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山文化总论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刘真灵 发布时间:2018-03-02
摘要:凫山文化具有原生性与根源性、多元性与包容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凫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源文化和根文化

凫山文化

  凫山文化是指由凫山自然山体系列的组群及其周边邻近区域所产生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它以东西走向的凫山山系为中心,西起南阳湖东岸,东达峄山、看庄,北至邹城城郊,南与微山县两城镇、滕州滨湖镇、大坞镇、界河镇连成一片,面积约800多平方公里。得天时、顺地利、享人和的凫山,具有文化构成的全部要素,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凫山文化。凫山文化具有原生性与根源性、多元性与包容性、继承性与创新性。凫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源文化和根文化,加强对凫山文化的研究,将对我们更好的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引 言

  凫山位于鲁中南低山丘陵之鲁南丘陵的西南边缘,属泰沂山脉中段西侧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丘陵山系,由多列南北纵向排列的低山丘陵组成,东西向,长约30余公里,以郭里的凫山冠名。凫山,原名伏山,是因古人纪念先祖伏羲女娲在东、西凫山滚磨成亲,繁衍人类而得名。凫、伏一音相通,凫山即伏山,伏羲之山。凫山有东西二峰。西峰叫西凫山,又叫八卦山,传说伏羲在西凫山顶悟道,画八卦于此;东峰叫东凫山,又名承注山、承雀山,传为女娲出生地。凫山远望若水上之凫,群峰衔,络绎不绝,缘于此,故名凫山。中国古代最早记述凫山的文字出现在《诗经》里的鲁颂篇,则言:“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保有凫绎,遂荒徐宅。至于海邦,淮夷蛮貊。及彼南夷,莫不率从。莫敢不诺,鲁侯是若!”。由此,凫山与泰山、蒙山、龟山、峄山一并称为鲁国的五大名山。凫山秀丽,秀美,神奇,神浑。

  凫山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浑厚。亿万年前,各种生物慢慢地在这里生长,使大地变得郁郁葱葱。又过了数万年,泗河两岸弥漫起一缕缕温情的炊烟,东夷人以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昭示了又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凫山物华天宝,地杰人灵,是伏羲、女娲、少昊、颛顼、虞舜、盘古氏、有巢氏、蚩尤、仓颉、后羿等中华始祖的主要活动地带,处处彰显着中华文化的辉煌。始祖文化、东夷文化、伏羲文化、龙山文化等在这里都可以寻根溯源。

  凫山是中华始祖的发祥之地之一,是一座文化大山。周围有众多的河流自东向西环绕,并在凫山西端转向南流。她左依沂河沭河,右挽洙泗汶济,面向浩瀚的微山湖。她西牵中原文化、东挽海岱文化、南揽徐淮文化,北依泰山文化。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碰撞、融合、发展、升华,风气兼南北,语言融东西,具有多元、创新、开放、包容的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源文化和根文化。

  独特的地理环境,古老悠久的发展历史,相同的乡风民俗,同一的社会政治制度,使凫山一带在生产技术、器具使用、俗语方言、婚丧嫁娶、衣食住行、信仰禁忌、神话传说、娱乐艺术等人类生活文化要素上,都具有自己的地方特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单元,形成了山东鲁南独具地方特色的“凫山文化圈”。

凫山文化的概念及范围

  一、凫山文化的概念

  文化的内涵主要是指某一特殊社会生活方式的整体,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也是某一特定的区域内人们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培育形成的有自己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区域精神、行为规范等精神财富的总和。她表示的是一定的地理区域和范围。

  凫山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她是人们为了适应具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创造的,它是人们的生物需要和社会需要协调的统一体,也是人与自然及社会协调的统一体。她通常要历经成百上千万年历史的磨砺,其存在在当地有一定的合理性。

  在凫山这个地域文化中成长起来的绝大多数人,在语言、行为、思想、以及价值观等等方面,都受此地域文化的影响,从而带有某些共性。但这些共性并不影响个人之间因个人理解的不同而保留的分歧。因此,地域文化内部同样也存在多元的倾向,这有助于防止地域文化的僵化。由于地域文化作为国家的一个部分,还会受到国家政策的调控和影响。实际上,地域文化整体上又处在国家这样一个多元一体的格局之中,与其他的地域文化相比,又俨然自成一体。这种多层次的文化格局,既避免地域文化凝固为僵硬的教条,保持变迁的活力,又避免地域文化散落成零星的碎片,保持完整的形象。总之,地域文化是一种极具弹性的文化资源。因此,凫山文化定义为:凫山文化是指由凫山及其周围邻近地区所产生的人类历史文化现象。

  二、凫山文化的范围

  凫山山系位于山东省南部,是泰沂山脉中段西侧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丘陵山地,从自然地理单元看,属鲁中南低山丘陵之凫山丘陵,处于邹城、微山、滕州交界处,多属邹城郭里地界。大小山头200余座,主要山峰10余座,绵延30余公里,周长80多公里。

  从广义上的凫山文化来看,凫山文化泛指山东省南部以凫山为中心的形似扇状铺展的松散山体,范围主要包括邹城的看庄镇、峄山镇、唐村镇、北宿镇、太平镇、石墙镇、郭里镇;滕州的界河镇、大坞镇、滨湖镇;微山的两城镇、马坡镇、鲁桥镇、南阳镇等两市一县所辖区域的凫山山前、山后台地及周围的冲击平原。

  从凫山文化的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郭里镇、石墙镇、两城镇、滨湖镇所辖区域,而核心区域,主要集中于现在的邹城市郭里镇辖区内。因此,凫山文化主要是以郭里辖区内的凫山文化而论之。

凫山文化的形成机制

  凫山文化概念是源于近几年来对凫山周围区域内的考古发现、古史研究、始祖文化、东夷文化、伏羲文化、邹鲁文化、儒家文化、两汉经学文化、汉画像石文化、梁祝文化、魏晋文化、信仰文化等研究的概括,是源于对凫山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中的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被、气候(光、热、水)等诸要素对人类影响的综合分析。经过研究发现:凫山独特的地理位置、优越的自然条件、宜居的生态环境、深厚的儒家气脉和浓郁的乡情挚爱,使凫山成为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域之一,是孕育东方文明的孵化器,在中华文明的形成与传承、中华民族的融合与衍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首先要解决衣食问题,进而是住行问题。人类的初始阶段,除了自身的两手和简单的木棍石块工具之外,与大自然斗争再无什么可凭,要取得必要的生活资料,必须选择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如水源是第一需要,没有水,不仅人类不能生存,连动物、植物也不能生长。其次是可供采集猎取的动物、植物,茂密的森林也是不可缺少的。第三是可供栖息安身又能得利避害的地形、地势和较为温和的气候。凫山一带具备这样的特点。

  一是凫山西襟黄河,南瞰滕薛,背依龟蒙,泗水环围,肥沃的鲁西黄泛平原和茂盛的原始森林,是吸引东西两大水系原始人群(黄河济水水系、汶河泗水水系)最具魅力的地方。森林东部的原始人群,以汶河、泗水上、中游为中心,沿森林东部边缘向南北拓展,早期的“沂源猿人”,长期居于鲁中山区,距今10000年前,她们当中的东夷族群便逐渐沿河走出大山,由东而西迁徙,向鲁西平原推进,来到凫山周围一带繁衍生息,并与森林西部边缘的原始人群(沿黄河、济水向南北拓展)交汇碰撞,进而迸发出远古文明的浪花,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这里山地、丘陵、平原、洼地,地形多样,山中多林地,山坳中多为肥沃的冲击扇小平原,且能汇集地上水和地下水,而凫山南、西、北三面的山前多是由河流冲积而成的冲击平原,地势较高,土壤肥沃,且又免受洪水之害。所以,成为原始居民由山前台地向平原发展农业的优选地带,发挥了根据地的作用,占地利。

  二是凫山处在东、西、南、北要冲,进可攻,退可守,往西、往南流淌了数亿年的河流两岸,冲积平原,沃野千里,宜农宜牧。从凫山山前的丘陵地带,发现的二十多处新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来看,地下遗存最多,水平也最先进,特别是最繁盛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在此发现,确证凫山一带是东夷史前文化的中心。这更说明河流纵横、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的凫山丘陵地带,最适合原始人类的生存,因为那里有茂盛的山林,既可有采食不尽的植物根块和野果,又可为人类提供巢居穴处的方便,既可以避免水患,又可以躲避野兽的侵袭,利于人类长居久安,凫山山区成为东夷史前文化的活动地带,决非偶然,占地利。

  三是凫山地处北温带,但数十万年前,原始人类初生时期,气候比今天要温暖湿润得多。雨热同期,四季分明,降水丰沛的季风气候使这一带林木繁盛、为绿色覆盖的地带。从动物遗骸、孢粉组合、硅酸体等有关环境资料分析,这里气候温暖而湿润,温度比现在高5℃左右,这一带土地肥沃,雨量充足,生物繁衍,为人类提供了采集捕猎不尽的资源和进一步为农、牧提供了开发的条件。中华民族在这里发祥,并较早地迎来文明的春天,就是必然的了,获天时。

  四是凫山一带得天独厚的人脉是形成这块风水宝地的天然禀赋。伏羲创始人类,秦彭推行儒理教化,王畅、刘表等兴学传承儒经,使文化气脉代代不息。以东汉山阳高平人为代表的经、易、哲、医学术团体和以明清士人为代表的乡缘群体,他们与桑梓有割舍不断的乡土情结和老乡观念,是历代人才辈出的得以享用的乡缘人脉,得人和。

  获天时,占地利,得人和的凫山文化,在史前、史初,人类学会了织网、取火、耕作,学会了制造工具、创造文字、修建城堡、建立典章,形成了光辉灿烂的古代中华文化。

凫山文化的形态结构

  凫山文化形态的构成,具有文化构成的全部要素。一是凫山文化能够通过某一时期的物质作为文化的标志来表现,如石器、瓷器、青铜、铁器、汉画像石等所呈现的石器文化、陶器文化、青铜器文化、铁器文化、汉画像石文化等,具有满足人们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物质文化;二是凫山文化建立在北辛遗址、野店遗址、王因遗址、北凫山顶遗址、独山遗址、高平城遗址、郁郎城遗址等之上的聚落和城市文明,以及具有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政治、经济、教育、军事 、科技、律法等指导人们正确行为的依据所表现出来的制度文化;三是凫山文化具有人类在改造、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以及表现在语言、礼俗、仪容、服饰、艺术等形态的精神文化。所以,凫山文化是由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三位一体”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凫山文化形成发展与丰富的文化资源

  凫山处在由鲁中南山地与鲁西平原的过渡地带,是海岱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碰撞、融合、发展、升华的文化通道,文化地位非常重要。凫山作为中华始祖伏羲女娲的圣地,很早就进入了人类文明社会,古代文化博大精深,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千百年来,凫山文化形成了一个连续不断的文化发展序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旧石器时代,古人类的出现,凫山文化开启了华夏人历史的新纪元

  考古发现,凫山文化范围内,有大量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分布,这些古代遗址,一是在近河高地或低山丘陵与河流之间;二是在丘陵地区的高土领上;三是在平原高出四周的堌堆之上;四是在低山之巅的山顶上。北凫山山顶遗址发现的鹿角、蚌壳等遗物,说明先民为避水患而聚居山顶。野店遗址大汶口文化遗存中的动物遗骸充分说明,凫山一带美丽富饶,资源丰富,对古代凫山文化的产生与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虽然至今凫山一带没有发掘出古人类的化石,但凫山文化覆盖的范围内,原始居民渊源有据。1981年在泰沂山区的沂源县发现了“沂源猿人”,是被公认的早期直立人,与“北京猿人”生活的时代相当,大约在40--50万年前, 1966年发现的“新泰人”,在凫山东北不足百公里,属于晚期智人,大约在5万年前。这不仅填补了凫山一带旧石器时代文化的历史空白,也标志着凫山一带人类活动历史的开始。

  二、新石器时代(传说时代),人文始祖在这里繁衍生息,凫山文化开启了中华文明史

  华夏人种由类人猿进化为现代人,由母系氏族社会迈进父系氏族社会,有许多传说表明,人类最早生息繁衍在这里。据历史传说,这里古为东夷人的聚居地,为太昊伏羲氏之域。女娲曾在这里捏黄土造人,炼五彩石补天、垒峄。伏羲在这里画八卦,教人捕鱼、畜牧。至今在凫山仍有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女娲、伏羲庙,俗称“爷娘庙”遗址。

责任编辑:孔孟之乡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4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