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钢:“《梁祝》是天上掉下来的”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吴红林 发布时间:2009-06-01
摘要:

24岁创作《梁祝》时的陈钢。

  5月26日,《“梁祝盛典”——首演五十周年纪念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半个世纪前的5月27日,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从此,这部“我们自己的交响乐”享誉国内外乐坛,先后五次荣获金唱片与白金唱片奖。近日,《梁祝》的曲作者之一 ——作曲家陈钢接受了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了《梁祝》的“前世今生”。

  《梁祝》的“前世今生”

  ● 《梁祝》诞生时,曲作者何占豪26岁、陈钢24岁,他们还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

  ● 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创作,初稿中没有“化蝶”

  ● 周总理曾建议“改短点”,最终还是尊重作者意见

  孟波提出“要写化蝶”

  1959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诞生时,曲作者何占豪26岁、陈钢24岁,他们都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关于《梁祝》的诞生,陈钢说,如果没有时任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的“一圈一点”,也就没有《梁祝》。

  1958年初秋,在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小提琴的何占豪,与丁芷若、俞丽拿等组成了一个“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探索演奏上的民族风格。为庆祝建国十周年,他们准备了三个创作选题:《大炼钢铁》、《女民兵》和《梁祝》。《梁祝》这个选题是何占豪提出来的,当时报上去有点凑数的意思。在那个时代,《大炼钢铁》、《女民兵》无疑更符合“主旋律”,然而,独具慧眼的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大笔一圈,点中了《梁祝》。当时,学院的领导们决定让当时作曲系的高材生陈钢与何占豪合作创作。

  初稿完成后,陈钢和何占豪在上海音乐学院办公大楼下的半圆厅里试奏征求意见。那时曲目中还没有“化蝶”,只写到祝英台投坟殉情为止。奏毕,举座无语,大家都几乎难过得要憋死了!此时,孟波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意见:“要写化蝶!”因为这是爱情的升华,也是一种浪漫的、更为强烈的中国式的反抗。

  周总理出访总带着《梁祝》

  《梁祝》从最初定稿到现在,连一个音符都没有改动过。陈钢告诉记者,这要归功于俞丽拿,“是她保护了《梁祝》的完整性”。陈钢向记者透露了这其中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年周恩来总理非常喜欢《梁祝》,到国外出访时也会带着这部作品去。有一次,总理感觉这部作品时间有点长,让俞丽拿转告作者能不能改短点。但是,俞丽拿却一直都没跟陈钢说。“总理的记忆力很好,第二次听的时候感觉出并没有改,但总理很开明,说就这样吧,尊重作者的意见。”

  写作小提琴曲

  却不会拉小提琴

  1959年5月27日下午3点钟,《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演,时年18岁的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上海音乐学院管弦乐队协奏,四年级学生樊承武指挥。何占豪坐在乐队里拉琴,而陈钢躲在侧幕后面。当指挥樊承武划出最后一个圆弧,醉人的旋律戛然而止,现场观众陷入沉默。此时,时间似乎停止了,全场居然没一点动静!大概过了十几秒钟——在陈钢看来漫长的等待后,全场雷鸣般的掌声轰然而响。演职人员不断谢幕,但掌声依旧不息。于是,俞丽拿不得不返场又拉了一遍曲子。这是俞丽拿一辈子唯一一次演出中完整地拉两遍《梁祝》。当时走下舞台后,俞丽拿和陈钢都流下了激动的泪……

  有意思的是,写出《梁祝》《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王昭君》等优秀小提琴作品的陈钢竟然不会拉小提琴,甚至连拉空弦都不会。“不是我对小提琴情有独钟,是小提琴的四根弦缠着我不放。”

  用“世界语”讲述中国民间传说

  对话陈钢——

  用“世界语”讲述中国民间传说

  观众不喜欢

  现代化的梁山伯

  记者:能否谈谈当时你和何占豪两人的合作?

  陈钢:我和何占豪的合作,他是从“民族化”这个起点出发走向《梁祝》,而我则是从“国际化”这个视角来架构全局的。我们两人的合作,正好是成功地运用了交响音乐这种“世界语”,来讲述了一个中国古老的民间传说;用奏鸣曲的发展原则与戏剧性的叙述方式相结合的手法,创作了一部中西合璧、古今交融的协奏曲,而其感情的中轴线则是全人类共通的人性与爱。《梁祝》是时代的产物,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不可复制,不可再生。

  记者:对于《梁祝》这个故事你怎么看?

  陈钢:《梁祝》的故事反映了中国人的生命观和爱情观。梁山伯和祝英台死后化蝶,人虽死,但爱情不死,它比西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更升华了一步。当然,这个故事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一起三年,居然没发现她是个女的,似乎有些不合理。但是,艺术常常是合情不合理的,它是人们心中的理想。很多新编的《梁祝》中,梁山伯对祝英台一见钟情,但观众不喜欢“现代化”的梁山伯,反而还是喜欢那个“傻里傻气、呆头呆脑”但对爱情执著追求的梁山伯。还有,现在许多地方都在争《梁祝》遗产,有个地方还考证出来,原来梁山伯是个清官。但老百姓接受不了,在他们眼里,梁山伯就是个穷书生。考证不能替代人们心目中的传说。

  中西融合应该

  一加一大于二

  记者:现在有很多作曲家在进行中西合璧的尝试,你怎么看?比如谭盾。

  陈钢:我觉得他们的愿望都是好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融合”不是“凑合”,现在很多作品中,中国的旋律、外国的技法像水和油一样彼此分离着。中西融合应该是一加一大于二,产生的作品就像父母生了个新孩子。至于谭盾,比如他的《水乐》、《纸乐》啊,基本只是概念音乐,概念超过了音乐本身。其实,这种形式并不新鲜,在西方早就有了。大家最记得的谭盾最有名的作品可能还是《卧虎藏龙》中的配乐吧?现在许多作曲家的作品为什么留不下来?就是因为他们的名气大于他们的作品,他们的概念大于他们的音乐。《梁祝》就是写人本身,写人的真情、纯情和激情。所谓“现代派”不是说仅仅使用所谓的现代技巧,而是作品应该写现代人的心情,要感动现代人。

  链接

  日本老人考证梁山伯为清官

  因治理河道积劳而亡

  2002年,东京中学教师渡边明次年满60岁退休,来到北京学习汉语。教材里有一篇课文介绍“梁祝”故事。2005年,渡边探访了十个“梁祝”故事发源地,考证出梁山伯大约是公元四世纪的一位清官,20岁那年当上了县令,可惜一年之后就因为治理河道积劳而亡。由此渡边推测:“祝英台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伤心,并且为梁山伯报效国家的精神所感动,她觉得应该坚守当初关于理想和爱情的誓言,于是在出嫁时毅然自杀了。这才应该是真实的故事。”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