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氏家训》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是子路六十一代孙、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仲于陛著述。仲于陛,字玉铉,号青莲,明末清初任城仲家浅(今微山县鲁桥镇仲浅村)人。仲于陛于明崇祯十六年袭封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主持仲庙祀务,整修祖庙,督理祀典,一生于邻里贡献颇巨,被仲氏家族敬尊为清朝以后“中兴祖”。据清康熙刑部尚书王士祯《中兴祠记》(又称“报功祠”)可知:仲于陛在明末清初的白莲教反乱之时,在拯救邻闾,护卫祖庙时做到了“兵燹荒疫之后,州邑村坊多无完居,而此(指仲家浅)孤墅安睹,非生聚涵濡数百年者不能若是。询诸父老,知皆仲氏族,而翰博玉铉先生渐摩赈养,御难有方也。”可知当时的仲家浅在战乱瘟疫之时,在仲于陛的护卫接济下,依然是居人乐业,室庐环集,大有熙皞气象。王士祯另外还用敬佩赞叹的语气称仲于陛是笃行君子。另外,从光禄大夫吏部尚书郝惟讷为仲于陛撰写的墓志铭中得知:明末仲家浅一带盗贼峰起,仲于陛率宗邻团结守御,时邻近村庄经盗贼所过被洗劫一空,焚掠尤甚如仲家浅南之鲁桥,施(师)庄诸村屯。而仲于陛所保卫的数十里内独晏然。 仲于陛在封建政治立场为邻闾造福极大,他为教育子孙,继承家学,扬名于世,编写了《仲氏家训》,对以后封建社会家庭宗族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仲氏家训》全书为上下两卷。上卷依次是格言、家范。下卷分田产、惜福、仕宦、杂说诸章。别附告示三则,分别是《为天下虽乱越法者危谨申禁谕以尊祖训以肃家规以杜乱萌事》、《为禁谕事》、《为惩怠玩以启孝道事》。 该家训是在仲于陛去逝三十三年后,由其子仲秉贞敬付梨枣。秉贞在继先父遗志,汇辑家训成书之时,其心在于“先大人之手泽,并教族家之条告,朝夕读之,如对先大人焉。敬付梨枣,以志不忘,非敢云觉世也,但使余族之孙知开家创业之艰,立心用意之深云尔。”他说:“先大人承世嫡派,学业精通,曾见称于水部汪孺石先生。后值明季灾乱,遵先夫子义勇之教,挺身御寇,士民咸来以安。” 该书成书之时,由济宁文学郑序和东吴顾彩分别撰序,其子秉贞校,其孙承述、弘源,曾孙蕴锦、蕴锜汇辑。郑序称其书“如箴如铭,若谟若诰,取材甚平而出语切近,不觉辗然击节曰:“修已治人之理,《迪吉》寡过之道,尽于是矣。”顾彩更是赞其:“先生《格言》其功不在圣经下。中间或述往行,或抒己得,或既见之行事,或足垂训将来。……因极劝先生拈而出之,衣被斯世。俾知翰博公能躬行实践,不愧先世卫公闻斯行诸之勇,其得力在是。而以二千年遥胄首膺世爵,为亢宗不祧之鼻祖,洵非无故而至此也。”
《仲氏家训》虽名之曰家训,但实际内容涉及非常广泛,大凡士大夫的修身、求学、从仕、治家、报国等问题都包括在内,体现了家庭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其次,本书还保存了不少较为有用的历史资料。如文风、民生、灾疫等都有翔实的记述。全书以说理为宗旨,但每篇都不是较长篇幅的专论,而是围绕一个中心,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引用大量的现实和历史典型事例去说明观点。每篇所举事例,往往是正反对比,爱憎分明,发人深省。他教育后人:“事亲,报国”。他在上卷格言中说:“天下事,利害常相半。有利而无害者,惟书。”家范中说:“读书起家之本,勤俭治家之本,和睦齐家之本,循礼保家之本。”他教育后人“读书、勤俭、和睦、循礼。”他在下卷田宅中记录下一个亲身经历的家族先辈处世故事:一先辈性度宽弘。其邻亦豪家,筑墙为界,侵其宅址数武。子弟以为言。公曰:“普天之下皆王土,再过来些,也不妨。”一日,其邻起楼,飞檐覆于庭上。子弟曰:“天雨,檐溜落于我家,宜令稍收之。”公曰:“天晴日多,下雨日少,听之可也。”邻豪知之,自毁其楼。公田多,佃常逋租不还,亦不甚催督。子弟又以为言。公曰:“少收几粒,多收几年,不亦可乎。”这位明代仲氏前贤的睦邻美德,比之清初状元傅以渐“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睦邻家风不是更超前吗?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时为直郡王的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给济宁仲氏家族题写了一副《克绍家声》的匾额悬于微山县仲子庙,这位皇子就是殷切的希望仲氏家族秉承子路“事亲至孝,事国至忠”的良好家风。原因是仲氏家族的始祖子路,少年时代家境贫寒,但不遗余力的赡养双亲,成为古往今来有名的孝子。“二十四孝”图中载有他为亲“百里负米”的事迹。《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段叙述:仲子见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丧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就是说:背负着重物走远道,不能够选择地方来休息;家中贫苦,要孝敬父母,不能够挑拣俸禄的多少而去当官。过去我事奉父母的时候,常常吃野菜和豆菜那样的饭,为让父母吃好一点,到百里之外的地方去背米。父母死后,我跟随老师南游楚国,跟从的车子一大溜,积累的财物数不清,坐着厚厚的垫褥,吃着丰盛的菜肴,要想再吃野菜、为父母背米,却是不可能的啊。串在绳上的枯鱼能有多少时日不损坏?父母的寿命,就像白驹过隙那样短暂。孔子赞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仲子之孝被孔子称为“生尽其力,死尽其思,真乃‘至孝’”。 而子路的忠公报国,勇于担当的精神更是难能可贵。正如明朝御史许守恩所赞:“子路在圣门以勇鸣,子路之勇乃义理之勇。负米养亲,是勇于事亲;结缨于卫,是勇于事君;周旋夫子,虽患难而不忍离,是勇于从师;唯恐有闻,是勇于进道;使民知方,是勇于治赋;治蒲之善,是勇于泽民”。当时卫国发生父子争国的内乱,子路为救援其主不顾个人安危,挺身入险,那种“食君之食,受君之禄,吾当不避其难”的报国担当精神,正是其后人和世人学习的榜样。子路当时完全可以躲避战乱,全身而退。他明知道此去一定会死,但还是义无反顾的去了,子路忠义大勇、勇于担当,勇于牺牲的这种精神。千百年来,正是仲氏后人代代传承的正能量。 “家是国之基,国是千万家。家与国,国与家紧密相连,家国一体。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忠孝两全是家训对后人的要求。”千百年来,子路的“事亲报国”理念,一直被仲子后裔视为家训瑰宝,世代相沿,传承不衰。其后人于公爱国,于家孝亲,继承这种美好的家风家训。研究家训,开发家教,传承优良家风,充分发掘中华优秀家训文化的遗产,为建设中国和谐家庭服务,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使命。(仲伟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