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济宁的记忆之——“凤台夕照”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仲琛 发布时间:2016-09-09
摘要:

  一个初秋的清晨,我独自乘车来到了被称为济宁古八景之一的凤凰台。

  最早听说凤凰台还是来源于“凤台夕照”这一奇特的景观,它来源于人们对于济宁凤凰台的佳境描述,据说每年清明、白露时节,日影照北城;芒种、小暑时节,日影照南城。坐落于济宁西郊的凤凰台不论述日照南城还是日照北城,夕阳中总会见到神鸟一样的影子飘飞其上,故有“凤台夕照”之称。

凤台夕照 

  凤凰台位于济宁任城西郊,运河北畔,327国道南侧。自古以来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即可见中华文明之曙光。据《济宁胜迹概览》记载:凤凰台是“以商代为主的典型遗址”,可见其年代很久远了。之所以此地会有这样一个关于凤凰的历史遗迹,大概因为上古时期任城“伏羲圣皇之故里,龙凤图腾之源头”,传说伏羲作为东方青帝诞生于任城,所以,史书记载:“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太昊有济之祀。”也就是说任城自古便有祭祀太昊伏羲氏的习俗。人们为了祭奠先祖太昊,便在城西的高地上建起“太昊祭祀台”又名“风化台”,之所以叫做风化台,大概因为东方古帝伏羲相传以凤鸟作为自己部落的图腾,(因古代“风”、“凤”乃同一字);或者取其风姓教化之意,认为凤鸟为四灵之一,大有化民的作用。

  所以古任城最早以风姓立国,并为四个风姓古国之首。在唐代的时候,此种祭祀伏羲的风俗依然兴盛,故诗仙李白来到任城之后,经过一番游览考察,曾写有《任城县厅壁记》一文,文中写道:“青帝太昊之遗墟,白衣尚书之故里”。可见此地崇尚伏羲的风气由来已久,此凤凰台便是在“风化台”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一直到明代,据民间传说,这里曾种植了不少的梧桐树,一只瑞鸟落到了梧桐树上,当时村里的人看到这只瑞鸟很奇特,便纷纷猜测那是凤凰。可见此地早在几百年前凤凰的传说就延绵不绝遐迩了。

凤凰台 

  走进凤凰台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很长的石雕御道,据说,它是从最早期凤凰台的式样演变而来的。据《济宁县志》记载:“凤凰台距城八里,周一百四步,台二层,上层高三、四丈,下层二丈奇,上锐下宽”。共分为两层,呈上窄下宽式。后来,尽管随着时间的流逝,历经风霜雨雪的吹打,尤其是自然灾害的破坏,渐渐毁弃坍塌。但是,因为它是一方圣物,又同时是人们心灵所寄之处,于是,随坏随修,一直到今天,凤凰台变成了现在的模样,它座南朝北,共分三层,台高11.5米,底部4000平方米,顶部1600平方米,按照两仪,四象,八卦建造,甚为考究,暗含着三才、天罡、地煞之数。 北面正门中间为15米多长的御道,雕有七龙两凤,为目前全国最长的石雕御道,两旁分别有一道三十六级的石阶,暗合“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之数”。顶层四角包以护墙,呈八角,取“八卦”之意。正门两侧各立一方形石柱,每根重达7吨,上有翔凤,四面刻有康熙及历代名人题咏凤凰台的诗词佳句。比如下面这首:

  台高数仞凤凰来,身入云天石磴开。

  岚气拥时平殿角,烟波阔处绝尘埃。

  西连山势窗飞翠,南听渔歌月满怀。

  莫负凭栏霄汉伴,湖光山色任徘徊。

  ——康熙

凤凰亭-檀木凤凰 

  在整个台子的东南角有一座凤凰亭,内安檀木精雕凤凰一座,此凤凰高1.62米,形神俱备、精雕细琢,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一只檀木凤凰,据说此檀木是比较罕见的绿檀木,又说这棵树是专门从南方移植过来的菩提树。所以,在檀木凤凰下又按了一座香樟木所制的百鸟雕刻石刻底座,寓意着“百鸟朝凤”。

  凤凰台的背面墙上安立一巨型石雕,上面刻有“凤凰古松”几个大字,气势雄伟非凡。远观整个凤凰台,石阶顶门楼为凤头,左右两边出水为凤耳,东西钟鼓楼为凤眼,南大殿为凤脊,东西两殿为凤翅,殿后一片紫毛为凤尾,远远看去舒卧伸翅的凤凰,仿佛正向人们飞来,带来一片祥和盛世的景观。

凤凰台 

  凤凰台的建筑风格匠心独具,国内罕见。它整体格局是按照明代营造样式,古朴厚重,彩绘内容以龙凤为主题图案,使整个凤凰台古建筑风格体现出强烈的龙凤图腾文化,也意味着太平盛世下的龙凤呈祥。

  凤凰台作为济宁历史的最早见证,它不仅向世人展现出古地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同时,也以最经典的方式传达出济宁人民族化的宗教情怀和精神信仰。现如今的凤凰台虽历经岁月的沉淀积累,却依然风姿绰约,只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它又承载了“始祖文化”、“运河文化”、“佛教文化”等更多的文化内涵。这不仅仅因它的存在而大大增加了济宁历史的厚度,也为济宁及周边地区添上了一处难得的人文历史和文化景观。

  自从1985年凤凰台遗迹被公布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来,2006年又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些年来凤凰台的重修也是济宁任城区委、区政府将开发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的一个重点项目,对任城区旅游事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相信改建后的凤凰台定会为这块土地带来更多的传奇故事。

凤台夕照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