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缑建明的《水浒长卷》

来源:孔孟之乡网 作者:缑建明 发布时间:2006-10-18
摘要:

《缑建明水浒人物画集》序
张士伟

  明清以来的画家,多以诗书入画,这种诗、书、画合璧,讲求笔情墨韵、意境情趣的作品,因大多出自文人之手,故后人名之“文人画”。因其格调高雅、包融文化,笔墨质量高,故被誉为“东方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其中人物画亦产生过华、陈洪绶、任伯年这样的杰出画家,《水浒》人物绘画早在南宋画家李嵩曾作《水浒人物三十六图》,明代画家陈洪绶作《水浒人物四十图》。李嵩作品已失传,陈洪绶《水浒》人物白描为之,亦显高古脱俗。陈洪绶《水浒人物四十图》之后大开《水浒》创作的门径,《水浒》画谱、插图、绣像版本,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水浒》作品层出不穷,其时大多数作品并未皆入于文人画之列,况陈洪绶只作四十图,亦未涉及写意水墨领域,留下诸多遗憾。近现代不乏描画《水浒》人物的能手、巧匠,但文人画之写意水墨《水浒》人物画上仍然是空白,是多少画家难以逾越的高墙龙门……
  就创作《水浒》人物而言,画家起码宜先熟读小说,熟悉个中人物性格、体貌特征,选择人物最具代表性的情节一面,考察古风俗貌,然后施朱著粉,藉以成图。画家缑建明于此研习已深,但是表现形式是第一个大问题,是用图解性的人物手法,还是用中国文人画的,现代水墨写意手法去诠释《水浒》人物;当然后者难度更大,缑建明是要借题发挥中国画的笔墨。因为中国画莫大于“笔墨”二字。
  缑君精通山水、花鸟,并有机地将它们的技法运用到人物画中来,可他又不忽略形象的塑造。其服装、道具毕出之有典,考之入据,人们品味、欣赏他各具神情的人物造型,又从他泼洒淋漓的五色墨阵里得到鼓舞和震撼。
  缑君于水墨的布阵列势上深得墨法、墨情、墨韵三昧,与其生动流畅的线条相映生辉,水乳交融,其墨色或如铁铸千山,或如水溶淡月,变幻莫测,大气酣畅,磅礴跌宕,至其内敛收容处亦情韵不绝,使人如品甘醇。其用笔所到,更是腾跃龙蛇,人物形象点缀,出神入化;星目剑眉灿其光芒,乱发残须助其雄威。信手提按,横擦斜抹,左右逢源,足以使《水浒》英雄人物豪情百迭、气壮山河、呼之欲出。
  缑建明是当代写实主义大师黄胄先生的弟子,深得黄胄先生的器重,他忠实地走“生活之路”,写生功底扎实。并深于文学读书,博文强记,深信“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是当代古文学者、大诗人霍松林先生的诗文弟子。他的诗作七律《玉泉古柏》和五律《村居》分别获2005年、2006年全国诗词大赛金、银奖。他刻印一方为“五车之富”,以志用文学去交融绘画。他创作《水浒》的万卷书屋别号“五梅堂”,依山傍水,离城近郊,清静之极,不废高咏:“入村有静舍,郭外五梅堂,桐叶分秋意,黄花随暮凉,竦烟沉鱼雁,落日下牛羊,急雨过山岫,闲风清日阳”……在“闲风清日阳”的时光里,他创作出了翻江倒海、劫富济贫的《水浒》英雄人物,使人感慨系之。
  他的书法崇帖学,入二王,法米元章而近明人诸体,于文衡山、董香光触类旁通,书风始于俊丽旖旎,而复归于清隽平淡、观其书如观其画,秋水文章也……
  建明作《水浒》人物有百相而无一雷同,这与他扎实的造型功底和丰富的创造力分不开,他的画有清气而无刻板气,有书卷气而无世俗气,梁山英雄好汉各个精神充沛,生动活现,既是宋代人物,更富现代笔墨,时代感和生活气息跃然纸上。
  《缑建明水浒人物画集》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传统笔墨的大天地。他借鉴古今中外的绘画技巧,突出诗、书、画的文人画气概,可以说他的《水浒》人物作品是时代的产物,是《水浒》人物画创作中的大手笔。
  缑建明是一位勤于创造的画家,他秉承黄胄先生的师教:“必攻不守”,不断出新笔墨,刨造新意境,在近几年中,他以全新的手法创作《水浒人物》、《红楼人物百图》、《霍松林唐音阁诗意画》山水集、《炎黄艺术——缑建明人物近作》以及《缑建明花鸟画集》。他精湛的技艺和艺术造诣有催人奋进的艺术感染力。其画面构图严谨,留黑守白处流露出他对艺术的惨淡经营和对美的追求。他在竭力弘扬民族精神,力图为历史留下代表时代的精品力作,在缑建明的《水浒》人物画中,中国大写意人物画给我们展示出了它新的天地。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种享受、一股新的气息和一股深沉的的书香之风,人们欣赏他的作品的同时也能体味到他游刃有余的功力技巧和他广博的知识以及他博大的艺术情怀。在此,我顺录其诗《七律》一首作为结语:千锤百炼画蛇龙,大浪淘沙始到金;一线扛鼎十载力,五云化墨一生功;豪情已到蓼儿洼,离恨还萦青埂峰;朱墨如波写不尽,羊毫终不偃狂风。
  我相信《缑建明水浒人物画集》面世会获得更多的同道艺林贤达的品识和赞赏,或提出批评意见,使缑建明的艺术更上层楼,是为序。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