,后改官府代祭。相传大唐贞观年间,唐王李世民御驾东征回归路过此地,人困马乏,兵无食粮,马缺草料,人祖娘娘救唐王于危难之中。唐王班师回朝后,为感人祖爷娘伏羲女娲之恩,特令尉迟敬德带着大批官银,修庙以祭祀爷娘。这说明两个问题:第一,唐王之前,凫山是中华民族祭祖的“伏羲祠”所在地 ;第二,“凫山人祖爷娘”就是凫山神,对凫山神的崇拜,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曾达到过登峰造极、无以复加的地步。古人“修圆坛祭天,修方坛祭地,摆一牌位祭祖。”汉以后,佛教传入我国。人们效仿佛教的办法,把自已祟拜的神,塑成各个不同形态的像,伏羲女娲是凫山神的象征,自然就成人们祭祀的神。

  郭里凫山一带是伏羲女娲及其部族长期生活的地方,使得伏羲文化非常丰富:一是凫山是伏羲及其部族长期生活战斗,实现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大联合、大统一的根据地;二是凫山是东方人文初祖伏羲、女娲长眠处;三是在鲁南凫山一带,伏羲、女娲传说流传广、纪念遗迹多 ;四是凫山是伏羲、女娲、少昊、颛顼、虞舜、盘古氏、有巢氏、蚩尤、仓颉、后羿等中华始祖的主要活动地带;五是凫山是伏羲的家庙所在地;六是伏羲及其部族在凫山为中心的地区有许多发明,如伏羲画八卦以展民用、结网罟教民渔猎、制嫁娶肇启文明、作甲历始有年月等。

  (3)三圣文化

  宗教的产生、发展和融合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郭里羲皇庙儒道释三教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彰显了郭里作为宗教圣地的作用和优势。大唐太宗皇帝勒令建“凫山羲皇庙”后,“凫山羲皇庙”进入“凫山文化的发展期”,逐渐形成儒、道、佛融于一庙的“三圣文化”。随着民间群众祭伏羲的广泛深入,进而形成了几千年来昌盛不衰的伏羲文化。

  (4)画像石文化

  凫山一带是汉代画像石的高密度产区,品位高古、气魄雄大、价值连城。它作为汉代雕塑的杰出代表,虽属墓葬艺术,可却充满了乐观向上的喜悦生活,体现了人们成仙的愿望,满足了人们一种特殊的心理需求,它也默默地传承着古代文明。它作为丰厚的精神文化资源,影响力持久广泛。因而这条以汉画像石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艺术链,也是我们的精神祖先。

  (5)梁祝文化

  梁祝文化是凫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梁祝传说生发于凫山脚下,千百年来,由于它以反封建礼教,崇尚爱情自由的鲜明主题,受到大家的喜爱,深深地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老幼皆知,传承不息,具有特有的原生态价值、珍贵的文学价值、和谐的社会价值和高尚的情感价值,特别是对当今矜持道德操守具有重要意义。

  (6)名人文化

  郭里历史上名人辈出,代不乏人。伏羲女娲开创人类早期文明,秦彭在山阳推行儒家伦理教化,父子尚书王龚、王畅,跻身三公之列,荣耀冠于东汉后期;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仲长统著《昌言》,名士张俭,镇南将军刘表,建安“七子之冠冕”的王粲,少年奇才玄学领袖王弼,医学家“脉圣”王叔和,思想家张湛,大将军关内侯刘宝,悬鱼太守羊续,机敏才辩的昭文将军伊籍,足智多谋的征东将军满宠,据守邹山抗赵,高风亮节的辅国将军郗鉴,高僧释僧瑗,省祭李春茂,布政使董纯,帝师王东槐,窝窝进士仲永檀,高僧空峒,国务总理靳云鹏、潘馥等等。都是从凫山大地走出来的风华绝代的精英豪杰、贤人逸士、才子佳人,他们或才能出众,兼综儒道,或以学术精英蜚声海内,成为一代宗师,或以执政有方,享有极度的高望。当然,卓有政绩的地方官员,我们也不能忘记,比如,唐王勒令重修伏羲庙;金人田肇、元人孟祺、岳出谋重修伏羲庙。明人潘榛、刘浚、胡选、顾俊、叶聪、廖森,清人娄一均、马邦玉、马星翼等等,他们都与凫山有着割舍不断的人文情结。他们所做出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加速历史发展的进程,并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他们不仅是凫山脚下的先哲名士,更是邹鲁大地的优秀代表,是我们取之不尽的资源。

  (7)民俗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说,郭里风物民俗就是中华风物民俗的渊源和缩影。郭里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民风、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民谣谚语等民俗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好的开发潜力。

  (8)饮食文化

  郭里传统名食名菜丰富多样,主要有“上三白”大席、手擀面、火烧、擀白饼、馓子、羊肉汤、水汆丸子、红烧鲤鱼等众多种品。特别是“上三白”大席,风味独特,文化内涵丰富,是郭里一带难得的区域品牌。土制烧鸡、四喜丸子、红烧鲤鱼、大肉、拔丝等民间名品,都有一些十分美好的传说故事。

  (二)郭里文化资源的特点

  郭里是一个文化资源大镇,底子厚,类型多,文物丰、历史文化传承数千年,“多、古、高、少”构成了郭里历史文化资源的主要特点。具体可概括为四个特点:

  1、多

  文化资源丰富“多”。在郭里的田野,只要留心,随处可见文化。不管地上还是地下,文化资源丰富。各类出土文化精品荟萃,琳琅满目,莱子侯刻石、汉画像石、西晋围棋、西晋青瓷等都是国家级文物珍品。

  2、古

  文化资源厚重“古”。郭里历史悠久,是魏晋时期古高平县城。旧新石器时代是人类活动比较集中的区域,伏羲女娲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人杰地灵,王粲、王弼、张俭、仲长统、刘表、刘宝、王叔和、董淳、李春茂等历史人物及传说,都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3、高

  文化资源品位“高”。郭里长期作为人类的活动集中区域,文化底蕴厚重,品位极高。如皇家建筑羲皇庙,全国仅一处;中国皇统第一碑,国内唯一;莱子侯刻石,国内唯一;汉画像石精品国内少见。羲皇庙遗址、高平古城遗址,其开发价值在国内将是一个巨大的震撼。

  4、少

  文化资源有形“少”。郭里虽是有名的历史文化名镇,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在郭里历史文化遗产中可视资源相对较少,大量极具价值的只有遗存或被后代建筑埋在地下,或为人为破坏,或为残垣断壁,或存于史料中,再加上仅有的部分可视景点景区分散,规模小,使郭里在视觉上就是一乡村聚落。

凫山伏羲女娲像

  二、郭里伏羲文化的区位优势和比较研究

  从伏羲文化的发布和渊源及区域优势来看,郭里镇是伏羲、女娲、少昊、颛顼、蚩尤等中华始祖的主要活动地带,是华夏文明主要的发源地和发展区,区位优势明显。

  (一)伏羲文化的比较

  郭里镇是伏羲女娲生活过的地方,伏羲女娲文化是东西方文化在雷泽一带碰撞的发展,凫山是洪水期间伏羲女娲兄妹的避难岛,凫山养育了伏羲的后裔,更是祭祀伏羲女娲祖先的祖山。

  伏羲的传说源远流长,有关伏羲的话题,中国史籍说了几千年,中国人口头传了几千年。我们尊崇伏羲、敬重伏羲,时常为伏羲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所感召,所激励。伏羲代表和体现着一个伟大的时代,也涵盖着人类的初创性文化。同时,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神乎其神的传说故事。

  各地民众为了追念这位伟大的先祖,修建庙宇,进行祭祀纪念,尤其官方的伏羲祭祀在政治环境的影响之下,声势更加浩大。近年来在西部天水,在北部新乐,在中部淮阳,每年都在举行祭祀伏羲的活动,而唯独在东部的山东邹城还没有祭祀活动。

  在山东凫山山脉范围内,有三处规模宏大的伏羲庙,而且都很古老。一在邹城郭里;一在滕州染山;一在微山陈庄。三庙呈三角形相对,各距二三十里路。其中,尤以邹城郭里的伏羲庙最为宏大。此庙在凫山东主峰的西麓。伏羲庙始建年代无考。汉书《三国志·魏书·地理志》确有记载,后唐长兴二年(931年)重修时已具有相当规模。《邹志》载:“人祖庙,祀伏羲,亘古今存。”目前,现存可考、年代最久的直接物证,当为“鲁国之图”石刻碑图(在1104年前就已经存在),该图中有邹城郭里凫山、伏羲庙文字及位置,与郭里爷娘庙遗址位置完全一致。

  邹城郭里的伏羲庙重建时间,比羲皇故里的甘肃天水的伏羲庙建筑群(始建于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间--1483年)和羲皇故都的河南淮阳的伏羲庙建筑群建设的时间(建于明英宗正统十三年--1448年。)早上几个朝代。

  (二)伏羲女娲文化区位优势

  古代的庙宇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叫祖庙,后来才演变成祭祀鬼神圣的地方—叫神庙。为祖先伏羲建庙和为神伏羲建庙,意义是不同的。如果是祭祀伏羲神,祭祀者跟伏羲可能没有关系;如果是祭祀伏羲祖,伏羲庙就一定是其后代所建,跟伏羲有关系。伏羲和伏羲后裔,如果是在祖居地不迁移的话,后裔建立伏羲庙的地方一定就是伏羲的原居地,如果伏羲和其后裔发生了迁移,则建立伏羲庙的地方,就不一定是伏羲的祖居地了。所以伏羲庙所在地与伏羲故里的关系并不明确,由于远古人类往往处于游居状态,其生活地也不可能是唯一的。

  由于伏羲女娲与再传人类有关,所以伏羲女娲被称为“人祖爷娘”。从郭里“爷娘庙”的庙名看,山东邹城郭里凫山山脉范围内,可能是伏羲后裔的祭祀伏羲的地方,其他地方,可能是祭祀伏羲神的地方。

  因此,综合来看,伏羲的祖居地应在邹鲁地区的邹城郭里--微山两城--滕州染山所围成凫山金三角区内。尤其是在郭里一带,有关伏羲女娲的传说,家喻户晓耳熟能详,这里理应是伏羲文化的源头,理应追念祭祀。

邹城郭里羲皇庙遗址

  三、皇家建筑庙宇——羲皇庙

  在山东省邹城市西南三十二公里的郭里镇“爷娘庙村”东、东凫山西麓,坐落着一处规模宏大、古朴典雅的庙堂建筑群——羲皇庙遗址,世人称之为“爷娘庙”,亦名“人祖庙”,“伏羲女娲庙”,是古代祭祀伏羲、女娲的地方,为鲁西南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深、香火最为旺盛的宗教圣地。

  (一)历史沿革

  羲皇庙遗址始建年代无考。或传尧王时期为祭祀伏羲而建,或传“武王伐纣后,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而建。清康熙十二年(1673)《邹县志》强为补附:“邾”灭“须句”,为延续“须句”对其先人的祭祀而建。迂儒妄牵无据,显不可信。相传有“玉皇殿题记”石碑载有“大唐太宗皇帝勒令建造”,但此碑仅为所闻,古今地方志书均未提及。或传后唐明宗长兴二年(931)重修,然亦未见文书记载。

  查阅文典,《左传·僖公二十一年》有较早的伏羲庙相关记述:“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存祭祀就应该有庙,但那时的庙是“宗庙”,是祭祀家庙,和现在的伏羲庙不同。真正有记载的是宋太祖乾德二年(964)“伏羲庙碑”,县宰公儒林、承尉公白凤传主持重修伏羲女娲神殿,但这时是重修而不是始建,说明凫山羲皇庙在此之前就已存在。另一个佐证是现藏于湖北省阳新县博物馆的宋代“鲁国之图”碑,其是南宋绍兴年间左迪功郎充兴国军军学教授俞舜凯,在袭庆府(今山东兖州)得到一幅《鲁国之图》的底本,收藏了30多年之后,于绍兴二十四年(1154)请人刻于石碑,安置在兴国军军学大成殿的东庑。该碑刻图中有明确的羲皇庙文字及位置,与羲皇庙遗址方位完全一致。羲皇庙遗址距曲阜来说较为偏远,而能录在鲁国之图中,可见宋代时羲皇庙就已具备了相当规模,产生了很大影响。

  此后羲皇庙在金元明清都曾重修或扩建。金明昌二年(1191)立重修伏羲庙记碑,知县张德刚主持重修,主簿田肇撰题碑记;元至大二年(1309)立嘉议大夫大都路达鲁花赤岳出谋碑,薄梁遗民杨茂重修,岳出谋撰题碑记;元至正六年(1346)重修,立重修伏羲庙碑,山泉子杨铎撰文,里人山齐杨琬书;明正统四年(1439)立国朝重修伏羲庙碑,县令房喦重修,李勤撰题碑记;明成化十三年(1477),明正德二年(1507)分别立重修伏羲庙碑,又两次重修;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立重修羲皇献殿记因序历代帝王纪碑,知县李凤翔主持重修并撰题碑记,潘榛撰额;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创建三圣殿,立创建三圣殿记碑,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复圣六十二代孙颜伯廉撰文;清顺治四年(1647)落成王母列仙殿,立创建王母阁殿杏祥碑,如晦子题碑文;清康熙丁未年(1667)落成玉极楼。清末民初,羲皇庙达到极盛规模。

  1929年,军阀梁冠英部放火将庙宇焚去大半;尔后,当地群众草草复建了“朝王殿”“羲皇庙”等殿堂;又利用毁弃的建筑材料修建起“卧奶奶庙”“上、下洞庙”“上、下堂屋”等庙宇,使得香火如故。

  1958年“大跃进”时期,拆除了部分砖木结构的建筑,搬走砖瓦、木料用于砌垒炼铁炉;六十年代初,又拆除了其他剩余建筑,并伐倒所有古树,运到郭里集村东建了“公社”;“文化大革命”中,早先剩下的庙内碑刻,绝大部分被拉倒、砸毁。余下制作规整的建筑基石,大部分也被群众陆续砸碎运走,用做民房的基础。昔日宏丽庞大的羲皇庙只剩一片残基断柱。

  (二)建筑规模及布局

  凫山羲皇庙依山而建,坐北朝南,处于东、西凫山两山之间,极盛时期占地130多亩,主体建筑南北长约180米,东西长约150米。以主体建筑内南北分割的界墙为界,可分为5路相对封闭的建筑群。

  西一路建筑主要有:羲皇门、上洞庙,供奉伏羲及18童男;下洞庙,供奉女娲及18童女;卧奶奶庙,供奉女娲侧卧塑像;供道士居住的上堂屋、下堂屋等,据依庙而兴的爷娘庙村村中老人回忆,此路建筑为军阀梁冠英部“焚庙”后,乡民捐建起来的,创建于1929年后,毁弃于1958年前后。

  西二路建筑为羲皇庙中规模最大、布局最复杂但也最为清晰的一组建筑群。由南向北依次为午朝门、大门、朝王殿、钟楼、鼓楼、人祖殿、火神殿、学堂、三圣殿、磨坊、龙宫等建筑。始建年代已不能确考,根据该建筑组群区域内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文字资料,重修建年代大致在明代晚期的成化、万历年间,是目前羲皇庙建筑群中已知时代最早的一组建筑。这组建筑的特别之处在于朝王殿是羲皇庙的献殿,也称享殿,朝王殿后的人祖殿是祭祀伏羲女娲的大殿,这与元代之后祭祀坛庙多沿袭前朝后寝的规制不同,而具有典型的唐宋时期祭祀坛庙特征。元代之后祭祀坛庙布局前为祭祀大殿,后为寝殿,而唐宋时期则是祭祀大殿前设献殿,其后不设寝殿。这表明西二路建筑虽历经重建,但其院落格局保留了唐宋时期院落格局的特征,凫山羲皇庙遗址最晚也应在宋代时建设。

  中路建筑最为明洁,只有处于一条中轴线上的玉皇殿、玉极楼两座建筑,分别供奉玉皇大帝及其父母,玉极楼前的玉上宫殿通宇碑明确记载此路建筑为清康熙六年(1667)重修。

  东二路建筑由南向北依次为俗称的小鬼庙、海瑞庙、包公祠、阎王殿、三清殿、大佛阁等,此路建筑损毁严重,依据建材加工、砌垒特点,判断建于明末清初。

  东一路建筑东临山岩,由南向北依次为俗称的尼姑庙、风婆婆殿、土地庙、华佗庙、王母殿等,该路建筑南端立有“杏祥碑”一通,载有“王母列仙殿落成于凫山之麓……大清顺治四年岁次丁亥仲春立”等字样,将该建筑组群的统一名称及落成时间交代得一清二楚。

  凫山羲皇庙由于损毁破坏,遗址内现仅残存部分建筑基址及玉皇殿、朝王殿建筑结构中的部分八棱石柱。原众多碑刻中保存完好者尚存:明万历四十五年刻立的《重修伏羲献殿记因序历代帝王纪》碑、万历四十七年的《创建三圣殿记》碑、清顺治四年的《杏祥》碑、清康熙六年的《玊上宫殿通宇碑》等4通及部分残断碑刻。另有据称为元代的6根雕龙石柱,分别收藏于山东省石刻艺术馆、济宁东大寺和邹城市博物馆内。

  (三)历史文化价值

  凫山羲皇庙虽然现仅存部分建筑基址、石柱和石碑,但这也赋予其一种别样之美,有考古专家称其为“国内唯一具有古罗马遗迹特征的古遗址”,既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又对研究中国文明史、建筑史和民俗史具有重要价值。

  祭祀伏羲的庙宇在鲁西南除规模最大的凫山羲皇庙外,在凫山周边百里还有三座伏羲庙,一在今滕州染山,一在今微山陈庄,这两座都保留至今,还有一处在今邹城南关,现已无存。当地民谚中有“黑风口,龙马道,沥沥拉拉爷娘庙”之说。在济水流域以至整个山东,别处未闻有祭祀伏羲或女娲的古庙,伏羲庙集中建在这一带,是此处为伏羲族系重要聚居地带的一个旁证。遗址内的重修羲皇献殿记因序历代帝王纪碑,现保存完好,上刻自盘古至明万历时历代帝王的世系纪年,国内极为罕见,对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沿革具有珍贵的文物参考价值。

  凫山羲皇庙经考证最晚建于宋代,历经宋、金、元、明、清、民国等时期官方、民间多次重修,院落格局反映了由宋至民国期间建筑整体布局形式和发展脉络。其建筑工艺手法既有官式建筑的做法,又掺杂了大量地域民间手法,对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凫山羲皇庙遗址是鲁西南重要的宗教之地,祭祀、祈福、求子的香火至今不断。依托羲皇庙,每年三月三、十月一举办的古庙会,相传始于唐代,现今仍存。遗址中曾供奉的小鬼、海瑞、包公、阎王、风婆婆、土地、华佗等,一庙多神,供奉方式独特,体现了中国人信仰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国内也属罕见。这些对鲁西南地区民俗研究具有很高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凫山羲皇庙遗址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得到较好的保护。1978年2月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3月被济宁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当地正在编制羲皇庙遗址保护方案,开展周边环境整治,相信不久的将来,凫山羲皇庙将重现辉煌!

郭里

  四、对郭里镇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几点设想

  (一)优化郭里文化资源旅游项目开发的环境

  首先,要改革管理机制,构建全镇统一的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发展布局,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规范管理,避免管理部门间职能交叉,形成健康有序的市场开发格局。

  其次,要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项目开发的规划和可行性研究;设立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论坛,定期就历史文化开发利用问题进行研讨。

  第三,加大政府投入,通过政府投入带动民间投入,鼓励各种经济成分向历史文化资源项目开发投资;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吸引外商投资开发历史文化资源项目,逐步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在凫山伏羲文化研究中心的基础上,成立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担保服务中介机构,吸引优秀人才开发文化产业。

  第四,健全地方法规和政策保障体系,发挥市场作用,加强监督引导。通过法制化、规范化的管理服务,为历史文化资源项目开发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优先开发的历史文化资源项目

  1、历史遗址开发展示项目

  郭里地面现存的古建筑物虽少,但历史遗址和遗迹却很多,有选择地整治、复原部分历史遗址,使郭里历史文化有形化,对人们寻觅历史踪迹,强化郭里历史文化名镇的地位,促进郭里旅游产业的发展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保护大庙遗址,选址新建羲皇庙

  考虑可把庙东村南北路以东居民搬迁,规划设计伏羲文化广场,利于举办大型伏羲祭祀活动,原貌保留伏羲大庙遗址,在遗址后偏东(或遗址南约500米处)的山前台地上(两山峰夹谷前),恢复重建羲皇庙,在老磨台遗址兴建伏羲八卦园。在新塑伏羲女娲像处,建立伏羲女娲博物馆。同时申请国家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及历史文化遗产。

  (2)恢复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

  应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高起点、高品位地设计和建设有文化内涵的遗址。如独山的东沟遗址,可复原建造伏羲女娲原始人类生活景区,打造东夷文化部落;独山平安寨遗址,可恢复寨墙原貌,修复寨墙内石屋,对复垦的古村遗址进行开发修(古村落升级版特色小镇)建盘山路。

  (3)建设魏晋文化景区

  在刘宝墓群区,修复保护刘宝墓,申请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刘宝将军博物馆,开展国防安全教育。疏通从上黄山到郭里南庙的天然河道,对独山、郭里两个水库进行扩容整治,并在河道两旁栽植柳树,恢复“黄龙现凫山”景观带。此文化景区应优先立项,打造山东省唯一魏晋文化示范区。

  (4)在郭里东西大街建设仿古街区

  结合郭里商贸城建设启动利用,把郭里集东西大街改为高平大街,建设仿古街区,以魏晋历史文化,反映民俗风情特色为主,主要经营餐饮、小吃、茶社、娱乐、休闲、土特产、旅游纪念品、古玩字画等。建筑风格、经营产品、店面装饰、人员服饰等要体现魏晋时期的特点,再现魏晋时期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此项目可结合古高平故城遗址的保护开发进行安排,近期应重点解决郭里大街仿古街区历史文化品位不高的问题。对郭里镇驻地“城子遗址”要坚持修旧如旧的整治理念,打造全国乡镇级政德教育基地第一镇。恢复郭里集围子墙建筑。疏浚维护郭里集河南、沟西护城河。

  (5)复原维修建设三个古村落

  结合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优先恢复建设三个保存比较完好、文化底蕴厚、开发潜力大的古村:一是高李古村落(突出平原地区的古村古水寨特色及状元教育之乡名片);二是独山村--五厘山村(山水古寨、古村落特色,美丽乡村提升);三是庙西、庙东村(结合伏羲产业园整体考虑)形成生态优美与古老乡村的有机融合。

  2、建立汉画像石博物馆

  依据镇域内丰富的汉画像石资源及发掘的大型古汉墓,在高李村或独山村建立汉画像石博物馆。复原卧虎山、高李村等部分古汉墓。

  3、名人文化项目

  郭里自古人杰地灵,在数千年的文化演进中,出现了一批又一批著名人物。可以从众多的历史人物中遴选出有代表性的人物,按照时间顺序和一定专题,在镇内适当位置建立历史人物雕像,形成一些标志性建筑。

  (1)在郭里中学前或郭里中心小学前建“建安七子之冠冕—王粲”展览长廊,重点介绍王粲《登楼赋》及著作生平。

  (2)在郭里中学西新建南北路,建郭里历史人物长廊。如以王龚、王畅、刘表、张俭、仲长统等为主的古代名人专题;以王弼为主的“玄学”专题;以王叔和为主题的医学专题;以刘宝为主题的军事专题等,并配以图文并茂的解说。

  (3)围绕历史名人的故事进行文艺创作,形成系列的电影、电视、戏曲作品,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展示郭里的历史文化。

  (4)在高李村着力打造状元文化,挖掘李氏家族文化,打造红色基地。

  4、根源文化项目

  以郭里为中心的凫山文化圈,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从伏羲传说画八卦,到两汉的经学派,魏晋的玄学派,还有三圣宗教,均与郭里紧密相联。伏羲文化在这里开启,华夏文明在这里萌发,人文始祖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要维护好、开发好、利用好、传承好这些资源。一是打造郭里始祖圣地的品牌,确立郭里在中国史上的崇高地位,提升其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二是利用郭里凫山伏羲文化研究中心平台,创意策划伏羲文化发展论坛,编辑伏羲文化刊物,出版《邹鲁凫山文化探研》成果。三是筹办省级祭祀伏羲女娲大典,开展伏羲后裔四姓(任、须句、宿、颛臾)宗亲联谊会,筹建中华始祖姓氏文化研究中心,开展寻根祭祖游。

  5、饮食文化项目

  做好郭里民间传承有一千多年的留水席,不仅是弘扬传统文化,更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同时,把郭里风味独特传统小吃进行挖掘,在镇驻地规划开发一条餐饮文化特色街(可与仿古街道建设项目结合起来),对外集中展示郭里的餐饮文化特色。

  6、民俗文化项目

  开发民俗文化旅游娱乐项目。一是开发庙西村的手工泥陶,让游客在工匠的指导下,动手制作泥陶坯,自己进行烧制,并留下个人的印记。二是扶持畜禽孵化厂、养貂厂,传承玉堂酱菜制作技法,让游客参与孵化、养殖、制作过程。三是开发郭里传统休闲活动娱乐项目,展示踩高跷、耍花灯、说书、唱戏等民俗文化。四是开发郭里太阳能、风能观光娱乐活动。

  7、节会文化项目

  郭里核桃文化节,不仅带动了郭里历史文化旅游项目的升温,也推动了郭里经济的快速发展。核桃文化节的成功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发展节庆文化经验。因此,要进一步挖掘节庆文化资源的潜力,不断创新办会形式,丰富节会文化内涵。在把传统节会做大做好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一些新节会品牌。一是继续办好每年一度的核桃文化节。推出“凫山核雕”旅游文化品牌系列产品,深挖核雕文化的内涵,把郭里核桃文化节办成郭里的金字招牌。二是利用郭里五康轩庄园,打造国家级五农(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农业、观光农业、创客农业。)示范基地。三是充分挖掘郭里重视教育,爱好习武,尊崇仁义的文化习俗,弘扬“崇文尚武忠义仁勇”的郭里精神,筹建省级武术培训基地。

  8、建设六个生态景观区

  郭里镇在邹城市的西南部,处北纬35度,东经117度的黄金地带,地形气候条件优越,自然环境优美,多处景观开发潜力大。比如:伏羲画卦处、老磨台、羲黄井、吕公洞、老泉、莱子山、龙马道、圣水泉、牛心洞、马刨泉、独山水库等。依据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结合特点,可以建设七个生态景观区。

  (1)独山景区。包括:龙马道景区、堵子山景区、老黄山顶景区、上黄山石头村落、嘀嗒泉景区、马刨泉景区、二郎山景区、东沟遗址景区、平安寨景区、刘宝墓景区、恒山景区。重点打造东夷文化和魏晋文化。

  (2)大红套景区。包括:牛心洞景区、吕公堂景区、老泉景区、长山景区、寨山景区。重点可依据山套四村搬迁后,优质的自然环境,打造邹西第一生态宜居养生地,高端避暑胜地,学术研发基地。主要打造休闲养生学术文化。

  (3)东西凫山景区。包括:东凫山景区、西凫山景区、羲皇庙景区、塔山空景区、抗凫山景区。主要打造伏羲文化产业园。

  (4)朝阳景区。包括:圣水泉景区、莱子山景区、大白山景区、粉头山景区、秤杆山景区、秤砣山景区、马奶山景区、天池景区。主要以核桃生态及产业为主。

  (5)屈北景区。包括:独山景区、山套里景区、南山景区、西山景区。主要以生态观光为主。

  (6)郎子山景区。包括:后狼窝景区、东山里景区、苗山景区。以乡村记忆及采摘园为主。

  (三)做好郭里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工作

  以郭里为中心的凫山文化的核心区域,几千年来孕育了丰厚的文化,我们要继承这些优秀的文化,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开发,使其尽快转化为旅游品牌。

  首先,要加强对郭里文化(凫山文化的核心)的基础研究工作。这是弘扬郭里文化的基础,也是发展郭里旅游的依托。从目前情况看,凫山文化中的伏羲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根源文化的影响,还缺少应有的影响力,对社会经济发展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因此,要采取措施,集中人力物力,在凫山文化研究上求得突破,在事关郭里旅游业发展做强做大项目的开发上寻求突破。必要时政府可拿出资金进行专项研究,通过重点立项或向社会公开招标等举措,使凫山文化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

  其次,要做好凫山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目前有关凫山历史文化方面的通俗读物太少,镇文化站编辑的《郭里镇志》、《郭里文化撷英》、《郭里文物揽胜》,虽内容丰富,系统性强,但能看到的人太少。也不足以反映郭里文化的方方面面。因此,建议郭里镇在抓好历史文化资源项目开发的同时,要把郭里的历史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提上日程,并做出规划,组织专家学者将郭里历史文化资源编辑成系统的通俗读物出版,编辑郭里文化系列宣传片。筹拍《人文凫山》大片。

  第三,举办郭里文化系列讲座。在电视台、新邹城报(或国家级媒体)上开设“郭里历史文化”系列栏目,将郭里历史文化通俗地加以介绍,使广大市民更加了解郭里;也可以请专家学者为各级领导及农村干部定期进行类似的,更加深入的讲座,使他们对郭里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有一个更为全面系统的了解。

  第四,在全镇中小学进行“郭里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普及推广教育,编辑校本乡土教材,让他们了解郭里历史的辉煌和今天的发展变化,从小就培养他们关心郭里,热爱郭里的意识。

  作者简介:

  刘真灵,高级讲师。长期致力于邹鲁文化、伏羲文化、人文地理的研究。现为全国中小学乡土文化教材编委、伏羲易经文化研究会业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管理科学院学术委员、济宁伏羲文化学会副会长、邹城市郭里镇凫山伏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已出版《邹城乡情》、《在行动中创造教育》、《知识拯救生命》、《儒学经典教育丛书》、《邹鲁凫山话伏羲》、《峄山志》、《峄山诗墨迹选》等多部专著。

责任编辑:孔孟之乡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4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