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家“史记”承载宗族兴衰 《世家谱》编纂跨越时空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本网通讯员 发布时间:2009-09-26
摘要:

    编者按:在当今这个儒学盛行的时代,备受世人瞩目的《孔子世家谱》续修历时10年终得完成。这样一部象征着孔氏一脉兴衰荣辱的孔家“史记”究竟在其撰写的过程中都遭遇过哪些波折和阻碍?又是如何得以生存下来的?孔氏后裔到底有多少的宗派、旁支?他们究竟是如何形成的?编纂这部《孔子世家谱》对于世人又有哪些意义呢?记者昨天采访了世家谱续修工作的续修工作协会会长、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先生以及部分孔氏后裔,了解到一些《家谱》续修过程中不为人知的内幕,以及孔氏一族家谱演变中的小故事等。
    据孔德墉先生介绍,唐代以前的孔氏家谱,都是由朝廷官修。家谱私修是五代门阀制度衰落后的事。孔氏家谱北宋元丰八年以前一直是手抄本,之后才有了刻版印刷。这之后曾形成过16部合族大修和支派续修形成的北宋孔氏祖庭杂记、南宋绍兴谱(南宗)、南宋景定谱(南宗)、金孔氏祖庭广记、元大德阙里世系图、元天历谱(南宗)、元中兴重立宗支图、元至正谱(南宗)、明洪武谱 (南宗)、明成化谱 (南宗)、明弘治谱、明天启谱、清顺治谱、清康熙谱、清乾隆谱、民国谱等。除北宗、南宗所修谱外,各支派也均修其支谱。而《孔子世家谱》则是孔氏家族的总谱。《孔子世家谱》以其延时之长,纂辑之广被誉谱牒之冠。
十数春秋续家谱风雨辛酸几人知
    据孔德墉先生介绍,本次的续修动议始于1987年,孔子基金会召开国际儒学研讨会时,他拜晤时任孔子基金会名誉会长谷牧和会长匡亚明时被叮嘱一定要续修 《孔子世家谱》。1996年10月2日,孔德墉赴台北会晤了阔别近半个世纪的从堂兄孔德成,商讨续谱事宜,孔德成先生对于续修毫无意见,但在多年战乱后如何联络族人?经费如何筹措等方面犯了难,孔德墉先生当即表示,“如果你同意续修,其他问题我去想办法。”孔德成先生遂委托德墉先生联络近支兄弟,于10月26日在曲阜召开了第一次续修筹备会,经两年的筹备工作,1999年春在香港注册成立孔子世家谱续修工作协会,开始调查登记工作,在历经10年后,耗资人民币千余万元的 《孔子世家谱》续修后于2009年9月出版。
    孔德墉先生说:“家谱的问世是孔族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孔氏族人翘首以盼的心愿,它的编纂得到了广大族人和济宁、曲阜的两级领导的全力支持。新版的《孔子世家谱》是按民国版进行接续的,包括卷首又五集:初集为六十户;二集为中兴祖后外迁支派,共五十一个支派;三集为中兴祖前外迁支派,共十二个派;四集为待考支,按所居省区排列;五集为本次续修新增的海外支派即韩国高丽派。全谱共八十册,四万三千页,约两千余万字。
    回顾十余年续修工作的酸甜苦辣,孔德墉老先生不胜感慨,他告诉记者,“七十年沧桑巨变,行政区划、地名都发生了变化,导致寻访工作的巨大困难;由于建国后土改、文革等运动的影响,很多族人对家谱续修存在思想上的顾虑,不愿参加登记;由于家谱、祠堂等在运动中被毁,一些族人难以接上世系;受左的思想影响,一些族人不屑登记;因社会缺乏诚信,一些族人怀疑协会的真假;也确有人冒充协会进行行骗;按照惯例摊丁收费,但是现在执行起来很困难,到目前为止已经耗资800万,我一个人实在难以为继;台湾早在400年前,清道光年间迁居台湾一支人。协会于1999年就进行发动工作,经过不断接触和宣传发动,在今年2月才成立分会;由于百年的战乱和迁徙,一些族人不清楚自己的世系;由于战乱一些支派没有能够收入民国谱,这些支派的支谱毁于文革。另外,本次续谱时因为要将女性族人和高丽派加入谱中,信息的收集更是艰难。”
    但是,虽然困难重重,他们仍是通过数字化工作克服了重重困难,民国谱的所有资料已经录入数据库。60户的新增人口已经录入一部分。有两户已经作成草谱,发回当地核对。原先报道的孔子后裔为300万,是根据人口普查推算的孔姓人口。但是姓孔并不一定就是孔子后裔。“我们根据调查情况推算孔子后裔人数大约为190~200万。调查登记的范围以达总数的90%以上,但很多支派本次续修仍然没有登记女性,或登记不全,一些支派至今不愿意参加续谱。”孔老先生说:“此次国内登记在世族人中最高辈分为68代‘毓’字辈,最小辈分为83代‘念’字辈的辽宁省十多岁小女孩。韩国高丽派未按国内辈派,其自有辈派,目前已知其最小辈分为86代。”
孔氏不寻常的姓氏来源
    据说,孔子后裔在秦汉以前一直世居曲阜,孔氏的起源可以上溯到皇帝时代,据说,那时已有孔姓,因当时有个史官叫孔甲,曾经作《盘盂》一书,但是因为孔甲之后没有孔姓世系资料,所以一般认为孔姓源于子姓,而源于子姓之孔又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跟据宋代的《广韵》记载,契是商族的始祖,为子姓。历经十四代,传到成汤,灭下桀,建都于亳。成汤是一个圣明的君主,其子孙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 “子”和他字中的“乙”组合起来定为姓氏就是孔氏;第二种是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篡》所说,西周初期,由殷绉王的哥哥微子启建立的宋国,为子姓。微子启死后,其弟衍继位。其曾孙的玄孙正考父,是宋国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称孔父嘉。春秋时期孔父嘉的后代,以孔为氏,就形成了这支孔氏;而第三种说法则是根据《姓考》等书的记载,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有出自姬姓的孔氏,卫国(今河南滑县东)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陈国(今河南淮阳)有出自妫姓的孔氏。
孔子也是圣人之后?
    商朝灭亡后,商朝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继续奉祀商汤香火。
    宋国传到第四代弗父何时,弗父何将国君之位让给弟弟鲋祀,自己成为宋卿。他是孔子的先祖中身份由公下降到卿的第一个人物,他这种“让贤”的做法当时被认为是 “明德”,他在以后的三百年里甚至被视为圣人。孔子同时代的人甚至把弗父何作为孔子的先祖,比如鲁国大夫孟僖子在评论孔子先世时,曾说:“孔丘,圣人之后也,其祖弗父何。”而到了秦汉时期,孔氏族人就不再久居曲阜,而是开始外迁,到了唐代,外迁者渐多,到了东汉末年,二十二代孔衍迁居会稽,即今天的浙江绍兴后,逐渐成为当地望族。

[NextPage]


孔氏后裔支系派别
    孔子嫡传自受封奉祀后,迄至民国,以宗子实行宗法制。宗子一支为大宗,其余支派皆为小宗。宗子是全族首脑,负责先祖祭祀、家族事务管理及修总谱。小宗受大宗管辖,小宗亦立小宗宗子,负责其先祖祭祀、家族事务管理及修支谱。新中国成立后,家族宗法制被废除。而其余的派别则是孔氏一脉的旁支系后裔经过迁徙形成的,如35代孔贤落居河南宁陵,其后裔形成宁陵派;孔立言定居河北献县后,其后裔多居河北献县,因而形成献县派;36代孔至因兵乱寄居河南鲁山,后裔形成鲁山派;38代孔惟时、孔瑛、孔克符、39代孔温宪、四十代孔绚、孔绩、41代孔昌弼、孔昌庶、42代孔桧等,因居官、避乱等原因,后裔落居在外,分别形成河南郏县派、湖南平江浏阳派、河南河洛派、广东南雄派、江苏丹阳派、江西临江派、岭南派、河南洛阳派及浙江平阳派。
    孔氏族人向海外迁徙,最早始于元代。据韩国《孔氏世谱》载元顺帝时元公主下嫁高丽国王,孔子五十四代孙孔绍等同行。至高丽后,孔绍官至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宰相),封桧原君、昌原伯。其子孙繁衍,名人代出,成为朝鲜南部的望族。1987年人口普查统计,韩国孔姓17207户,72382人。也参加本次续修,定名为高丽派。
    清代末期,我国南方孔氏族人中多有移居东南亚者。民国期间,在各地族人中有的又陆续移往日本及美欧等地。至20世纪80年代孔子后裔已遍及世界各大洲。
内孔外孔不是一家?
    据孔德墉先生介绍,孔姓在周时除了单一的“孔”姓外,还有“卫国孔”姓、“陈国孔”姓、“郑国孔”姓等。公元442年,南北朝刘宋文帝诏令蠲免孔景等五户的课役,专司林墓洒扫。孔景等本不姓孔,因随主改姓,称洒扫户。
    五代后梁乾化间,公元913年,孔景后人孔末乘时不纲,欲冒圣裔,潜通乱民残灭曲阜孔氏,并弑四十二代宗子孔光嗣。那时孔光嗣的儿子孔仁玉出生才九个月,幸好其母张氏抱回外祖家,幸免于难。
    至公元930年 (后唐明宗长兴元年),鲁人将孔末夺爵之事告于官。朝廷杀孔末,孔仁玉袭爵,被朝廷授予县主薄,后封文宣公,后来的二十派六十户皆仁玉一人之后,所以称为中兴祖。然孔末之孙仍屡冒圣裔,而屡被清除。而孔仁玉的外祖家则成为孔家的世代恩亲,世称张姥姥。传说将张氏讹为保姆,则纯属民间演义。
南宗北宗?
    孔子后裔的封号,一向是严格遵守宗法制度,以嫡长子承袭的。宋金时期,南北对峙,由于社会剧烈动荡,“衍圣公”出现了南宗与北宗。 北宋末年,女真族起兵南下,徽、钦二帝被俘,康王赵构“泥马过江”,建立了南宋政权。孔子48代孙“衍圣公”孔端友于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离曲阜去扬州陪祀,迁居衢州(今浙江衢州),这就是南宗。金兵入主中原后,建立了伪齐刘豫政权,刘豫为拉拢汉族士大夫阶级,在阜昌二年(公元1131年)将孔端友之弟孔端超的二儿子孔?,封为“衍圣公”,主持孔庙祭祀。伪齐政权灭亡后,金熙宗天眷二年(1391年),仍封孔?为“衍圣公”。这就是北宗。
    南宋孔端友没有儿子,用他弟弟端操的四子孔?为继承人,其后子孙孔?、孔文远、孔万春、孔洙都享有南宋的“衍圣公”封号。北宗孔?是南宗孔?的二哥,先后传子孙孔拯、孔元? 、孔元措、孔之固等。到孔浈时,因孔浈是孔元措的侄子的小老婆所生,曾随母亲被大老婆赶走改嫁,长大后才被孔元措领回作继承人。因此,被其它孔氏族人攻击为不是孔子的后代,被免去“衍圣公”的封号。
    蒙古占领中原后,也需要孔子的思想笼络人心,另封孔子51代孙孔元用为袭封 “衍圣公”;其后又以孔元用的儿子孔之全为“衍圣公”。这时,金、宋、蒙古各有一个“衍圣公”。蒙古灭金后,取得了金代“衍圣公”,便仍以孔元措为袭封“衍圣公”,而改任孔之全为世袭曲阜县尹。元灭宋后,又取得了宋封的南宗 “衍圣公”孔洙。元世祖要封孔洙为 “衍圣公”,孔洙让位于居住在曲阜的孔子的后代,忽必烈曾称赞他“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之后也”,便改封他为国子监祭酒,免去“衍圣公”封号,结束了北宗、南宗并列的局面。
破千年古例女性外籍首入家谱
    女性首次入谱。不分民族和国籍,孔氏族人由于通婚等原因入籍少数民族者,以及迁徙海外入籍他国者,此次均收录,如韩国高丽派。运用现代数字化技术进行家谱的编辑工作,建立数据库,便于族人寻根查寻,编写家谱软件,直接将数据库里的资料转换成家谱版式。建立孔氏宗亲网,联谊宗亲,宣传家谱续修工作。
孔家人话颁谱
    记者在现场采访了两位孔氏后人,孔子第75代孙孔祥麟老先生今年82岁高龄,曾参加过抗美援朝,还是战地编辑,现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高级编辑,中国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著有《诸葛亮兵法古今谈》、《雪泥鸿爪》等多部著作,对于本次颁发这一续修后的家谱,他感到非常欣慰,他说:“续修家谱包括颁发盛典都说明我们国家现在处于一个和平的年代,特别是很重视儒家思想的传播,这让我们这些孔子后裔深感荣幸,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当今的世界各地都建立了孔子研究院。这样的活动我相信是对孔子儒家文化的一种赞扬和推动,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儒家思想的发展和改进,我深为是孔系一族子孙而感到骄傲和高兴!”
    而这次为推动女性入谱做出巨大贡献的孔子第76代孙,现任山东大学教授孔先令女士也深为今年《孔子世家谱》中载入了女性族人而自豪,她说:“作为一名女性同时又是推动了女性入谱的成员之一,进入世家谱中一员,这真的是历史性跨越的一步,我感到非常的自豪!”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