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陷落在四书五经的格局里——寻找东方人文知识的原点、元点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冯彬 发布时间:2019-03-22
摘要:寻找东方人文知识的原点、元点

别陷落在四书五经的格局里

——寻找东方人文知识的原点、元点

冯 彬

  在最密集的伏羲遗迹处熏陶,在孔孟诞生的圣地沐浴,我一直在探索“四书五经”为什么在这里孕育诞生,为什么历史上五大圣人都成长在这里。这里有着什么样的社会风尚,有着怎样的文化基因?当我们从“四书五经”里寻找“修齐治平”的时候,当满世界在诵读《论语》的时候,孔子、孟子,他们在自己的学生编辑什么样的教材?他们是怎么样扑捉到了“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伟大传统?修身之初,还需要储备什么基础吗?

  深入思考这些,猛然发觉,原来,我们都还没有学会古人如何“格物”。

  东方文化就是在最初的认知里,给万物定位定义属性的时期,就先“仰观天象、俯察诸身”,赋予万物以文化属性。而不仅仅是某个概念、某种范围——东方任何文字的意义、涵义,都是人认知的方便,给予的事物以属性。

  还是先从寻找知识的出发点来寻找古人思维路径吧。

  古人先贤力图做到,让普通人能够不用通过笔墨纸张(因为那时候还没有发明),就可以用脑子记住,在这个充满生存风险的大自然里,他在人生中该做到哪些、避免哪些,力图以最简单明了的法则来说明——所以大道至简。

  比如,声、音、乐:声,在表达什么?礼记里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复兴传统文化,我们现在只记得“四书五经”是经典,却在里面迷茫了, 因为我们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格物”,再达到致知,其实孔子在给学生寻找学习资料时,他创编出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就是后人所说的《六经》,朱熹在编辑儒家经典时,才创造性的从古代经学里计提出《四书》与《五经》并列,后来科举考试就以这套范本作为科考必读必考教材。其实古人幼时学习是先从常识,就是古人先从蒙学开始,先破蒙、启蒙。就是先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认识我们周边的环境,就是先“格物、致知”。才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读《五经》《四书》。

  今天我们学什么才真的可以破蒙?

  先学会古人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从哪里开始理解,达到一定层次,才可以读起四书五经,而且先读到五经的知识结构。孔子教导学生的《六经》代表古人给我们梳理的哪些知识格局:

  《诗》《书》,诗三百里的十五国风,就是各地的风土人情,就是从知识点上让你记住该遵循的风土人情。礼乐,就是从形体、从耳濡目染上记住,或者领悟该做到的生活、社会各类仪式及流程,倘若你做不到,导师引导你做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该尊师重道的理论根源。

  古人认知这个世界,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概念,如何认知?先分阴阳,先分季节,春秋,后再细分,所以最古老的知识格局就是日月交替,就是世界分为男女,阴阳,上下,再次就是方位感,再次就是时间感,宇宙的概念所以在古代这样形成。

  再想办法记住这些知识,就发明了文字,也以文字赋予万物以文化属性,比如对“物”就有文化属性,以物喻人, 《尚书大 周传》记载:‘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停止宿夜,士卒皆欢乐而达旦,前歌后舞,假于上下。咸日:孜孜无急,水火者,百姓之所以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生也土者,万物之所滋生,是为人用。’这些记载是当时 ‘五行说’的萌芽,也是关于五材说的早期记载,其中讲到的水、火、金、木、土是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五种 东西。”水火用于饮食,金木用于造作,土有生长万物(尤其是庄稼)之用,这是为人所用的五种最重要、最普 遍的五种东西,是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五种材料。《左传》中,“五行”则被称为“五材”,《左传 襄公二十七年》 记载:“子罕日‘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孔子的高度在哪里?

  在周代,官方教育贵族这个“六艺”仅仅是官方的格局,孔子却梳理总结了《六经》,这个六经的知识结构与文化高度远远高于所谓六艺。孔子不仅仅是开创了因材施教的格局,更是大大提升了知识的格局及学生的眼界,所以他的学生们大都在其他诸侯国里当官,做君子,就是以自己的君子人格,为这个社会以身作则,引领这个社会的风气风尚,我以我的优秀,我先做好我自己,这就是“为己之学”,遇到任何问题,君子先寻找自己的不足。 所以孟子在总结古人格局时,认为孔子是“集大成者”,是“圣之时”者,知道这个“时”就是什么? 就是节令、规律。

  为什么宋儒可以做到“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就是古代文化人的知识结构就本来是一体的,可以“大医医国、小医医人”。古人认为,人体本来的规律就与大自然一致的,就是《灵枢经》里说的十二格局:《内经·灵枢·经别篇》有“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藏六腑所以应天道”之云。

  先人都是在寻找规律性的东西,来尊严造这种规律来做事方便 总结经验,以留后世 规律性的“属性”,就是“天命谓之性”。

  古代每部书都在给我们留下什么?

  五经是先学习一般的知识结构,四书就是修身的纲目境界。

  每当东方世界,我们深受外来理念、外来知识格局冲击时,古人总是在被动的寻找古人的智慧,因为古人早就认为,这个自然规律,就是天道这个自然规律,是天不变,道也不变的。的祖先已经给我们找到并梳理好了,我们照做就好了。所以至今的知识惯性就是,我们早就有了——古已有之、无需创新。只要梳理好规律了然万物属性,人的属性本善,找准规矩、方法,做好你的个人格局——比如君子,你只要做好你自己,一切随遇而安、顺其自然、顺势而为、乘风破浪。

  做好自己,你该给自己充实哪些人生理念?做个社会人,你该有怎样的格局、见识、原则、坚守?在其位如何谋其政?看孔子、孟子一生,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孔孟就这样从他们的人生历程中,与学生教学相长的对话中,给出了答案。

  最后,从《五经》的《礼记.经解》书里,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教风: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絜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故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於诗者也。疏通知远而不诬,则深於书者也。广博易良而不奢,则深於乐者也。絜静精微而不贼,则深於易者也。恭俭庄敬而不烦,则深於礼者也。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於春秋者也。

责任编辑:孔孟之乡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