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在湖西一带居住,每年正月初七有送火神的习俗。记得小时候,每逢到了大年初七,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送火神,以免来年家有火灾。初七的这天上午要包水饺吃,吃饭前要给火神敬香,给火神贡上年糕、水饺及一些果品。下午人们就开始捆扎送火神的火把(俗称火神把子),火把扎的越长越好,火把越长,燃烧的时间就长,把火神送的就越远。火把用上好的微山湖芦苇扎成,微山湖的芦苇燃烧起来泛着苇油、冒着青烟,还飘着清香呢。 送火神放火把的任务大都有孩子们来完成。早早地吃了晚饭,还未等到天黑,孩子们便陆陆续续地汇集到村庄南面的小石桥上。孩子们的年龄不一,大到十五、六岁,小到七、八岁的都有。他们的手里或是举着、或是拖着、或是抬着长短不一,大小不同的火把,随着第一支火把的点燃,各式各样的火把纷纷燃烧起来。孩子们向着西南方向蹦跳着、奔跑着异常的兴奋,并齐声高喊着: “火神把子向西南 西南有个芼子船 芼子船上失了火 烧了芼子别赖我” 当时就纳闷,老家的西南方向是广阔的鱼台平原,那里哪有什么芼子和芼子船?人家鱼台地方的人还把我们这些住在微山湖畔半渔半农的人称为芼子呢?后来才知道,这首送火神的歌谣是从湖东地区传过来的,微山湖东部薛、藤、邹一带的老百姓想把火神送到水势浩大的微山湖上,以免火神在湖东地区闹火灾,故而编唱了这首送火神的歌谣。 火神送出大约一、二里地,火把大都燃烧殆尽,这时候夜幕已经降临,小一点的孩子们胆小便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对我们这些十四、五岁的男孩子们来说,好戏才刚刚上演。老家一带多水田,灌溉渠、排水沟纵横交错,趁着朦胧暮色我们爬到村南高大的灌溉渠上,灌溉渠里到处是枯黄的野草,有一人多高,正是放野火的好时候。顺着沟渠一处处的野火燃烧起来,红红的火苗像夜间怒放的玫瑰花,我们则一起嘻嘻哈哈地大声背诵起白居易的诗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意犹未尽的我们顺着灌溉渠来到离村很远的打谷场上,这时,西南的天空,一弯新月如钩,朦胧的月光下,打谷场上孤零零的一堆还没有运回家的稻草垛成了我们袭击的又一目标。 “点了吧”, “谁家的呢”? “管他是谁家的”, “明天保准要挨骂”, “挨骂就挨骂,不就是一堆破稻草吗”。 最终狂野战胜了理智,一时间火光冲天,对着熊熊的火光我们模仿着当时比这火光还要红的台湾歌星费翔的动作和声音大声地吼唱着:“你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光照亮了我”,边唱边跳,简直就是群魔乱舞。当一大堆的稻草垛变成一小堆闪着暗火冒着残烟的稻草灰的时候,正月初七的那弯上玄月快要没入西天的边际,周围的夜色又暗了下来,远处田野里几座黑黝黝的土坟更增加了夜晚的恐怖。冬天深夜的寒气也渐渐逼来,我们感觉有点头皮发炸,浑身发冷。为了给自己壮胆,我们高唱着流行歌曲逃也似的飞奔回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