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梁祝传说发源于孔孟故里---山东济宁是历史事实:梁祝传说在孔孟故里流传久远而广泛;历史文献中有关于梁祝传说的记载;梁祝传说的历史古迹依存;“梁”、“祝”、“马”故居村庄尚在,家族后裔至今在济宁居住;明代皇帝钦差大臣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更进一步证实了梁祝传说发源于孔孟故里的历史真实性。发源于汉代孔孟故里的梁祝传说沿古老的泗河及运河传播到各地。
总 论 梁祝传说作为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是一首响彻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千古爱情绝唱,是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2006年5月25日,梁祝传说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东省济宁市作为梁祝传说的遗存地被公布,同时被公布的还有浙江省的宁波市、杭州市、上虞市,江苏省的宜兴市,河南省的汝南县。在被公布的梁祝传说遗存地中,各地都宣称自己为梁祝传说的发源地。梁祝传说到底发源于何地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现在又成为人们争论和关注的焦点问题。 梁祝传说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由各梁祝传说遗存地共同申报“梁祝”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一个好的做法,作者非常赞同;但是,就其理论问题——比如“梁祝传说发源于何地”这一理论,作者认为更应该研究探讨而非回避。为此,作者对梁祝传说主要遗存地山东济宁,浙江宁波、杭州、上虞,江苏宜兴,河南汝南等地,进行了长时间的田野调查和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经过一系列研究,作者认为,梁祝传说无论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其故事的基本情节是一致的,即:扮装求学、三年共读、回家相送、马家提亲、梁祝相会、生死相依等.这就说明梁祝传说的发源地问题不是多源的,而是一源的,而梁祝传说应该只有一个发源地,一个传播中心。那么,这个发源地应为何处呢?作者认为梁祝传说发源地应为孔孟故里——山东济宁。当然,这是作者的一家之见,有些观点和看法不一定正确,为此,现特将了解到的有关梁祝传说的资料及考证情况介绍给诸位专家和学者,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引起大家对梁祝传说研究的关注和对作者的指导。为此,作者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分析论证。
论证一:关于研究梁祝传说发源地的意义 (一)有利于对梁祝传说发源地问题的解决。 梁祝传说作为中国民间爱情传说故事,影响巨大,绵绵千载,广为流传。梁祝传说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和各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相互结合,从而形成了多处梁祝传说遗存地。由于梁祝传说时间的久远,加之历史史料记载的不一,使梁祝传说发源于何时、何地的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从历史上看,由于交通、信息的不便,研究者不可能对梁祝传说遗存地进行全面的田野调查,对流传于各地的梁祝传说资料也不一定做到全面的了解,因而得出的梁祝传说发源地的观点就不一定正确。而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交通快捷、信息方便,对全国各地有关梁祝传说的遗存地可以进行全面的田野调查;对有关的资料也能够相对全面、准确的了解;这些对梁祝传说发源于何时、何地的研究,提供了巨大的支持。只要我们研究者用科学的态度、正确的方法,就可能得出梁祝传说发源地的正确结论,解决梁祝传说的历史遗留问题。 (二)有利于探讨儒家思想对梁祝传说的正确影响。 梁祝传说发生在封建社会的初期阶段,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儒家思想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它所倡导的修齐治平的立世态度、忠孝礼义信的伦理意识、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等,对梁祝传说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的学者认为“梁”、“祝”二人是儒家思想的迫害者;是封建制度的反抗者。其实不然,她们是儒家思想的倡导者;封建制度的自觉遵守者。加强对梁祝传说发源地的研究,有利于正确认识儒家思想对梁祝传说的影响。 (三)有利于对梁祝传说 “原生态”的研究。 梁祝传说流传久远,在梁祝传说的传播过程中,由于传播者、整理者、创作者对传播内容的增减不一,使梁祝传说的传播内容有了很大变化.梁祝传说是民间爱情传说,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那个时代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综合体现。研究梁祝传说的发源地问题,就是要研究梁祝传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确定梁祝传说的“原生态”,比较准确地找到梁祝传说的发源地,从而更确切地阐释那个时代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冲突,了解故事发生的原初社会状态。 (四)有利于对梁祝传说发生年代问题的解决。 梁祝传说由于流传时间久远,加之无确切的时间记载,因而对梁祝传说发生的年代问题,历史上一直存在很大争议。对梁祝传说发源地的判断无疑伴随着对梁祝传说发生时间的判断.如果加强对梁祝传说发源地问题的研究,将有利于对梁祝传说发生年代的判断。 
论证二:梁祝传说发源于孔孟故里是历史事实 每当作者谈到梁祝传说发源于孔孟故里——山东济宁时,很多人都会感到惊奇和不解,因为在以往听到的、看到的梁祝故事、小说、戏曲、电影、电视及有关的梁祝文化研究的资料中,大都介绍的是梁山伯祝英台家在浙江宁波或江苏宜兴,又怎么可能发生在孔孟故里——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呢?对大家的这种疑问,作者完全可以理解.因为在没有对孔孟故里梁祝故事进行深入研究之前,作者也和大家有过同样的看法,但随着研究的深入,由不相信、怀疑,到调查了解、深入研究,再到坚信不移;确实经过了一个认识过程。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对任何事情,你要想得到一个正确的认识,你必须对它深入了解,对梁祝故事的认识也是一样,你只有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对有比较全面的、正确的认识。 (一)梁祝传说在孔孟故里流传久远而广泛。 当代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指出:“民俗是研究民间传说的重要依据。风物传说形成的民间习俗,极具个性,或多或少地与传说有着紧密的联系,研究民间习俗,可以捕捉到传说的产生、演变过程”。[1]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在孔孟故里广为流传,并对当地的婚姻风俗产生了影响。作为孔孟故里——济宁的老百姓大都知道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他们认为梁山伯祝英台是孔孟故里人,并不知道外地也有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当他们听到或看到外地有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时,也和大家的想法一样,感到惊奇和不解,梁山伯祝英台不是我们这里人吗?怎么外地也有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如果外地真有梁祝故事,那也是从我们这里传出去的吧?由于梁祝故事在当地流传比较久远,早在宋元之际 ,广泛流传于民间的梁祝故事就被编为戏文、元曲;明清时期,又有多种版本的传奇问世,《山东琴书》是在鲁西南地区流传比较早的民间曲艺,而《梁祝下山》又是《山东琴书》的祖传看家唱段,在《山东琴书》中就有:“梁山伯祝英台二人结故友,就在红罗峄山念文章”,梁山伯临终时给母亲讲:“我死后,老林也不去,新林也不埋,就埋在马坡泗河沿”的唱词。[2]《梁祝下山》的唱词不仅民间艺人会唱,就连上了岁数的普通老百姓也能唱上几句,可见此故事在当地流传的久远和广泛。在当地流传的梁祝故事中,梁山伯祝英台二人因相互思恋而死,没能结成美满的婚姻;马家因迎娶祝英台时,祝英台因思恋而死,使马家由喜事变成了丧事,故而梁、祝、马三家都忌讳提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以至在梁祝故事长期传播过程中,在梁祝的家乡,特别是在微山马坡周围,形成了梁、祝、马不通婚的风俗,至今还受其影响.不仅梁、祝、马三家不通婚,马家还禁演梁祝戏、禁放梁祝电影,当然,现在情况已发生很大变化。这样,从梁、祝、马不通婚的风俗,可以推断,梁祝传说在孔孟故里流传的久远和产生的社会影响。 (二)历史文献记载了梁祝传说源于孔孟故里的重要历史史料。 作者实事求是地讲,济宁有关梁祝传说的文字记载并不多,特别是在明代之前,关于梁祝传说的记载更少,因为在明代之前,济宁还没有地方志的修订,至今作者没有看到一本明代之前的地方志,在其它书中关于记载梁祝传说的事宜也很少,不知何种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济宁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原因吧,官方对梁祝传说这样的男女之事不愿记载,截止到目前,作者了解到的关于济宁梁祝传说的记载,要数唐武德年间在济宁市邹县马坡(今属微山县)梁祝墓立的“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碑的记载,只可惜唐武德年间的这块珍贵之碑至今没找到,但这块碑的存在又是确实可信的。从现存历史资料的记载中,我们也可以得到梁祝传说源于孔孟故里的历史史料证据。早在元朝至元年间(公元1264年),邹县(今邹城市)峄山上就建有梁祝祠,元代诗人游峄山时就留有纪念梁祝的诗句:“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地方志中也有记载:据《邹县旧志汇编》、《清?峄山志》(清康熙十一年修)记载:“梁山伯祝英台墓城西六十里吴桥地方,有碑”。峄山上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明代著名的学者张岱所撰的《陶庵梦忆》卷二的首篇《孔庙桧》中记载:“已巳(明代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进仪门,看孔子手植桧”。这段笔记确切地记载了孔庙内有纪念梁祝的胜迹。 (三)梁祝传说历史古迹遗存。 根据民间传说和史料记载,梁祝死后合葬在马坡泗河西岸,后人为纪念她们,早在唐代甚至更早之前就在梁祝合葬处修有墓、祠。据马坡乡马中村73岁的杜庆友讲:他记的小时候,在梁祝合葬墓前,立有二块碑,一块是唐武德年间立的“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碑(此碑至今没找到);一块是明正德年间立的“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此碑至今仍存)。另据济宁贸易学校的梁祝文化研究的热心人,75岁的卞雄杰老人讲,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他和济宁市保险公司的上官好岭(已故)一起收集梁祝资料,曾听上官好岭讲,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曾在微山马坡看到过“梁山伯祝英台之墓”这块碑,并搞了拓片,只是由于时间久远,拓片已失,而再去找“梁山伯祝英台之墓”这块碑时,却一直没有找到,不知埋在哪里。 济宁唐代“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碑虽没找到,但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皇帝钦差大臣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尚在,且内容清晰可辩,这是最有力的史证,也是对唐代“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碑的佐证。在邹县峄山上也建有梁祝读书处、梁祝祠,遗址依存。至今峄山上明代万历年间邹县县令王瑾在峄山石上刻的“梁祝读书洞”和“梁祝泉”几个字依然清晰可辨。这些历史遗址,是梁祝故事源于孔孟故里的历史文物证据。 (四)梁祝传说故居村庄尚在,家庭后裔至今在济宁居住。 据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经访查得知:九曲村现位于泗河南岸,济微公路西侧,因泗河从兖州至此有九处弯而得名,今已演变为东九、西九两个村庄。祝氏家族因避水灾,后迁至济宁市任城区岔河村。岔河村95%以上为祝姓,村中族人尊祝英台为其先祖,讳与马氏通婚,严禁村中演唱“梁祝”戏;梁氏从马坡附近西居村迁出后,定居于两城、南阳、梁岗广大地区。据梁姓人说,两城梁氏为其近支嫡传;西庄马郎,其后裔于明代从西庄迁出,即今日马坡之马氏。梁、祝、马三姓氏村居靠近,从九曲村距西庄四华里,西庄至马坡六华里,吴桥距九曲村仅有十华里。从九曲村赴峄山读书,过西庄、马坡、吴桥,入柳荫之乡,经古路口,两下店,登峄山是历史上的一条古道,梁祝二人柳荫驻足相会,实属自然。由此也可进一步推断梁祝“家”在济宁,在孟子故里邹县峄山读书是历史事实。 (五)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更进一步证实了梁祝故事源于孔孟故里的历史真实性。 根据历史史料的记载,经走访当地的老人,济宁市文物管理局考古人员查找到了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具体位置。为了使久埋地下的梁山伯祝英台墓碑重新与世人见面,让人们了解到梁祝传说源于孔孟故里——山东济宁的历史真实性,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外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为了让大家对梁祝传说及梁祝墓碑的内容有个全面了解,现将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全文提供给读者,以供参考: 梁山伯祝英台墓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