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颜礼惠展示颜氏宗族收藏的电视连续剧《颜真卿》宣传海报。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 海南颜氏宗族族谱。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 海南颜氏宗族族谱。 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据《史记》记载,颜回字“子渊”,所以也称“颜渊”,他比孔子小30岁,29岁时头发全部变白,32岁就去世了。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回也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这是《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的记载;在孔子心目中,只有颜回跟他一样,是一个安贫乐道的人。颜回死后,孔子哀恸不已。当鲁国的国君问他弟子中谁最好学时,他答道:“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品学兼优的颜回应该是孔子最为欣赏的学生,是“克己复礼”的典范,后人尊其为“复圣”。 颜回虽英年早逝,但生前已有子嗣,时至他身后2500年的今日,其后代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海南岛也有他的后裔约3万余人,其中人数较多的市县在海口、琼海和乐东。 从琼州大桥沿着白驹大道驱车向东约5公里,便可来到海口美兰区灵山镇红丰村委会的“儒堂”和“多吕”这两个颜姓村庄,二村西边有座两进的颜氏宗祠,第二进的门楣间嵌着一块黑色的大理石,上面镌刻着“复圣堂”3个金色大字。“复圣”是后世对颜回的尊称,莫非这里的村民是他的后代?宗祠右侧还有座“昌化庙”。 2月初,海南日报记者到儒堂村采访时,72岁的村民颜礼惠称,他本人就是颜回的79代孙。这位参加过第九届(2006)和第十届(2009)世界颜氏宗亲联谊会的老人,目前还是海南颜氏大宗祠和“续修海南颜氏通谱委员会”的理事长,他说:“综合研究海南各个市县的颜氏家谱,全岛各地的颜姓居民,都是从儒堂村迁移出去的,包括位于儒堂西边的多吕村;因此,这两个村一直以来共用同一个祠堂。” “颜卢县”遗址上的颜家村 儒堂、多吕二村的所在地,说起来很有历史渊源。 当地一些年老的村民告诉记者,很久以前,这里的名称是“颜卢峒”。而在记者印象中,“颜卢”似乎是古代某个历史时期海南岛的一个县名。 果不其然。记者在翻查海南师范大学李勃教授的《海南岛历代建置沿革考》一书时发现,早在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朝廷便将此前的“崖州”改为“珠崖郡”,直属中央政府,下辖义伦、临振、武德和颜卢等4县;到了唐太宗时(627-649年),“颜卢县”被更名为“颜城县”,归“崖州”管辖;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年),“颜城县”被并入“舍城县”,此后不复存在。据考证,“颜卢县(颜城县)”的遗址就在今天的儒堂村和多吕村一带。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死后200年,宰相李德裕被贬到海南时,可能曾到当地一游,并留下《登崖州城作》一诗:“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在康熙《琼山县志·艺文志》中,有《颜卢峒》一诗:“栋宇春深到右庐,暖风晴日集灵都。野花作意当筵落,山鸟迎人隔岸呼。绿暗烟萝低盖入,丹悬岭树缓车驱。探幽兼得高贤宅,罗密根前坐夕晡。”诗歌极尽景物描写之能事,让人看到一派太平盛世的美好画面。作者史朝宜是福建泉州人,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的琼州知府,后改任广东按察使,其后又被升任湖广右布政使。 那么,生活在隋唐古县遗址上的儒堂和多吕二村的颜姓居民,他们的祖先到底是谁?又是何时何地迁移到此的呢? 颜戣:琼州知府迁琼祖 “我们的渡琼祖是南宋末年的琼州知府颜戣,他是颜回的56世孙。”颜礼惠拿出家族谱牒任由查阅。然而,方志也好,家谱也罢,对颜戣其人的记载可谓少之又少,而且时代背景非常模糊,就连他的生卒年月都不清楚。 据始修于明代正德二年(1507年)的颜氏族谱《陋巷志》记载:颜戣祖籍福建漳州,父亲颜敏德是进士出身,曾官至“朝散大夫”,他因其父的缘故,被补授循州(今广东惠州)知府,此后长期在海南任职,曾因安抚黎族有功,于南宋端平二年(1235年)“昌化军”改为“南宁军”时出任知军;不久被任命为“琼管安抚使”,但他没有赴任,便被召回京都“直秘阁”任职;此后,他又到广西出任漕运官员,卸任时是京城“宝谟阁”学士。 颜戣当过“昌化知军”,颜家村里现有“昌化庙”。 再看看明代正德《琼台志·秩官上》的记述:“颜戣,嘉定(1208-1224)间管帅。崔与之尝以广西提点刑狱巡珠崖,以熙宁免役之法独不及海外四州,民破家相望,议举行未果,因以语戣。戣守琼,遂行之。”这里写到颜戣是琼州知府。 崔与之是南宋名臣(1158-1239年),他在任广西(“广南西路”的简称,包括今广西、广东雷州半岛和海南)提刑时,体察民情,甚至渡海到海南岛来视察,对不合理的赋税,他毅然出榜宣布免除,深受民众拥戴。王安石在熙宁年间(1068-1077年)所推行的“免役法”,对减轻百姓劳役有利,民户更是举家期待,但此法迟迟未在海南施行。崔与之再三建议还是没有结果,便将此事告知颜戣,颜戣到琼赴任后当即加以实施。 参照清代道光《琼州府志·杂志》的记载可知,崔与之“巡视”海南的时间是嘉定九年,即1216年,因此颜戣抵琼的年份应在1216年当年或之后,至于他何时离琼,到京都临安(今杭州)当“京官”,便不得而知了。 据颜礼惠出示的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编修的《颜氏族谱》记载,颜戣原籍福建福州府莆田县东里村,到琼赴任后生了3个儿子——长子颜汝扶、次子颜君府和三子颜天府;任满离琼时,只有颜君府和颜天府跟他返回内地,长子颜汝扶因钟爱琼州的灵山秀水,便落籍“琼之颜卢坊大林都儒统村”(注:“儒统村”即今儒堂村),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因此,海南颜氏在中国的迁移路线大致是:从山东出来之后,辗转向南,进入福建,然后约在800年前,有一支派渡海来到海南。 颜回后人遍布海南全岛 在儒堂村东边,有一座保护还算完好的古墓,那就是颜汝扶之墓。颜汝扶身后大约700年间,他的子子孙孙以儒堂村为“出发点”,逐步向海南全岛迁移,有的还走出海岛,走向全国和国外。 颜礼惠说:“除了五指山、保亭和白沙没有颜氏宗亲之外,全岛其它市县都有颜回后代分布,其中人数较多的市县是海口、琼海和乐东。” 在海口市,除了灵山镇儒堂村和多吕村有1000多名颜氏后人之外,该镇红丰村委会的用楠村、灵山村委会的美仁村、新市村委会的大央村、林昌村委会的南岳村,以及桂林洋的下云、塘口和下田三村,都是颜氏族人的聚居地。 几百年来,琼州颜氏不断繁衍生息,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人口已超过3万人,其中不乏学术、文化和教育界的佼佼者。 祖籍乐东县乐罗村的颜任光(1888-1968年)就是一位卓越的物理学家、教育家。他在测定气体离子的迁移率方面做了独到的研究,曾对几种气体的粘滞系数的绝对值做出精确的测定。颜任光191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后,一度留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1920年秋天回国,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系主任。1947年11月,“私立海南大学”诞生后,颜任光被聘为第一任校长,尤为当时学界所瞩目。 颜任光的2个儿子颜瑞琪和颜瑞璘都是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弟弟颜任明也是北京大学物理学硕士。 此外,世界汉诗协会顾问、台湾《中国诗选》主编、诗词学家颜大豪,今年已88岁高龄,也是从琼海温泉镇(今属嘉积镇)走出去的颜氏后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