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要有山的伟岸、峻绝,有人们值得寄托的精神品牌象征,要经得起时间的刻画,而且,提起这座山,她的物产比她本身更有意义。 只有这座山了。 古琴,中国古今文人的精神雅室 2003年11月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宣布了“中国的古琴艺术”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古琴,这座中国古今文人的精神雅室,终于堂而皇之地走上了世界大舞台,把它高贵典雅、超凡脱俗的姿态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京韵大鼓艺术家骆玉笙,代表段子《子期听琴》。这个名段不仅给人以精神上的巨大享受,而且还带给了我们许多有趣的知识和精神上的启迪。你听:“子期说:‘琢磨本是伏羲氏,留落瑶池因此叫瑶琴。造琴当用梧桐木:上节清下节浑,宜取中节用,清浊两相匀。出了一位魁首的木匠刘子期,造成了这么一张琴。’”唱腔温文尔雅,浑厚洒脱,一个学识渊博,儒雅典重,不卑不亢的钟子期就活脱脱地站立在了我们的面前。 古琴中不仅生生不已着俞伯牙、钟子期二人间高山流水般的情谊,以及嵇叔夜璀灿生命的炬火,还催生着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富含诗意的爱情故事,甚至连“舟而钓者”都称赞它说“美哉琴意,伤而和,怨而静,”可以表现姜太公、孔仲尼“在山泽而有廊庙之志”的胸襟与抱负呢! 古琴,因此就有地老天荒般生命,有典雅高贵的气质,有博大丰富的文化底蕴,有温文淳厚的人文精神,成为了中国古今文人的精神雅室。 “琴”是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乐器之一,至今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琴”在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中,不仅创造并完善了独特的琴器、琴曲、琴谱等,更因其深沉高雅的音色品质与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及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古人对琴的评价极高,西汉时期便被文人们公认为“八音之中,惟弦为最,而琴为之首”;魏晋名士嵇康在其《琴赋》中称“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唐人顾况甚至说“众乐,琴之臣妾也。”另外,随着“琴者,禁也。所以禁止淫邪,正人心也”的修身养性功能被文人日益强调,“左琴右书”、“士大夫无故不撤琴瑟”等古琴音乐观念在凝固,琴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不可替代。琴成为历代文人们具备音乐修养及实践技能必修的一种乐器,同时也是历代文人们思想学识与人格情操的最佳体现方式。毫无疑问,琴是古人心目中的中国古代乐器之王。 峄阳孤桐是制琴的绝佳材质 峄阳孤桐出自《禹贡·徐州》,意为“峄山南面的特产桐木”,峄山南坡所生的特异梧桐,古代以为是制琴的上好材料。峄阳孤桐是以制作琴瑟而闻名,曾经作为贡品进贡大禹。禹王根绝水患以后,心情大悦,以此琴奏乐,闻之犹如鹤唳凤鸣、莺歌燕舞、清脆悦耳,心情舒畅。峄阳孤桐从此成了乐坛的"千古绝唱"。可惜后来峄阳孤桐据说在一场通天大火中永远绝迹了。这只是传说,应该是由于峄阳孤桐制作乐器精美,被人们无限制的,乱砍滥伐,暴殄天物,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终于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孤桐绝迹了。 语出《书经·禹贡》“厥贡惟土五色,羽畎夏翟,峄阳孤桐,泗滨浮磬,淮夷蠙珠暨鱼”。孔安国注曰“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也”。《太平御览》中有“峄山多孤桐”的记载。峄阳指峄山之南,峄山在今山东邹城市,即孟子故乡,山又名邹山、邹峄山、邾峄山,当年秦始皇东巡留有峄山刻石,即在此山。孤桐指特生的桐树,据说是制琴的上等材料,以峄阳之桐为最。如抱朴子“峄阳孤桐, 不能无弦而激哀响;大夏孤竹, 不能莫吹而吐清声”。雷威忘味琴铭:“峄阳孙枝,匠成雅器”,南朝宋谢惠连《琴赞》曰:“峄阳孤桐,截为鸣琴”。 有时候指琴。如江总的《赋咏得琴诗》“ 可怜峄阳木,雕为绿绮琴。田文垂睫泪,卓女弄弦心”张照《题蒋南沙画杂花诗》“上有蟪蛄鸣,下为萧茵林。对之怀履霜,弹我峄阳琴”等等。唐李白“琴赞”写道:“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水泉,叶若霜月。断为绿绮,徽音粲发。秋月入松,万古奇绝”。宋王安石有《孤桐》诗“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唐刘禹锡 《平齐行》之一:“胡尘昔起蓟北门, 河南地属平卢军 ,貂裘代马绕东岳,峄阳孤桐削为角。”亦省作“ 峄阳桐 ”。(邹城市政府网站宣传资料) 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多说了几个字:“梧桐生于峄阳山岩石之上,采东南孙枝以为琴,声清雅。”直到唐代,封演才在其所著《封氏闻见记》中记载了峄阳孤桐的特别之处:“此桐所以异於常桐者,诸山皆发地兼土,惟此山大石攒倚,石间周围皆通人行,山中空虚,故桐木绝响,是以珍而入贡也。”意思是说,这峄阳孤桐扎根山岩,材质清奇,又吸收了峄山千洞万孔之玲珑神韵,音色更加非同凡响,是制造天下名琴的绝佳材料,自然要被当做宝贝供奉帝王家。所以,峄阳孤桐打从大禹那儿起,就从峄山南坡的石缝间飞出,化身为琴,琴就是峄阳孤桐,峄阳孤桐就是琴,无论是哪儿的桐木做的琴,都被历代文人雅士贴上“峄阳孤桐”的招牌。唐代制琴大师雷威做了一把“忘味”琴,也铭之曰:“峄阳孙枝,匠成雅器”。 是峄山奇石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孤桐”的奇绝,也就成就了文人雅士的孤高、浩然之气的精神品格。 为什么文人雅士如此厚爱“孤桐”? 人是环境的产物。文人雅士对一个地方的物种如此厚爱,肯定有着这个地方与众不同的自然及人文环境。 首先是峄山。 这座山,《诗经》里有对她的歌颂: “泰山岩岩”、“奄有龟蒙”、“保有凫峄,遂荒徐宅。说明峄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同泰山、龟山、蒙山并列,其影响之大,可见一般。 这座山,《书经•禹贡》有对她的物产“峄阳孤桐”的记载。说明那个时代的先人,就用峄山之阳的“桐树”做成了古琴,所以庄子赞美峄山脚下的“邹鲁之士”:在于诗、书、礼、乐者,邹鲁之士,缙绅先生多能明之。 峄山,是一座中华文化名山。是一座古代文化聚集的圣殿:以峄山为核心的“古代邹鲁文化圈”,孕育出了古老的东方东夷文化、孕育出了孔子、孟子、子思、墨子等文化巨人,孕育出了东方文化的主流思想,自人类能够用文字记录历史以来,峄山,就用她伟岸的山体、奇绝的巨石,记录下了几千年来的文化痕迹。 峄山是修养“浩然之气”的仙境,孟子在这里感悟了浩然之气,滋养了“大丈夫”的人生境界,峄山桃树秉承浩然之气、峄阳孤桐的傲骨,形态蜿蜒俊美,木质刚劲,木体清香,纹理清晰且深浅不一,温婉细腻。 峄山,是女娲的补天石:因此峄山的性情里更多了超然世外的清奇与自然风骨。考证里,这是一坐古老的山。一座小山,在这里已经站立了25亿年,那些山石经历过烈火的淬炼,也经历过大海的侵蚀。漫漫长长的25亿年可能发生的事件太多,于是,关于峄山,就有了相对可信的传说,这些山石,原来是当年女娲炼石补天的所用的石头,等天地间一片清朗,女娲便把剩余的部分堆积在这里了。看那些自成风景的秀灵的石头、石峰、石间的罅隙里:满山遍峪如禽如兽、静动有之的怪石则数不胜数,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怪石如龟、如鱼、如兔、如冠、如丸,子孙石、元宝石、五巧石、骆驼石、鹦鹉石、试剑石、八卦石……象形之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之变幻无穷,千姿百态, 峄山的这些石头并不是随意的堆积。女娲的补天石,是故意留下来,让我们偶尔来补一补内心的欲壑或者是伤口。 常来峄山,就能用女娲的灵气,、梁祝的蝴蝶荡涤一下尘世的雾霾,滋养滋养我们心中禅意 还一个情景升华的心灵。 加上孤桐的特别、孤高,这里就成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寻梦圣地,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然后用“峄阳孤桐”的品牌,铸就着中国文人的风骨。 孤桐 王安石的精神境界的象征 峄阳孤桐是邹鲁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历代文人在古琴高雅的弹奏中,逐步领悟出了孤桐精神的高贵、高风亮节。 王安石,就把“孤桐”作为自己高尚品格的象征。 《孤桐》 天质自森林,孤高几百寻。 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 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峄山现存石刻中有“高风亮节”四字,为北宋书法家黄庭坚所书,据说是赞扬王安石品格的。 王安石任北宋神宗的宰相,力主改革,推行新法,虽遭遇到很大的阻力,仍然锐意改革,毫不犹豫,坚决推行新法。在这种背景下,王安石写了这首诗。现在,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可能的思考写作过程,从中体会一下如何写诗。 这首诗的结构就没有运用律诗“起、承、转、合”的一般结构,而是采取了由描写和抒情两部分相结合的方法写来,结构简单明了。这首诗的意脉更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前三联从不同方面来描写孤桐,最后一联抒情,描写与抒情紧密结合起来。这首诗中充满了正气,具有了正气磅礴的气象。诗中也颇具韵味,因为诗中本没有写人,而是写的孤桐,写了孤桐的挺拔、正直、茂盛、虚心等特征,还运用典故写出它的理想、志向等情形。但谁都知道,诗中所写之物,实际上都是托物写人的。再由孤桐联想到人,就体会到诗的韵味了。原来这首诗是王安石通过写孤桐,表现自己在改革中,虽然遭遇到很大阻力,但仍然要凭借自己的正直虚心、坚强有力、品格端正,把新法坚决推行下去的决心和意志。 诗中运用的典故尤其有韵味。“五弦琴”实际是运用了两个典故,一个是《孔子家语•辨乐解》中说到的虞舜弹五弦琴唱《南风》诗,其意为南风多么和畅啊,它会消除百姓的怨恨。另一个是《后汉书•蔡邕传》记载,吴地人用桐木烧火做饭,蔡邕从火里抢出一根桐木,用它做了一把琴,因琴尾部的木材被烧焦,故称焦尾琴,琴声特别优美。这两个故事,透露出孤桐的内在气质、品格。由桐及人,可以知道,这首诗中蕴含的深厚意义,即在诗人身上寄寓的高尚人格、正义的革新理想和高尚的情怀。 从王安石以“孤桐”自喻以后,孤桐,自王安石以后,就有更多的文人雅士自号“孤桐”, “孤桐”,就成为文人雅客的精神追求,就是一个中华文化及文人的文化名词了,即是古琴的代名词,又是高尚人格的代名词。 我们应当象守候内心的圣殿一样,让“峄阳孤桐”成为中国历代乃至千秋万代的精神象征。(冯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