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传统节日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国是农耕文明,所以传统节日一般都起源于农事,是在岁时节令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岁时节日在春秋至秦汉时代已经出现,直到隋唐才形成了完备的体制。众所周知,隋唐时代正是中日使者频繁往来的时期,中国的岁时节日的习俗就在此时被来中国学习的日本留学生、学问僧及前往日本的中国人传到日本,经过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形成了日本的民俗节日——年中行事。 在中国民间,春节是古老而且是最为隆重的节日,历史悠久、影响广泛。每逢春节,上自帝王宫廷,下至乡村陋野,都要庆祝。在人们的吃喝、穿戴、娱乐、居住、用品等各方面,都浸透着节日的欢庆气氛。极富个性的春节习俗,给这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涂上了绚丽的色彩。中国的春节一般要从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小年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完为止。 日本的春节叫做“御正月”,又称为“年取”、“年越”,也是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整个“正月”以初一为中心的“大正月”,以十五日为中心的“小正月”,此外有些时候还重视初七的“七日正月”和二十日的“二十日正月”。12月已经是过年的开始,过年的准备一般从12月13日起,过年的庆祝以除夕“大晦日”至大年初一“元日”的节庆活动为主,持续近一个月。 中日两国的过年习俗具体可从祭祀、饮食、节俗等几个方面来考察。 祭祀 祭祀是人类对自然神祗和祖先神灵表示钦慕和祈求的一种方式。它以灵魂观念为前提,以巫术为基础。巫术按性质来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用尊敬、讨好、屈服等手段,希望祖先或鬼神保护自己,免灾降福;另一类则是通过诅咒、歧视、驱赶等手段来避邪保身,其中第一类巫术就发展成为祭祀。 我国春节的祭祀活动要从小年的祭灶开始,灶神又叫灶王爷,在平日的生活中观察一家人的素行,在此日夜回天上向玉皇(道教的最高神)汇报一年的情况,以此来决定这家一年的吉凶,所以人们都拿出丰盛的食品来送灶王爷上天。河南《郑县志》、浙江《杭州府志》等都有记载。如《浙江新志》(三卷·民国二十五年杭州正中书局铅印本)记载:“元旦”,天微明时设天圆地方糕、顺风团、净水等物接天。送神时鸣放爆竹,并食顺风团。 可见春节期间,祭祀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各地风俗虽有所不同,但是大同小异,概括起来,主要祭祀先祖和灶神、财神、门神、食神等天地百神。 在日本新年也无一例外地要祀神,十二月十三日为开端,来年二月八日为年终,在这期间日本人要举行祭“歳神”的仪式。“歳神”又叫“歳徳神”,人们一般是将神职分发给年神的“お札”和“御幣”供奉在“神棚”或“床の間”(壁龛)上加以敬拜,大多数时候只将“御幣”供在“神棚”上祭拜。人们祭年神是为了祈求来年稻谷的丰收。为了祛厄病,在祭年神的同时还祭拜厄神的“御幣”,或将厄神的“御幣”于除夕送至叉路口,以求来年的健康平安。有些人家还在除夕的傍晚将厄神迎到家中,让厄神在自己家过年,叫做“厄神の宿”。年神和厄神是正月里的两位神,如此的新年神祭很大程度上受到具有阴阳道知识的民间宗教家的影响。年神于初卯之日回来这一说法与宫中的礼仪相通。 祭祖也是新年祭祀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古代日本,在除夕夜将死者之灵迎回家中,供奉食物以祭拜的风俗非常普遍。在东日本,这一习俗一直持续到后世,这在《徒然草》中有所体现。现在的习俗是用“握り飯”(饭团的一种)来供奉先祖之灵,被称为“御霊の飯”。年末的魂祭在平安时代的京都和西日本也有,这从《日本霊異記》、《枕草子》中也可窥其一斑。在琉球诸岛,新年和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都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在冲绳,新年是彼世之人邀请此世之人,盂兰盆节则相反,这充分说明了两个节日的不同。 在皇宫内祭祀活动更加隆重。元旦4时天皇起床,沐浴更衣,然后在神嘉殿向伊势皇大神宫的方向礼拜,继而向东南西北依次礼拜,称“四方拜”。天皇拜完天神地祗后,再祭奠皇祖天照大神及历代天皇、皇后之灵,同时祈祷五谷丰穰、国民幸福、皇室繁荣。 不难看出,中日两国在新年的祭祀中主要是祭先祖和各方神灵,以求在新的一年当中能得到庇佑。中国的祭祀源于道教思想,而日本是神道。道教和神道同属于多神教,认为不同的事物是由不同的神来掌管,所以说在祭祀的大的方面,两国都有共同之处。不同的是中国的祭祖是对祖先的纪念,希望在阴间能过得好,是孝道的延续,而日本神道则认为祖先灵也能成为神,对后世子孙能加以保护,因此两国祭祖的目的不同。 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衣带水的中日两国自古以来都很重视饮食,尤其是在最为盛大的节日——新年,各种风味独特的食品在过年期间陆续登场,构成了一道别具风格的饮食文化风景线。 说起中国的年节食品,首先登场的是祭灶时的“牙饧”,因为其粘口,所以人们借此食品祭灶是希望灶王爷吃后能封住其口,不使他到天上说人间的恶事。12月23日,谓之“交年”,俗传灶神上天奏人间善恶事。民间祀灶,以生鸡一支(只),鲤鱼一尾,肉一方,酒三尊,牙饧、饼食、柿饼、红枣之属为献。 北方除夕之夜最重要的主食就是饺子了,夜12点钟称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农历初一的开始,此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之意,“交”与“饺”谐音,由此便产生了饺子的名称。据考古发掘,唐代已有饺子。明清资料记载,新年佳节吃饺子的习俗始于明代,盛于唐代。 另外,粘糕也必不可少,浙江《杭州府志》记载:元旦,食糕,必解粽和之,呼其名若高中然。河南《祥符县志》(二十二卷·清乾隆四年刻本)记载:夙兴,啖黍糕,曰“年年糕”,谐音“年年高”,以图吉利。 春节期间还有若干特殊的食品,南朝梁宗懔撰《荆楚岁时记》中有如下记载: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凡饮酒次第从小起。梁有天下不食荤。荆自此不复食鸡子,以从常则。 椒柏酒是年节中的一种饮料,古人认为椒柏酒可防老化,尤适宜老人饮用,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人在正月仍有“献椒盘,斟柏酒”的习俗。过年饮屠苏酒是一项古老的习俗,阖家饮用,可以祛除瘟疫,五辛盘是一道盛有大蒜、小蒜、韭菜、芸薹、胡荽5种食物的盘子。古人认为,吃了这5种菜可以发五脏之气,以辟疠气。食五辛盘之俗在以后的史料上不见记载,取而代之是饺子和粘糕。正月七日为人日,以7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 浙江《杭州府志》记载:人日,七为人,……人日贴人于帐。……人日贴人,重人也。餐七种菜羹,剪彩镂金为人贴屏风。(《图书集成》、《风俗考》) 正月十五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元宵了,河南《汲县志》(十四卷·清乾隆二十年刻本)载:上元节,……比户门堂灶室多张灯,或为牌坊、鳌上,各处演戏,制米粉糕祀神,食粉丸(名“元宵”)。 日本的新年中也有许多传统食品,首先是屠苏酒,配方以及饮用程序完全同于我国,是用山椒、细辛、防风、桔梗、干姜、白术、肉桂等制成的屠苏延命散泡制而成,相传喝了能延年益寿,这一风俗在平安朝初期和嵯峨天皇时期,从中国传到日本。正月初一天皇用屠苏酒宴请前来贺正的文武百官,以后此习俗逐渐传到民间。一般年幼者先饮,最后是年长者。3日后将剩酒倒入井中。 其次是“雑煮”(年糕汤),它是由各种食物掺在一起煮制而成的,主要有年糕、胡萝卜、牛蒡、白萝卜、豆腐、青芋、海带、鲍鱼等。这些材料象征喜庆、吉祥、幸运、和谐、兴旺。据资料记载,“雑煮”始于室町时代,到江户时代商人和庶民也效仿并流传至今。“雑煮”是在新年的前三天,即“三が日”里食用,每天早上将年糕煮成羹供奉神佛,一家人围坐用膳以庆祝。在畿内古称“羹”,江户新吉原也叫“羹”。“雑煮”原本是祭年神的食物,古代在除夕的晚饭时吃,其材料各地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关西地区使用白酱,关东地区则为清汤煮年糕。连吃三日“雑煮”的习惯始于室町时代,先是在武士阶层推广,后来传至商人和农民中间,这一习惯一直延续至今。“雑煮”也成为了新年的季语,在众多的俳句中都能见到,可见它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年糕也是重要的年节食品,其种类很多,东日本多食长方形、扁平的年糕,称切糕。西日本多食一丸一丸的圆年糕,圆年糕中还有一个品种称大福,里面包有豆馅,有的日本人将大福放入大酱汤内煮来吃。过去日本人过年只吃红豆饭或白米饭,吃年糕则是现代的风俗。 另外“鏡餅”也是新年中不可缺少的,是将大小两块扁圆形年糕叠放起来,上面缀以橘子,四周用“伊勢海老”(一种上乘的大虾)、“橙”、“串柿”(去皮柿子干串成)、“昆布”(海带)、“裏白”(蕨类植物的一种)等来装饰。如果旁边还摆有其它的粮食作物,那便是粮神的神座。“鏡餅”是供奉神佛的供物,在一定时日内将其撤下后可以食用。 在日本,正月初七被称为“七日正月”,是日要喝“七草粥”,“七草粥”顾名思义是七种植物煮制成的,“芹”、“なずな”(荠菜)、“御形”(鼠曲草)、“はこべ”(鹅肠菜)、“仏座”(宝盖草)、“すずな”(芜菁)、“すずしろ”(萝卜),这一习俗与中国基本一样。 习俗 每个国家在迎接新年到来时都有不同的方式,节俗也体现了各个民族的不同文化。公元8世纪,中国的许多习俗传到日本,但日本是有着神道信仰的国家,其过年习俗中必然含有神道的因素,因此与中国多少有些不同。 中国在腊月二十四的时候要扫房子,这一习俗由来以久,它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吕氏春秋》注中称,“岁除日,击鼓驱疠疫鬼,谓之逐除,亦曰木难。”后来逐步演变成为年终的扫除了。到唐代,“扫年”之风盛行。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记录有: 12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 扫年之后,人们就开始进行过年的准备了,我国上古时元旦有于门上悬苇索、松柏、插桃符以逐疫之俗。后来悬苇索的习惯逐渐消失,而桃符依然存在。五代时桃符上开始出现联句,也就是现在春联的前身。春联的普遍流行大约是在宋时,正式命名则在明太祖时。贴春联作为点缀春节的一大特色,至今流行。河南《郑县志》载: 人家各换桃符、门神、春帖、钟馗、福禄和合诸类粘贴房门;买酒肉、蔬菜、香蜡、鞭炮,以备除夕之用。 新年到来之际,家家燃放爆竹,以避邪禳灾,长辈则向小辈分发钱币称“压岁钱”,天亮后合家男女依次向家长拜贺新年,再出拜邻里亲戚。《荆楚岁时记》中载,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 正月十五是传统的元宵节,古时叫上元节,在这一天,家家吃元宵,街上也点起花灯,人人出门观灯盏、猜灯谜,把年节活动推向了高潮,河南《郑县志》中记载,正月十五为上元节,前后张灯三夜。吴越王钱镠纳土献钱买添两夜,仁和、钱塘张灯五夜;宋都汴只三夜,郑州因之。先是,自城十字街至西关迤逦至车站,谓之“灯市”。出售各色华灯……品目繁多,难以枚举。好事者好为藏头诗句,任人揣测,谓之“猜灯谜”。……无论通衢小巷,悬彩吊灯,星罗棋布,皎如白日,喧阗彻旦。 足见这一日的热闹程度。过完上元节,春节也接近了尾声。 日本的新年是个漫长的节日,一般从头年的十二月十三日便开始准备,正月二十日才结束。十二月十三日,日语叫做“正月事始め”,意为正式进入过年的准备,这天和中国的“扫年”一样,首先要进行扫尘,称为“煤払い”,扫尘的目的是为了迎神,日本的神道认为神极忌讳罪、咎、秽,不洁净之处神是不降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