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诗学礼承旧业 《论语》记载,孔子曾经教育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从此子孙便以学诗学礼作为祖训。五十三代衍圣公孔治“建堂于私第,命以诗礼,示不忘过庭之教”,明代更在孔子故居上建造诗礼堂作为家族聚会的场所。明清时期,衍圣公专主孔子祭祀,不再外出任官,能有更多的时间读书学习,更坚定了学诗学礼的信念。他们以“文章道德圣人家”(孔府大门对联)为目标,以“天眷龙章匪懈精勤惟就学,祖谟燕翼大成似绪在横经”(孔府学诗学礼的忠恕堂对联)的清醒认识学诗学礼,更以“东趋家庭学诗学礼承旧业,西瞻祖庙肯堂肯构属何人”的决心继承孔子的事业。 孔子生前多次教育儿子、孙子,幼年的孙子子思就向孔子表示决心继承孔子的事业,孔子也带着世业克昌的信心离开了人世。孔氏家族早期“世以家学相承,自为师友”,延时近千年,形成著名的孔氏家学。子孙研究《尚书》、《诗》、《礼》、《春秋三传》、《论语》、《孝经》 等几乎全部儒家经典,家族内部并形成了不同的传承。清代时,孔氏家族进入第二个繁盛期,六十七代衍圣公孔毓圻之孙孔继汾、孔继涵潜心经学;孔继汾、孔广林、孔广森、孔昭虔祖孙四人著述近50种,广注群经,精研数学、天文、地理、音韵等学科;孔继涵、孔广栻、孔广根、孔广权父子四人均能诗,著述30多种,孔继涵、孔广栻并以经学见长,孔继涵还精于校勘。 孔氏子孙并不满足于家族内部传承孔子思想,还纷纷收徒设教,传播孔子思想。十四代孙孔立“以诗书教于阙里,弟子数百人”。十九代孙孔僖卒于临晋(陕西大荔)任上,其子孔长彦、季彦留守坟墓,兄弟相勉,传承家学,门徒数百人。十九代孙孔宙仕宦也不忘收徒,他官至泰山都尉,从墓碑题刻看有门生42人、弟子10人、门童1人,来自近20个郡国,分布在今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等地。 为更好地教育族人,长孙和各地族人纷纷开设学校。曲阜孔氏家学从曹魏时期即受到国家的关照,宋代开始纳入国家教育体系,国家建造学舍,委派老师,明代又相继设立30名、40名秀才名额,给予山东乡试2名举人的优待。清末废除科举后,衍圣公又相继创办了曲阜四氏师范学堂和曲阜明德中学。流寓全国各地的族人大都建造了家学,族人出资购置田产,作为学校的长期开办经费。 长孙一直坚持家庭教育,唐代40代长孙兄弟高中状元,宋代孔舜亮、孔宗翰兄弟同科进士及第,明代国家虽然规定三氏学学正专教储公,但孔府仍长期聘请家庭教师,清代时举人沈启震就在孔府任教30多年。民国初年,孔府收入锐减,仍为孔德成姐弟三人聘请翰林庄陔兰和举人吕金山、新式学堂毕业的王毓华为老师,开设五经四书、书法、古琴、数学、英语等新旧课程。老师教学认真,有的甚至非常严厉,但孔府尊重老师,不予干涉,孔昭焕贵为衍圣公,仍然遭到老师的体罚,“新师性愎儿遭扑,慈母心酸泪满腮”,母亲不敢干预,只能在一旁偷偷落泪。 礼门义路家规矩 衍圣公深知,学诗学礼更要循礼,要严格遵守孔子的伦理道德。他们以“礼门义路家规矩”(孔府忠恕堂西厢对联)相标榜,以“居家当思清内外别尊卑重勤俭择朋友有益于己,处世尤宜慎言语守礼法远小人亲君子无愧于心”(孔庆镕撰前上房对联)、“交友择人处事循礼,居家思俭守职宜勤”(孔庆镕撰忠恕堂对联)严格要求自己。同时颁布族规家训给全国各地族人,要求族人各随土宜,必丰必洁,必诚必敬,祭祀先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雍睦一堂;崇儒重道,好礼尚德;读书明理,显亲扬名;婚姻嫁娶,理伦守重,子孙间有不幸再婚再嫁,必慎必戒;男不得为奴,女不得为婢;出仕为良吏,族人早完国课。各地族人除一体遵守外,还自行制定了本支族规。福建建宁县三滩孔氏族人制定了教孝、教弟、睦族、敬老、节俭、勤谨、读书、保墓等族规八条; 福建建宁县巧洋孔氏制定了作兴文学、恪供祀事、培植祭产、护理祠墓、酌定优奖、惩治不率、禁止词讼、严防乱宗、督率急公、屏绝邪教、节制财用、慎藏谱籍等家规十二条;江西临川孔氏制定了首孝弟、重节义、励读书、崇学校科第、贵教子、义同居、正婚姻、诛不孝、除淫乱、戒赌博、究窃盗、禁僧尼、禁妇女朝拜神庙、禁负养螟蛉、禁构讼、禁穿构衙蠹、禁拖欠钱粮等家规二十条;岭南孔氏制定了孝敬父母、尊敬长上、严教勤读、尊贤重士、早完钱粮、异姓勿抚、择婚谨始、毋好棋牌赌博、毋好斗殴健讼、毋好奢侈等族规十条;四川蓬州孔氏制定了孝弟宜敦、宗族宜和、乡党宜睦、子孙宜教、农桑宜务、国赋宜纳等家规六条。 诗书礼乐延世长 学诗学礼的祖训,重视教育的传统,礼门义路的家风,加之朝廷给予的种种优待,致使孔氏家族科举兴盛,文化繁盛,学术发达,成为中国文化水准最高的家族之一。 孔氏科举兴盛,唐代时三十九代孙兄弟九人,一人状元,一人榜眼,四位进士,两位明经,一位无功名者还曾官四门博士;四十代孙兄弟十五人,四位状元,五位进士,一位明经,无功名者一位曾任太子舍人,一位曾任曲阜知县。北宋时长孙后裔五氏进士,一直延续到金代暂停科举。晚唐至宋末临江派十三代进士登第,二百五十名族人有进士三十八名,举人七名。从民国《孔子氏家谱》看,孔氏共有5000余人获得进士、举人、生员等各级功名,而生活在科举时代的族人约30万人,有功名者约占族人总数的1.7%。族人英彦辈出,产生了名宦孔光、孔奋、孔巢父、孔纬、孔戣、孔道辅、孔毓珣,医学家孔伯华,元末外迁朝鲜的孔昭后裔产生了孔昭父子宰相,名臣孔瑞麟,北朝鲜副总理孔镇泰,蔚为朝鲜望族。 学诗学礼致使孔氏家族文化艺术繁荣昌盛,产生了孔融、孔稚圭、孔文仲、孔武仲、孔平仲、孔尚任等一批文学家。明清时期,衍圣公家族文化艺术空前兴盛,几乎每代衍圣公都书画兼擅,刊有诗文集。清代时,曲阜孔氏族人中还形成了女性文学群体,孔氏族人有孔丽贞、孔璐华、孔韫芬、孔韫煇、孔淑成、孔宪英、孔祥淑等,孔氏夫人有颜小来、叶粲英、蒋玉媛、于夫人、孙苕玉、孙会祥、汪之惠、朱玙、徐比玉、王墨庄等人。她们挥毫泼墨,绘画题诗,诗词酬唱,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 孔氏族人学术发达,产生了思想家孔子、子思,经学家孔安国、孔颖达、孔继涵、孔继汾、孔广森、孔广林,学术领域宽广,涉及经学、文学、戏剧、史学、数学、医学、天文、地理、音韵、训诂、音乐、美术等众多学科,尤以经学最为发达。从孔子到20世纪初,孔氏子孙有著述者约300人,著述近1000种,经史子集兼备。“礼乐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是曲阜孔氏家族最常用的春联内容,由此可见,孔子裔孙至今仍在恪守学诗学礼的祖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