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后裔”到底继承了多少孔子的血统?现代遗传学已确定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人体每个细胞有46条(23对)染色体,染色体是遗传信息(基因)的主要载体,每个人都只能从父母双方各获得一半的遗传物质(即23条染色体)。 我们可以反过来从某个先辈出发,来估算先辈与后代在遗传方面的数量关系。在后代中,基因减半的过程每传一代都会发生一次,所以后代继承某个特定祖先基因的数量,随传代次数的增加而按几何级数迅速递减。假定孔子的遗传物质(“孔子基因”)全部是特殊类型的基因(事实上,不同人的基因有99.99%都是相同的),并且没有血缘婚姻发生,那么孔子的第6代后裔就只继承了1/64(26=64)的“孔子基因”,其余63/64都来自外姓祖先。这就是说,就个体而言,在孔子的第6代子孙的细胞中,46条染色体里最多只可能有1条来自孔子,而其余45条都来自外姓。再往下每传一代,后代连一条孔子的染色体都没有的概率就增加一倍,即越来越多的“孔子后裔”实际上没有继承孔子的任何遗传信息。 以此类推,就群体而言,孔子的第10代孙只继承了约千分之一(210≈1000)的“孔子基因”,第20代孙只继承了约一百万分之一(220≈106),到目前的第80代,因280≈1024=1亿亿亿,就只继承了约1亿亿亿分之一的“孔子基因”——这个数字与0有多大区别? 虽然经女性传承的不姓孔的“孔子后裔”偶然也会与姓孔的“孔子后裔”婚配(血缘婚姻),把带出去的部分“孔子基因”又带回到姓孔的“孔子后裔”之中,但中国传统习俗强调“同姓不婚”,“孔子后裔”总是尽量选择不姓孔的婚配对象,每代基因减半的发生概率仍然较大。 遗传学上有个著名的群体遗传平衡定律:如果群体很大,个体随机婚配,且不考虑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的影响,则群体中各种基因类型的比率每代均保持不变。我们先假设“孔子基因”全部是与众不同的特殊基因。孔子在世时,中国实际人口约为1000万,“孔子基因”在当时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为千万分之一。现在中国人口超过13亿,是当年的130倍;按照平衡定律,“孔子基因”在现代中国人口中所占的比率仍为千万分之一,在全国13亿人口中总共应有约130人份的孔子基因。 既然80代以后的“孔子后裔”继承的孔子基因不到1/1024(1亿亿亿分之一),远低于全国人口中的平均值(1千万分之一),那么在全国人口中必然有一部分人所继承的“孔子基因”的份额高于这个平均值。这部分人只可能是通过女性传承的不姓孔的“孔子后裔”。这些不姓孔的后代之间,由于不适用“同姓不婚”的限制,可能多次交叉发生血缘婚配。从遗传学的角度看,正是这部分不姓孔的人比目前姓孔的“孔子后裔”更有资格姓孔。 2,000多年前,孔子的传人孟子(非“孔子后裔”)就认识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即先辈对后世的影响经5代就基本上断绝。人们夸耀祖先往往是基于与某个显赫祖先有相同基因的假设,然而人类的遗传物质在后代个体中稀释(递减)的速度非常快,以至先辈的基因在第6代以后的某些个体中就很可能不存在了。 因此从遗传学角度来说,我们整个社会应当淡化姓氏的概念,社会学界对所谓“姓氏文化”的研究,应立足于“文化”的传承而不是荒诞的“血统论”暗示。 孔子后人为何不回大陆: “文革”不仅给生活在当时的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也对中华文明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当时包括孔子、岳飞在内的很多先人的陵墓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不仅造成文物的大量毁坏,还彻底摧毁了我们民族固有的敬天法祖的文化传统。 文革时期在孔庙大成殿批孔 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孔林,并称为“三孔”。孔庙是祭孔场所,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孔府则是世袭“衍圣公”(孔子嫡派后裔的世袭封号,始于西汉)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府第,藏有大量的历史档案、文物。然而,“破四旧”开始后,首先遭到破坏的便是这里。 1966年8月23日,曲阜县政府接到消息,外地的红卫兵即将冲过来。当时曲阜一中的学生为保护孔庙在孔庙大门上贴出了“紧急行动起来,防止阶级敌人的一切破坏活动”标语,许多农民来到孔府门口站岗,他们来不及制作红袖标,就在胸前别上一个红布条,写着“贫下中农”。为了阻止红卫兵破坏“三孔”,曲阜人用大木箱将孔府门前的石狮子整个罩起来,外面再贴上毛主席像,还写上标语。但这样的努力在反孔风潮中不堪一击。 1966年11月11日,时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从北京拍来电报,指示“孔庙、孔府、孔林不要烧掉”,但“孔坟可以挖掉”。同一天,时任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的戚本禹打来电话:“明代以前的碑都要保留。清碑可以砸掉。孔坟可以挖掉。”有了“尚方宝剑”,当时的红卫兵胆子大了起来。11月13日,孔府大门被迫打开,红卫兵一拥而入。11月15日,孔府大门前举行“彻底捣毁孔家店誓师大会”。会后,红卫兵们分头冲进孔庙、孔林、周公庙,砸碑、拉匾、捣毁塑像。挤不上神龛的红卫兵,便将那些摔落在地上的至圣先贤们的头颅像踢足球一般地踢来踢去。 与此同时,手持铁锨镢头的红卫兵和抽调来的农民扒坟队,锨镢并用,在孔子、孔鲤、孔伋祖孙三座坟墓上同时作业,11月29日,巨大厚重的“大成至圣文宣王”碑被拉倒,断为两截。革命小将为了更快地掘开墓穴,还动用了雷管和炸药。孔子坟被炸开。 随后红卫兵从孔林中扒出了五具尸体:75代嫡孙孔祥珂及夫人,76代嫡孙孔令贻及其妻妾。尸体刚出土时保存还很完整,但很快被红卫兵和农民的铁钩戳破,尸体便像泄了气的皮球般迅速地瘪下去。挖出来的几具尸体在那里放了五六天的样子,后来被弄到孔林东南角的一个土坑里烧掉了。 红卫兵挖墓后,村民就开始疯抢墓里的陪葬品,当年流传着“一夜挖出个拖拉机”的说法,一些人就靠挖孔坟致富了。就这样,面积3000余亩、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孔氏家族墓地被洗劫一空。末代衍圣公孔德成是孔令贻的儿子,当年蒋介石将孔德成抢运到了台湾,于2008年离世。尽管一再获邀,他却从未踏上故土。他心里难受,祖坟被挖,这在中国的传统之中,是极大的侮辱。 山东曲阜孔子后人情况: 2002年,日本“《论语》普及会”年高德劭的伊与田学监访问,偶然获悉:在浙江省衢州市,不仅生活着孔氏嫡派子孙,不仅存有宋时规制的孔氏南宗家庙,而且,“掌门人”就是第七十五世嫡长孙!这让这位只知道曲阜孔氏的老人惊讶不已。他立即改变行程,赴衢州探访,寻找其庙其人。 惊疑的何止外国人。 1993年,衢州市市长郭学焕在深圳招商会上介绍衢州有正宗的孔氏家庙,并指着身旁的孔祥楷先生说:“我身边这位先生就是孔子七十五代嫡长孙。”顿时,见多识广的记者们多有惊疑。 世人皆知,孔子的家庙在山东曲阜,衢州怎么会有?孔子嫡长孙怎会在衢州?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里有一段被湮没的历史,有一位值得称道的人…… 衢州孔庙——孔氏南宗家庙 清朝兵部尚书李之芳《清衢州重修孔氏家庙碑》云:孔氏之家庙者遍行天下,唯曲阜衢州耳。 可是,浙江衢州怎么会有孔氏家庙? 据《衢州孔氏南宗家庙志》记载,建炎二年(1128年),宋高宗赵构在扬州祭天,孔子第48代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奉诏陪祭。此后,金兵大举南侵,淮扬危急,高宗君臣仓皇南渡。建炎三年正月,高宗驻跸临安(杭州),因孔端友率近支族人扈跸南渡有功,赐家衢州建家庙。 南宋时期,南宗孔氏有六代袭封为衍圣公,衢州也成了当时儒学的活动中心,朱熹的闽学、两陆的心学和吕祖谦的浙东学派,如众星捧月般围绕着衢州。许多孔氏子孙走向民间,活跃于东南诸省,为儒学南渐贡献聪明才智。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令南宗孔子第53代嫡长孙孔洙从衢州北迁,载爵去曲阜奉祀。 接诏后,孔洙即进京见驾,向元世祖面陈两难心境。他说,衢州已有5代坟墓,若遵皇上诏令北迁,自己实不忍离弃先祖的坟墓;若不离弃先祖庙墓,又将有违圣意。孔洙表示,愿将自己的衍圣公爵位让给他在曲阜的族弟世袭。元世祖不禁称赞孔洙“宁违荣而不违道,真圣人之后也”。这样,由衢州孔氏南宗的礼让,曲阜孔治获得“衍圣公”世袭爵位。 八百多年的风雨斜阳、战火硝烟,孔氏家庙虽屡废屡兴,但衢州孔氏家庙的建制,一直按南渡家庙的规制,并一直保留着思鲁阁,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内容极为丰富。 有学者认为:衢州孔庙同时具有官庙和家庙两种身份。它的官庙身份虽比不上曲阜孔庙显赫、荣耀,但其家庙身份当不在曲阜的孔氏家庙之下。只是因让去爵位后,南宗社会地位日衰,以至沦为平民,南宗孔庙也日渐衰败,远不如北宗保存完好,故世人后来只知北宗曲阜孔庙。 本文作者:严家新,中国生物技术集团公司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进化论,以及狂犬病毒新型疫苗和诊断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