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鲁文化与中华文化:贾庆超诠解《邹鲁文明》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崔璐 发布时间:2016-03-11
摘要:邹鲁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一统

  3月5日,在济宁市中华文化促进会讲师团首场讲座中,济宁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邹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贾庆超作了题为《邹鲁文明》的讲座。他从中华文化的起源说起,讲述了汶泗流域为何会诞生出灿烂的文化。

  每一条古老的河流都是母亲河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我们不能否定中华民族文化发源的多元化形态,但是我们又要肯定一个具有基本的凝结力,形成了一个轴心时代,形成了一个核心的价值观念的文化,而邹鲁文化在这个文化的形成中起了主导作用。多元形态是一盘散沙,由多元的文化变成一统的文化,邹鲁文化发挥了引领和指导作用。”贾庆超说。

  人类发祥的“三部曲”是以山为根,以水为源,依山傍水,沿河而居,然后才去开发大平原。“从地理上讲,人以山为根,以水为源,依山傍水,沿河而居,首先是在山洞里,然后沿着溪流而下,最后才是开发平原地区,所以说古老的河流每一条都是母亲河,人的生存离不开水。”贾庆超从地理学上分析人类的起源和迁徙,进而研究文化的发展。不可否认,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有各种迂回、倒流的现象,不断分化、征战、兼并、融合、迁徙是正常的,必然的。各分支族系每到一地,有的仍然打着部落联盟的总旗号,继续旧有的名字,或以“氏”重新命名,这叫“族迁名随”。以邹鲁为中心的汶泗流域,是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地、大本营,从目前多种学科资料论证,应是确定无疑。即使掺杂进新的地域名号,但从根本神韵上依然呈现东方少昊伏羲氏族“自东而西而南而北”演进的历史足迹,所有波及之处,应视为它的再生或再迁。这与考古发掘的大汶口文化的中心分布区域及流布形态完全吻合,既说明汶泗流域是太昊伏羲氏的发祥地,又说明大汶口文化就是东夷昊族文化。

邹鲁文化 

  水文带动了人文

  古老的泗河两岸蕴藏着众多密集的原始文化遗址,遍布三皇五帝的足迹,产生了孔孟儒家,兴起了刘汉王朝,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奠定了其他地区无以替代的价值地位。

  为何汶泗流域会产生如此灿烂的文化?为什么这片土地出现如此多的文化巨人、思想大家?贾庆超解释为两大水系的碰撞,“黄河携带着黄土高原的文化喷薄而下,遇到鲁中山地的阻挡而南北分流。在山东,也有两条发源于鲁中山地的河流,它们非常特殊,从东向西流,就是大汶河和泗河,就形成了汶泗流域。这样黄河和汶泗流域就形成两大冲积扇,东西两大冲积扇的交汇碰撞就在鲁西南这一带。水文带动了人文,人跟着水走,水到哪里人到哪里,在这里就孕育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许多历史的战争发生在这里,来争夺这片肥沃的土壤,来扩大自己部落的生存空间。所以在这一带产生文化大家、思想大家是必然的。”

  考古学表明,众多发掘出土的远古文化遗址,如兖州王因、邹城野店、曲阜西夏侯、泗水尹家城等都是全国著名的大型原始文化遗址,这些遗址构成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考古学系列,直接与夏商周文化衔接连贯起来,没有缺环,世界罕见。

  汶泗流域是太昊伏羲氏族的发祥地

  太昊伏羲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左传》载:“人、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作为太昊后裔的这四个小国恰是今济宁地区及周边范围。在这里,祭祀太昊伏羲氏的古迹遗存特别密集,全国罕见,尤其在凫山文化群中更加凸显。

  太昊伏羲的母族华胥氏的出生地古华渚————华胥池,就是现在泗水县大黄沟乡华胥山下群山环抱的华村水库。对于这片地方,贾庆超曾多次实地探访。“发源于新泰石莱山区、穿越华村水库而流入泗河的黄沟河,就是‘华祖河’,与洙水并行流入泗河,是东夷昊族最初的摇篮。”他说,黄沟河由北向南穿越华村水库,与由东而西的洙水,共称蒙山西麓泗水源头的两大支流。黄沟河为常年性河流。上游以流经地得名,分别叫碾子河、石莱河,中下游称为黄沟河。黄沟河有三个源头,尤其西源石莱镇苏庄西北没有裸岩山崖,却簇起大片黄土高原,高亢迭起的土丘之顶罕见地呈现一潭碧水,经久不涸。这片横亘东西的“黄土高原”,成为黄河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北坡的水流入大汶河,南坡的水流入泗水县境汇入华村水库,出库向南注入泗河。

邹鲁文化 

  汶泗流域是一个独立的文明

  文化追根溯源必须按地理“流域”而断,四大文明古国的起源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尼罗河流域诞生了古埃及文明,西亚两河流域发育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恒河流域缔造了古印度文明,黄河长江流域崛起了华夏文明。

  在贾庆超看来,汶泗流域文明是一个独立的文明。黄河下游、泰沂山脉西麓诞生的汶泗流域文明,最早可推至50万—120万年前的沂源猿人,以及5万年前的新泰智人。这些原始先民在汶泗流域发育成熟继而向全国流布,这是总体发展趋势。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后期发现了许多大汶口文化器物,即山东人的生活遗存,逐步取而代之。伏羲女娲抟土作人,济世补天,滚磨成亲,洪水之后再生人类的“兄妹婚姻”等神话传说,不仅流行东方汉人典籍,而且在众多少数民族,如西南苗瑶彝族中传唱不衰。河南南阳及四川、陕北等地的汉画像石雕刻,也以伏羲女娲为主要题材。特别是那幅新疆高昌故址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吐鲁番绢画,官态富丽,雍容华贵,给伏羲加上维吾尔族的小胡子,包装与审美明显西域风情化了,但其人首蛇身的主体内涵未变。说明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不同地域的民族受东方文化的影响,逐渐将伏羲女娲同化为自己的祖先,共认自己也是龙的传人。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4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