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与邹鲁文化辨析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冯彬 发布时间:2016-05-23
摘要:

  邹鲁文化,是东夷文化和邾娄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融会了周文化、殷文化和东夷文化而后形成的文化,博大而精深,邹鲁也是儒学的发源地,以鲁产孔子(邹人之子)、邹产孟子(鲁国贵族后裔)而著称于世。

  邹鲁是对文化昌盛之地的代指。例如,将沿海的文化名城(广东潮汕、福建泉州等)称为海滨邹鲁;将江南的文化名城称为江南邹鲁等。

  邾为东夷古国,文化悠远深厚,鲁为东迁新国。“邹鲁”作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名词而有口皆碑,这并不是偶然的,而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鲁为娄转”是一个重要因素。另据传说,鲁为少昊金天氏之墟,而邹为大昊伏羲氏之域,至今在凫山仍有世世代代延续下来的女娲、伏羲庙(俗称“爷娘庙”)遗址。从立国时间上看,鲁为周初从西方迁徙来监视东夷诸国的新国,而邹(邾)则是原有的东夷土著古国(夷俗仁)。从古文化遗存来看,野店遗址出土的带有彩绘图案的红陶鼎,磨制纤细带有穿线微孔的骨针,精美的玉铲、玉环,陶器底部留下的布纹……充分说明距今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先民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邹鲁系殷商时期位于“大东”的中心区域。周灭殷商后,“大东”地区的统治者是西来的周人,而土著居民则是殷人和东夷人。《诗·小雅·大东》篇描述这一带“西人”和“东人”的差别及其对立的情景云:“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西人之子,粲粲衣服。”尽管殷人和东夷人备受压迫与剥削,但他们仍然顽固地保留住了他们自己的习俗和文化,并对后来孔子创立儒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邾国包括小邾和滥——亦即通常所说的三邾的土著居民则多为东夷人。参见王献唐《春秋邾分三国考·三邾疆邑图考》,齐鲁书社1982年版。东夷人秉性温柔,敦厚和平,讲究礼让,崇尚仁德。许慎《说文解字》在《大部》中解释了“夷,东方之人”之后,又在《羊部》中指出:“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这里提到的“夷俗仁”,是一条很重要的消息,说明孔子大力倡导的仁,滥觞之源或在于此。《后汉书·东夷列传》也指出:“《王制》云:‘东方曰夷’。夷者,柢也。言仁而好生,万物柢地而生。故天性柔顺,易以道御,至有君子、不死之国焉。”

  到了春秋后期,孔子诞生于邹,定居于鲁,周游列国,收徒讲学,删《诗》、定《书》、著《春秋》,创立了儒家学说,使鲁成为文教兴盛的中心。孔子殁后,儒学渐趋衰微,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天下学士不归杨则归墨。在此儒学濒于灭绝之际,邹人孟子挺身而出,继道统,辟杨墨,著《七篇》,继承、坚持、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使仲尼之教独尊于千古。因此,邹遂成了儒学复兴之地,与鲁同为儒学的发源地,成为先秦时期的东方文化高地。到两汉魏晋,许多思想家、政治家、经学家、文学家如韦贤、韦玄成、匡衡、王粲、仲长统、王叔和、唐彬、刘宝等都出生于邹地,并对当时社会乃至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由此可知,“邹鲁”成为文教兴盛之地的代称,且“邹”与“鲁”齐驱并驾,密不可分。

  而儒家文化,其实就是孕育于邹鲁之地的一种文化学说,其学说的主要元素在东夷就有萌芽,初创于孔子,又得孟子继往开来而发扬光大。

  因此,既不能把儒家文化简单的视为邹鲁文化,更不能说邹鲁文化的实质是儒家文化。因为,盛行于战国时代的墨子的学说、具有创造性的工匠公输班等也诞生在邹鲁地区。

  可以这样断言:儒家文化产生并兴盛于邹鲁地区,后来成为中华文化的主流,成为影响东方世界的主要文化,与佛教、道家一起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并引领东亚产生“汉字文化圈”。而邹鲁文化就是一种“文化昌盛、崇文重教”的文化土壤,一种风气(邹鲁遗风)、一种能够产生旷世大家的社会性(邹鲁之士)早期的农业文明,以至于后世凡文化兴盛之地,都以把自己的学风鼎盛、名人辈出、文献名邦的家乡冠以“XX邹鲁”而为荣。

  儒家是一种文化学说(学术),邹鲁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华大地唯一的由地方区域文化升华为主流文化的文明现象。

邹鲁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4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