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蝶——济宁马坡的“梁祝传说”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经济导报 发布时间:2006-08-05
摘要:

探寻马坡

    同窗三载的深情,十八相送的缠绵,最后双双化蝶的凄美……梁祝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常有人把“梁山伯与祝英台”誉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作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另有《柳毅与洞庭龙女》)之一的“梁祝传说”,最近由浙江、江苏、山东、河南联合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山东,“梁祝”的具体传说地在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一带,至今梁、祝、马三家不通婚,而且不唱梁祝戏,不放梁祝电影。
随着“梁祝传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济宁“梁祝传说”展览在山东省文化遗产展览上高调亮相,关于梁祝的话题骤然热了起来。济宁和梁祝传说究竟是什么关系?梁祝传说申报遗产名录是怎样成功的?

三姓后裔在哪?

    济宁微山县马坡乡有个“梁家林”,那里出土了明正德年间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至今,梁、祝、马三姓村落有地可考,并且关于梁祝鲜为人知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
    马坡村有5000多人,98%的人姓马,马文才的后裔大多在这里。
    谈起村名,马坡乡党委宣传干事、监察主任吴琦回忆,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他还上学时,其同学就都知道马坡村的故事:古时候,马坡北边有个西庄村,村里有个姓马的“大财主”,就是马文才的父亲,“马财主”以养马、拉马车为生,他家的马很多很多,有草的时候就到草木茂盛的南边去放马,时间长了,他放马的地方就叫马坡。
    “马财主”的马多了,车多了,就在村西南建了马棚、马车店。白天放完马,晚上就将马赶到马棚里;白天马车出门,晚上回来就停到马车店里。所以,西庄西南就叫马店。后来,“马财主”的车店起了大火,马家开始迁居。
  直到现在,马店村地上1米至5米处,都能挖出1米多厚的草木灰积层及一些烧焦的兽骨。
    任城区接庄镇岔河村有1500多人,祝姓人口有90%以上,因为水灾,他们从九曲村迁来。2003年夏天,吴琦等人在九曲村发现了几十块汉墓石、汉画石和明末清初的破碑。有意思的是,碑角有祝来奉等人的名字,而“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上说,梁祝的籍地“在昔济宁九曲村”。
    马坡人都说梁氏的后代在两城。两城的梁氏是这里的老户人家,问他们是不是与梁山伯一家,他们说:“一笔写不出二梁来”。
    马坡村杜庆友老人讲,杜家老辈买不起地,他爷爷百年之后,埋在了“梁家林”。当时18亩地没人管,他父亲“杜善人”在林里离梁祝坟不远处开了一亩九分三菜园,没事就去收拾菜园。后来,两城梁家人来上坟,见梁祝坟比过去干净了,知道是“杜善人”打扫的,所以他们每年春节来上坟时,就给“杜善人”磕几个拜谢头。后来,马坡乡放了一次梁祝电影,两城梁家人再也没有来上过坟。而2003年农历“鬼节”那天,“梁山伯”林里又有人烧了八大堆纸钱。有人推测,那是两城人又来上坟了。

梁、祝、马至今不通婚

    马振西老人现年82岁,是马坡村德高望重的老族长,记者见到他时,他坐在自家的小院悠闲地乘凉。
    说起祝英台,老人的神情很激动,甚至还有几分愤怒,他用颤颤微微的声调说:“就算马家人死了,也不娶姓祝的。”原来“马家人”一直感觉受到了祝英台的戏弄。想以前,马文才有才有貌又有财,对祝英台明媒正娶,并非戏里所唱的“抢”,而祝英台却辜负了马文才一家,为了梁山伯徇情,为此,马家人感到了莫大的耻辱。
    马振西翻出厚厚的家谱,用颤抖的手一本接一本地翻给记者看,其儿子和儿媳在一旁说:“家谱里从没出现姓祝的媳妇,老人根本不允许和姓祝的结婚,小辈的自觉不谈姓祝的对象,媒人说亲也回避着祝姓。祝姓的人宁愿死也不会进马家的门。”
    岔河村的老人讲,他们的“祝”,就是祝英台的“祝”。但祝英台的话题在村里极其敏感,村民都持回避态度。吴琦解释说,孔孟之乡出现了奋不顾身追求自由爱情的祝英台,对受封建礼教束缚熏陶的祝姓人来讲,是件极不光彩的事,有老人谈到了他们刻骨铭心的祝氏家规,那就是禁止与马氏通婚,说是“老家的规矩。”
    吴琦透露,在他与祝氏老人的谈话中,得知祝氏家族从老辈就不让唱梁祝戏。新中国解放后,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也从没踏进岔河村的门。
    岔河村一位祝姓老大娘说,老辈里来过一个唱渔鼓的,唱的“那戏”,让老辈的给揍跑了。“那戏”,老太太就不说是“梁祝”。
    马振西老人回忆,马坡村只演过一次“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电影,那是上个世纪60年代后期,为了宣传新婚姻法,各地上演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戏剧,当时的马坡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亲自找他做了几次思想工作,后来马家全体党员开会表决,同意接受,但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要到离马家祠堂2里以外去演。当时的戏班也很聪明,当场对戏曲内容作了修改,把戏中的马文才简化了许多。从此,马家再也没让人在马坡一带演过梁祝戏。

蝴蝶不落“马郎墩”草

    马坡的老人们都知道一个传说,说马坡东南3里的凤凰山有一只脚伸到了马坡村下,使这里的地势比别的地势高,加上有泗水和邹城峄山上冲下来的两条河,带来了很多泥土,所以马坡一天一天地高了起来,遍地生出了草。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墓地,是马坡的伏脊顶,所长的草最旺,花也最多,每到春天,野花遍地都是,争奇斗艳,于是引来了蝴蝶团团转。自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埋在伏脊顶上,马家再也不来放马了,再加上“梁祝”的死惊天动地,所以他们的坟地十分阴森,也十分清静。后来马坡来了人,也没人去打扰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梁祝”墓地成了蝴蝶的安乐窝。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60年代。
    离梁家林一里地远有个周庄村,村里有一位76岁的周老太太,她从小在娘家就听老人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变成蝴蝶是编的,不是真的。”周老太太听老人讲:“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起埋在梁家林,坟头很大,不知过了几辈子,马坡一带发大水,梁家林的坟子都淹了,梁祝的大坟头也淹了半截,后来水耗了,大坟头下沉了,中间塌了一个洞,蝴蝶从洞里钻来钻去,有人看到后就说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魂变的。一传十,十传百,让说书的、唱戏的全编进去了。”
    马坡乡王庄村有位村民叫杜传芹,她年轻的时候曾任民兵小分队队长。杜传芹从小的时候听二奶奶说“梁家林”里蝴蝶有灵性,哪个地方都落,就是不落“马郎墩”草上。说那蝴蝶是祝英台的化身,祝英台宁死不做马家鬼。杜传芹不相信是真的,于是就领着民兵小分队的几个姑娘轮换值班,专门观察梁祝墓地的蝴蝶到底落不落“马郎墩”草上,但经过多次观察,“二奶奶的话千真万确,一点不假。”
    杜传芹现已78岁,她一直认为梁祝墓地的蝴蝶有灵性、有道道。
    1957年清明,周老太太和婆婆去梁家林给公公烧纸去,快到“梁家林”时,就看见林里起了一片白光上了天,有半亩多地一片那么大。当时周老太太很害怕,婆婆说不要怕,那是蝴蝶搬家,婆婆说梁家林今年得犯灾。过了几天,马坡一带风起云涌,一连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下得沟满河平,那年,梁家林果然被大水淹没了。

梁祝墓下还有古建筑

    “马坡附近的人都知道我们这里有梁祝墓,我从记事起就知道。”吴琦激动地对记者说,“谁经过那里都会看一眼,看习惯了也不感觉稀罕了。”原来,“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一直活在马坡人的记忆里。只不过2003年10月才正式举行了出土仪式。“听说现在这个碑发现之前,还有一块碑,因年久破损了,明朝官员重新换了一个。”杜庆友老人说。
    吴琦介绍,1975年邹西大会战,要挖河平地,梁祝墓地掩于地下,从此,人们再也没有看到梁祝墓的影子。
    回想邹西大会战的平坟砸碑运动,梁祝墓差点让当时的民兵野战兵团给粉身碎骨,多亏了原马坡公社马中大队第一生产队长陈雨密保护。陈雨密从小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梁祝墓地平整后恰巧分给了他的生产队,他带人将墓碑埋在了地下,留存下来。
    吴琦研究梁祝十几年,他根据考察、实物取证,认为梁祝墓下18亩甚至更大范围内还埋藏着一片汉、唐、明时期的古建筑。
    迷了一辈子梁祝的杜庆友老人,记忆里满是梁祝。他说,很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带他到梁家林里去。九岁那年他跟父亲去浇菜,那时浇菜要人工掏井,用撅杆子系个土罐子朝上打水。井掏到5米多的时候,底下才见了水,谁知土罐下到水里就“卡”住了,于是父亲就踩着井壁上挖的脚梯洞下到井底。结果发现罐子是被古砖瓦“卡”住的,父亲好奇,就在水里摸,一摸是个墙头帽子,墙帽子下面是一堵墙,他又朝下挖,还是墙,是古砖砌的墙,后来不敢再挖了。
    杜庆友老人胡子花白,耳朵有点背,他自豪地说,梁祝墓地下有古建筑存在,他家挖到的应该是林墙。
    盛春荣老人今年79岁,他回忆说,十二三岁时,跟着老人去梁家林北边耕地,把犁尖挂了,原来是几个古屋脊上的古兽。

 

[NextPage]

峄山有情成追忆

    据考证,峄山是传说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读书求学之地,并留存有诸多遗迹。
    峄山位于邹城市东南12公里处,远远望去,山体并不高大(只有582.8米高),但却非常有特色,其最奇特之处就是遍山堆满了大大小小圆润、怪异的奇石。据史书记载,峄山始名绎山,因“峄石万迭,络绎如丝”而得名(古时“绎”、“峄”二次相通)。至于峄山巨石的由来,据科学家考证,大约25亿年前的太古时期,峄山先后经历了三次沉没和四次上升的发育阶段。距今约3000万年前,终于由水波侵蚀冲刷,而将众多圆润的巨砾叠积成堆,再经地壳变动、沧海桑田的造山运动而崛起成山。
    因地处“文化发祥之地,孔孟桑梓之邦”,峄山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其神话传说也很多,最古远的当属女娲补天的传说了。传说远古女祸补天时,剩下一大堆彩石,到处乱滚,危害人间,女娲便将乱石堆起,故有峄山。而较近的便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传说了。两者不同的是,前者只是一个人们的美好想象而已。而后者却有深厚的文化历史根源,并有残存的遗迹作证。
    记者在峄山管理处了解到,从春秋到南北朝时期,前后有1000余年时间,峄山一直都是邹县县城所在地,政治、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山上曾建有春秋、子恩、峄阳、孤桐四大书观,是儒家的重要讲学地。相传祝英台女扮男装,与梁山伯在此读书多年,至今仍留有梁祝读书洞、梁祝池、梁祝祠、梁祝求学旧址等历史古迹。
    在一位导游的带领下,记者沿着蜿蜒曲折的山径,一路拾级而上,找寻故人芳踪。
    在峄山东部半山腰,有峄阳、孤桐两书院旧址掩映在古木奇石之中,据传是梁祝求学的旧址。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文记载,当年梁祝二人,就是在这里“同诣峄山先生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
    其中峄阳书院为清代乾隆年间所建。据书院前碑记记载,原书院正殿三楹,左右平房,东西两配房各三楹,大门三楹,内有“峄阳书院”的四字碑。后历经战乱,目前只能从留存下来的半米宽的石头地基上想象当年的盛景了,从残破的四字碑碑座上也只能隐约看到一个“院”字。孤桐书院残存的遗迹则更少,只有几块条石和看不清字迹的残碑散落在凄凄荒草间,令人扼腕叹息。
    在峄阳书院旧址,一位头发花白的卖食品饮料的老大娘吸引了记者的注意。老大娘自称姓王,是山脚下峄山村人,已经在山上住了20多年了。谈起梁祝传说,老人家很是自豪。她说,峄山四大书院自古就很有名,孔子都在这儿讲过学。她从小就是听着梁祝传说长大的,周围的人都对梁祝二人是济宁人深信不疑。但她小时候两个书院还没有这么残破,这是在经过日寇入侵和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之后,才几乎被完全湮没的。王大娘说,她村子里就有不少姓梁的,是否与梁山伯有渊源不敢肯定,但却可以肯定梁祝二人各自家庭就在峄山周围不太远的地方,“不然不会到这么远来读书。”
    自孤桐书院上行约半小时,在隐仙洞一侧就是梁祝祠的旧址了。据记载这里曾有一古建筑,大殿墙基长15米,宽6米,为元朝始建,殿内曾供有元朝人制作的梁祝二人的汉白玉雕塑。只可惜,如今只剩下了配殿和大门的遗址,连导游都叹息“找不着可看的东西了”。
    在峄山西南山麓,是梁祝读书洞和梁祝池的旧址,其中,“梁祝读书洞”五字为明代万历年间邹县县令王自瑾题刻。洞内东西长10米,有天然石桌石凳,可坐可卧。洞内有两泉,东泉曰“鸣心泉”,西泉曰“梁祝池”,泉水清澈叮咚,可饮可盥。传说当年梁祝二人因私塾先生回家奔丧,放了他们一个月的假,二人出来散心,终于寻到此洞,连呼“真乃仙境也”,并经常在此乘凉读书。
    峄山上有关梁祝的传说还有很多,“断桥”的传说就更凄婉迷人。据说当年梁祝二人峄山读书求学3年期满后,离开读书洞观山景,边走边谈。在祝英台的百般“开导下”,梁山伯仍榆木脑袋一个,不知祝英台的女儿身和心思。行至一座小桥前,祝英台气恼之下吐出一个“裂”字,顿时让小桥断成两半,祝英台跳过去径自下山。梁山伯经师傅点拨,才知祝英台是位女子,但一切都晚了,祝英台被父母一手包办许给了马家,从而引出了令后人唏嘘慨叹的一幕……

 

[NextPage]

济宁“梁祝”史实确凿
舌战群儒

    樊存常是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山东省济宁市文物管理局副局长。
    2006年5月25日,梁祝传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宁市作为梁祝传说的遗存地被公布,同时被公布的还有浙江省的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江苏省的宜兴市,河南省的汝南县。樊存常提醒记者说,你要注意,国家此次公布的是梁祝传说的遗存地,而不是发源地。对于梁祝传说的发源地现在一直存在争议,樊存常的主要任务还是要争取到济宁是梁祝传说发源地的权威说法。
    在被公布的梁祝传说遗存地中,各地都宣称自己为梁祝传说的发源地。樊存常介绍,对于梁祝传说的发源地,早在唐代就有了争议,在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到了2001年,南方的两个省份开始争谁是梁祝传说发源地,而山东并没有及时跟进。
    许多专家学者称樊存常为梁祝传说源于孔孟故里说的第一人。樊存常从1999年才真正开始研究梁祝传说,他介绍,当时他也不知道济宁市是梁祝传说的发源地,也认为梁祝故事是发生在南方。随后他到梁祝的祖籍进行实地调查,查找了许多资料,光在北京图书馆复印资料就花了2000多元,又请教了许多专家,他越来越相信济宁市就是梁祝传说的发源地。
    在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后,樊存常也有了底气。在2002年南方某一省份的梁祝传说研讨会上,樊存常提出济宁市是梁祝传说的发源地这一说法,当时就引起了许多省份的抗议。樊存常说,当时自己真有舌战群儒的感觉,他摆出了许多证据,有理、有据,迫使许多人承认济宁市可能是梁祝传说的发源地,从而加入到了梁祝传说的发源地之一的行列,而能前进这一步,也是很不容易啊。
    樊存常认为,梁祝传说无论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其故事的基本情节是一致的,即:扮装求学、三年共读、回家相送、马家提亲、梁祝相会、生死相依等,这就说明梁祝传说的发源地问题不是多源的,而是一源的,而梁祝传说应该只有一个发源地,一个传播中心。那么,这个发源地应为何处呢?应该是济宁。
    济宁有关梁祝传说的文字记载并不多,特别是在明代之前,关于梁祝传说的记载更少,因为在明代之前,济宁还没有地方志的修订。但最有力的证据要数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钦差大臣重修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且内容清晰可辨,也是对唐代“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碑的佐证。在邹县峄山上也建有梁祝读书处、梁祝祠,遗址依存。这些历史遗址,也是梁祝故事源于济宁的历史文物证据。
    另外,梁祝故事在当地流传久远和广泛。在当地流传的梁祝故事中,梁山伯祝英台二人因相互思恋而死,没能结成美满的婚姻;马家因迎娶祝英台时,祝英台因思恋而死,使马家由喜事变成了丧事,所以梁、祝、马三家都忌讳提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以至在梁祝故事长期传播过程中,在梁祝的家乡,特别是在微山马坡周围,形成了梁、祝、马不通婚的风俗,至今还受其影响。不仅梁、祝、马三家不通婚,马家还禁演梁祝戏、禁放梁祝电影。这样,从梁、祝、马不通婚的风俗,可以推断,梁祝传说在济宁流传的久远和产生的社会影响。
    除了济宁,对于目前梁祝传说发源地争夺最为激烈的还有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和河南省汝南三地,樊存常从历史文献记载、历史古迹遗存、民间风俗传说三方面进行了质疑。他认为“宁波说”的一大漏洞是,祝英台家在宁波,却到杭州去求学,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交通条件下,作为一个女子是绝不可能到300多里之外的地方去读书的。
    对于“宜兴说”,虽说宜兴有英台故居、英台读书处,但都已不存在。现存的“晋祝英台琴剑之冢”碑尚在,但何时、何人所立并不知道。现存的英台造像石刻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复制,说是唐代就有,但考查无证,这些并不能证明梁祝传说发源于宜兴。另外,宜兴梁祝传说中还有入坟、化蝶之说,与梁祝故事的基本情节不太相符,具有文人增添的浪漫色彩,不具有梁祝传说最早形态的真实性。
    至于河南省“汝南说”,在其豫东琴书《梁祝姻缘》的唱词中有:“正行走来抬头看,来到泗河河沿上”、“娘呀!我死后,老林也不去,新林也不埋,你把我只埋到马铺正南的泗河沿上”、“哭哭啼啼往前走,来到了马铺正南的泗河沿上”。唱词中的泗河是济宁市泗水县泉林的一条古老的河,流经马坡,流入淮河、长江,而河南省汝南县根本没有泗河,“马铺”和“马坡”只是发音不同,实为“马坡”,从这些地名就可证明河南省汝南县的民间流传的梁祝传说是从济宁流传过去的。

济宁错失宣传良机

    包括记者在内,很多人刚一听说梁祝传说发源于济宁时,都会感到惊奇和不解,因为在以往听到的、看到的梁祝故事、小说、戏曲、电影、电视及有关的梁祝文化研究的资料中,大都介绍梁山伯祝英台家在浙江宁波或江苏宜兴,又怎么可能发生在济宁呢?樊存常说,这主要是我们对梁祝传说的保护和宣传力度不够。他分析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在济宁没有得到广泛宣传的原因:一是传统思想影响了宣传。济宁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思想对人们的影响比较大,男女婚姻大事,应严格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历史上,人们对梁祝私定婚姻大事的行为,认为是违反礼教的,是不符合儒家思想要求的。对此,官方史料不作记载,不作宣传,甚至不承认梁祝传说发生在孔孟故里,虽然明代的开明人士对梁祝墓、祠进行了重修,但并没有得到应有宣传。当地的老百姓,特别是梁、祝、马三家,认为梁祝传说发生在自己的家族是不光彩之事,也不愿提起,甚至反对宣传此事,不准在当地说唱梁祝戏、放梁祝电影。这种传统的封建思想严重影响阻碍了梁祝传说的传播。
    二是历史记载的错误,失去了宣传的机遇。1950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人们反对封建婚姻制度,提倡恋爱、婚姻自主,文艺界创作上演《梁祝》等各种剧种的剧本。为全面收集了解梁祝资料,郭沫若根据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焦循所著的《剧说》中有“嘉祥县有祝英台墓碣文,为明人刻石”的记录,专程派员来济宁市嘉祥县了解梁山伯祝英台墓碑的事,因《剧说》中所记的祝英台墓地点有误,来人在嘉祥县未找到此碑,这就使梁祝传说源于孔孟故里的明代石碑刻文没有得到权威人士的认证,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宣传梁祝传说源于孔孟故里的大好时机。由于历史记载的错误,在解放初新创作的梁祝传说中,就以传播到南方的梁祝传说为依据,这就使济宁的梁祝传说失去了一次难得的宣传机会,造成了很多人对梁祝传说发源地的误解。
   三是重视不够,没有得到应有的宣传。因为宁波西门外九龙墟有梁祝的墓,并有大观年间建立的庙宇,一般人都认为梁祝故事就发生在浙江。1976年济宁大造农田平整河道时,梁祝墓连同诸坟被平掉,墓志碑被深埋地下,不被世人所了解,几乎忘却了梁祝传说源于济宁这一历史事实。好在2003年10月27日《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仪式的举行,才让世人了解到梁祝传说源于济宁这一历史事实。

 

[NextPage]

梁祝传说待开发

    本以为梁祝墓碑会立在其出土地,但记者出乎意料地在马坡乡政府大院发现了它。
    墓碑圆头,高1.84米,宽0.84米,碑头雕龙画凤,活灵活现,周边用合云雕镶,上刻楷书文字26行,正文758字,全文841字。底座班驳,静悄悄地立在大院的一角,显得颇为沧桑。
    现在的“梁祝”墓碑出土地还是一片麦地,马坡村民忙着收割地里的麦子,跟附近的田地没有丝毫不同,吴琦无奈地说:“守着这么一块宝地,却没有能力开发旅游文化资源,实在太可惜了。”
    而记者在马坡乡政府的办公室又恰巧发现了一幅制作精美的“梁祝文化园”规划图。吴琦透露,这是深圳一家公司给规划的,当地政府很想利用出土墓碑的优势,发掘梁祝文化。
    吴琦本身对梁祝文化很感兴趣,花费了十几年进行研究,最近三四年一直在搞梁祝创作。记者在吴琦的家中看到了一些珍贵的照片,有墓碑出土的现场照,有他走访附近梁、祝、马三家后代时的对话照,还有他创作的梁祝作品书稿,达16万字。他说,想在马坡成立梁祝文化研究所,也想在梁祝读书所在地———峄山成立一座“梁祝书画苑”,但空有一腔热情,现实困难重重:乡财政资金十分有限,根本没有能力来做这么大的文化工程,光向村民征地一项就遇到了大麻烦,农民在墓碑出土地种麦子,墓碑就只能放在政府大院里保存。
    在峄山,梁祝二人凄婉的爱情故事仿佛在记者眼前历历重现。但面对残垣断壁、荒草乱石,记者同时也不禁连连惋惜:这么好的文化资源咋不好好包装包装呢?
“不是我们不想包装,主要是资金掣肘。”峄山管理处办公室的张伟波对记者说,由于游客流量不大,峄山门票收入连维持正常的运转都成问题,哪有资金搞进一步的开发?
    不过张伟波也透露,他们已决定不久后将“至少重建一座书院,峄阳书院在考虑当中”。至于远景规划,则是兴建一座大型的“梁祝爱情主题公园”,园内将再现梁祝读书、休憩、殉情等场景。目前,主题公园已由北京专家列出规划,峄山管理处正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旦资金到位,马上投入建设。届时,“彩蝶双飞”的经典情景将得以重现,后人的心灵也将多少得到些许抚慰。
    樊存常说,梁祝传说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背后也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1959年5月,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开始走上舞台,并占据了中国民族化交响音乐的首把交椅。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梁祝》协奏曲的唱片发行量已突破百万大关。
  虽然现在对梁祝传说发源地的争夺尚没有结果,但许多地方早已利用梁祝传说创造利润。据说,杭州市要借助梁祝传说打造中国的爱情之都。樊存常介绍,面对许多地方对梁祝传说的争夺,济宁也不能闲着,今后除了要对梁祝遗址进行维修保护,还要进行开发利用。他说,在2003年,济宁市政府就下发了《关于加强对梁祝文化研究和保护利用问题的报告》,作出了全面的部署。
    鉴于以前宣传不足,致使家门口发生的事还不为当地人所知,济宁市准备出版研究专集、民间传说集,创作梁祝传说小说、戏剧、电影、电视剧等,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扩大梁祝传说源于济宁的影响。
    其次,在邹城市峄山建造“圣地梁祝爱情文化园”,以梁祝故事为依托,打造世界爱情博物馆,中国梁祝文化博物馆、孔孟故里婚俗博物馆、爱情广场。建造梁祝爱情故事微缩景观,展示出“慈父允学”、“柳荫相会”、“同窗三载”、“十八相送”、“相思红楼”、“隔帘相会”、“相爱如痴”、“生死相随”等故事内容,表现梁祝爱情故事。

梁祝申遗价值大

    济宁梁祝传说在国务院公布的山东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排序第1号,属于民间文学,第2号是淄博的孟姜女传说。
    说起济宁梁祝传说的获批背景,山东省文化厅社文处副处长蔡焱翻出国办发[2005]18号文《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告诉记者:“2004年8月,我国政府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为履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义务,要求建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国家名录,这就是梁祝申遗获批的大背景。同时,山东还有其他26个项目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蔡焱同时身兼山东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成员。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是指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其范围包括: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传统表演艺术(含戏曲、音乐、舞蹈、曲艺、杂技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其特点是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济宁梁祝传说完全符合上述概念和特点要求。
    蔡焱介绍,梁祝传说在济宁流传久远而广泛。梁祝传说产生于尊儒重孝社会风气浓厚的汉代孔孟之乡,并在民间广泛流传,后来被编为戏文、元曲,明清时期,又有多种版本的传奇问世,经过民间广泛的口头传播,沿古老的泗河、运河及相关水系传播到全国各地。《邹县志》、《峄山志》都有关于梁祝传说的记载;明代学者张岱有关于孔庙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的记载。梁祝传说在济宁尚有历史古迹依存,在微山马坡有梁祝墓、祠,在邹城市峄山有梁祝读书遗址。至今梁祝故居村庄尚在,家族后裔仍在济宁居住。特别是明政德十一年(1516年),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于2003年10月27日在微山县马坡乡梁祝墓地的重新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因为此碑是全国梁祝遗存地中立碑时间最早、立碑人官位最高、内容最为翔实的一块碑,具有历史的权威性和真实性。
    “从地方特征看,梁祝传说有典型的鲁西南特点。”蔡焱说,“梁祝传说在孔孟之乡流传久远、深入,已扎根民间,对马坡周围的婚姻风俗都产生了影响,历史上当地梁、祝、马三家曾有不通婚的风俗。用民间曲艺传唱,是梁祝传播传承的基本特征之一。梁祝传说在开始是靠民间讲故事的形式传播,民间曲艺出现后,梁祝传说主要是通过演唱传承。山东琴书就是梁祝传说的主要形式,同时山东琴书也在第一批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列。”
    蔡焱着重强调,梁祝传说千百年来已深深地扎根于广大群众中,是一首响彻东方的千古爱情绝唱,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加强对山东济宁梁祝传说的研究、保护、利用具有很重要的价值。梁祝传说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山东济宁的地方特色,特别是民间曲艺山东琴书的唱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所写植物、所种农作物、所用语言都有地方特色,梁祝传说就像发生在民间的真实的爱情故事。山东琴书《梁祝下山》、《十八里相送》等唱词的基本内容,成为梁祝文艺创作内容的主要来源。正因为孔孟之乡济宁的梁祝传说流传久远而广泛,具有突出的地方特征和重要的保护价值,才使济宁梁祝传说申报成功。
    至于浙江、江苏、河南也同时申报成功,蔡焱说是因为国家承认在这些地区梁祝传说流传都很广泛,有民间民俗基础。同时,一个项目可以由多地一起申报。需要说明的是,济宁是历史证据扎实、记载最早、最权威的地区。现在公布的是2005年申报的,是第一批,以后每两年一批。当时申报时,省里就要求依据丰富扎实,每个项目有10分钟的录像,并在济南进行了集中申报培训,实践证明效果很好。
    关于梁祝传说的保护,蔡焱认为,应该进一步全面深入细致地开展普查工作,彻底摸清梁祝传说在济宁产生、发展、传播的情况;将普查所获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存档;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工作,不断抓好梁祝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抓好梁祝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研究,并把这些研究成果编纂成文本予以出版。可以在微山县马坡梁祝墓地修复梁祝墓、祠,在邹城市峄山对梁祝读书处遗址进行修复,建立梁祝文化研究和保护中心,重点建立保护机制,提高干部、群众的保护意识,逐步健全动态的持续发展的保护体系。
    有关山东全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省政府已于去年发94号文进行了部署,指出齐鲁大地文化底蕴深厚,拥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有濒临消亡的危险,存在资料毁弃和流失、传承后继乏人、过度开发遭到破坏等问题,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已刻不容缓。目前,在省文化厅的组织下,正在进行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摸底工作,在普查过程中将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全面的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建起省、市、县三级名录体系,预计今年底将有初步数据。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