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画像看汉人的升仙思想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朱金秀 发布时间:2015-01-16
摘要:

  [摘要]有汉一代,上至皇戚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执著地追求成仙,升仙之风一时繁荣。汉画像中,升仙题材有很大的比重。其思想的渊源在物质基础、社会环境 、理论来源方面得到了保证,其对汉画像题材的充实在描绘仙界情境、表达升仙愿望、想像成仙美好、表现仙人逍遥方面得到了真切生动、淋漓尽致的体现。

  [关键字] 汉画像 升仙 思想

  目前存在于各地的两汉时期的汉画像,是汉人升仙思想的载体和表象,给现代人非一般的视觉感受,它不仅拉近了神仙与凡人之间的距离,还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的汉人,从皇戚贵族到平民百姓都不约而同地信仙、求仙,并且终生深信不疑,在梦想与现实、希望与失望的双重转换中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汉人的这种升仙思想真可谓一种坚定的信仰。

  一 升仙思想的渊源

  (一)物质基础

  西汉时,由于统治者笃信黄老,加上战后民生凋敝,百废待兴,所以休养生息的政策得到了应用和推广,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这为汉代的日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从而导致了奢侈、享乐等思想的产生和繁衍。处于对现实生活(包括奢侈的和贫寒的生活)的不舍和对死亡的恐惧(恐惧的原因是不知道死后将到哪儿去),追求升仙成为当时的席卷朝野的社会风尚。他们将仙界想象为一个类似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中描绘的那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浪漫自由、无拘无束、无比美好的乐土,并且梦想进入这种极乐世界,于是升仙思想遂成为汉人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充实了了汉画像的题材并丰富了它的内容。

  (二)社会环境

  先秦时期,人们的思想比较自由,当时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诸侯争战、烽烟四起,长年的战争造成了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悲剧。死神的可怕和恐怖,使人们对生存充满了留恋和怀念。生存的艰难和困苦也使人们对自由与享乐充满了期待和向往。死亡的恐怖可怕激发了人们对生存的无限留恋;生存的艰难困苦也刺激了人们对享乐的执著追求。正因为人们有这种让生命继续下去的想往,所以当延续生命的希望和终止生命的恐惧相冲突的时候,明哲保身的使命就选择了前者。混乱的社会、动荡的年代、频仍的战争反而使人们对生存与享乐更加依依不舍,也为升仙思想的生成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三)理论来源

  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中,神道观念逐渐被人抛弃,人性逐渐得到彰显。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自己和他人。人的地位日渐上升,民和神的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是神的主人,神呢,要按照人的意图来行事。郑国执政大夫子产就曾经说,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间的事和上天没有关系。井水不犯河水。人文思想和理性主义膨胀使人逐渐摆脱了神的控制,变得更加独立与自觉。

  此时,礼崩乐坏、王权式微、学在官府的教育已成为历史。学在四夷得到大力推广并逐渐盛行开来,再加上各个诸侯广招士人,士人呢,与诸侯有共同的理想追求、有共同语言和爱好的就为诸侯所用,否则,诸侯就另请高就。于是自由的思想蔓延开来,士人们就有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和发挥他们的想象与思维能力的空间,人性的力量得到充分的体现。诸子百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宣扬个体精神力量的伟大,为升仙思想的孕育提供了思想来源。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庄子,“他最关心的问题,是人类如何才能从感性文化和智性文化造成的生命分裂与冲突中解脱出来,使人过上一种真正快乐而自由的生活。这个要求使他在生命世界的荒原里开辟了一条精神超越的通途大道”,[1]他的见解直接成就了升仙思想的理论渊源。加上理性主义和人文思想的日益膨胀,人们更加追求生命的永恒和精神的超脱。但是,这一切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给人们带来更多的阻碍和羁绊。因此,重新开辟一条自由与快乐之路势在必行,升仙思想正是人们追求生命永恒的体现。经过一些方士的改造,他们汲取了道家、阴阳家的理论,建构自己的学说,利用人们追求自由、渴望长生的愿望,将他们的学说推广开来,为建立有学术的升仙思想备了充分必要条件。

  二 升仙思想对汉画像题材的充实

  “仙”又作“迁”,又曰:“仙,长生迁去”。 [2]《释名.释长幼》曰:“老而不死曰仙,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制其字,人旁作山也”。[3]可见,仙是由人来命定的,是人经过的努力可以实现的。贾谊在《昔誓》中说“念我长生而久仙兮,不如反余之故乡”;司马相如在《大人赋》中也说“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可见,在汉人的心目中,仙人是可以活很长时间甚至不死的。长生和不死是成为仙人的充分且必要条件。现存的汉画像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呈现,是死者对死后升仙的向往。纵观所有出土的汉画像,大量的升仙题材就是这种社会习气淋漓尽致的表现。当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总的来说大致有四种:

  (一)描绘仙界情境

  大都以西王母和长生不老药为主题,以三神山(蓬莱、昆仑、瀛洲)为地点。画中一般有玉兔捣药、三青鸟叼食、九尾狐伺候。如山东嘉祥洪山村出土的一块汉画像石,画面的上方是坐在几前的西王母,她的左右各有一位手拿仙草的侍者跪在旁边,旁边还有持剑跳舞的蟾蜍、蹲立在地的九尾狐、捣制仙药的玉兔。而同是此地的满同乡出土的汉画像石,西王母则坐在悬圃之上,旁边有挥着翅膀的羽人,当然,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仙人。他们有的手里拿着仙草,有的手里捧着杯子跪在地上做供奉状,想必杯子里装的该是琼浆玉液吧。有一个仙人手拿荷叶状的曲柄伞撑在西王母的头上。旁边还有玉兔在捣药、蟾蜍的手里还捧着个盒子,大概是供西王母随时取用吧。这就是最有代表性的昆仑仙界的图像了。这着实有点像富贵人家的太太在享受生活,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之感,叫人如何不神往。沂南汉墓画像石上有来来往往的流动的车马和许许多多忙碌的佣人,给人留下一种一派繁华的感觉,但是这却不是画面要表现的重点,重点在东西门柱子上的西王母与东王公的仙人世界中,这才是死者要表达的真实意图——到仙人世界里逍遥游。

  西王母在我国各地出土的汉画像中无处不在,顾森先生将其归纳为三种图式:繁式、简式、象征式[4]。如徐州汉画像上西王母与东王公,二人坐于悬圃之上,并戴冠拱手相向。东王公作为西王母的配偶神,与其的完美接合暗示着西方昆仑仙境和东方蓬莱仙境的和谐统一。信立祥先生说,“祠堂的天井和左右侧壁的最上部分别是天上世界的天帝、诸神的领地和西王母与东王公的”,人们企望“可以通过死摆脱尘世的一切烦恼困惑,在幻想中飞到西王母的昆仑山仙境”。[5]蒋英炬先生认为,“西王母与东王公的形象一般被安置在画像石墓、祠堂壁画或立柱的最高位置上,东西或左右对称……由此可以看出汉代人对升仙的迷信和美好幻想”。[6]

  (二)表达升仙愿望

  如徐州洪楼祠堂画像,左边有一手拿着东西站立的方士,方士的前面有一身穿长衣跪立在地的男子,这是男祠主。他的后面云雾缭绕,云中有鱼龙驾车、雷公击鼓、仙人骑象、雨师风伯,他们向着方士的方向前进。左上方有两个相互揖别的女子,这是女祠主,她将在方士、鱼龙、雷公、风伯、雨师等的导引下与男祠主会合共升仙界。

  河南南阳汉画像馆收藏的一块汉画像石,刻画了一位挥着翅膀,手持灵芝的仙人,生动地表达了一种求仙的愿望。灵芝乃仙药,相传白娘子为救夫君许仙曾到昆仑山盗取灵芝仙草,可见传说中灵芝的确有起死回生的魔力。山东沂南县任家庄出土的汉画像石,上面有一手举结满仙果的仙树的仙人,很显然这是在表达奉献仙果之意;下面有两个相对捣药的玉兔,则表达长生不死之意。而河南安阳十里铺出土的汉画像石中,有莽莽高山、茂密森林、欢快鸟儿、往来瑞兽,有一人坐在安然地弹琴,看来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美妙的琴声引来了百鸟朝凤、瑞兽起舞,这一切与山林融汇在一起,令人心旷神怡、飘飘欲仙。

  山东济宁的汉画石墓中,也有类似抚琴的画像,画面分为四层,第一层有四个正襟危坐的多头人,从右到左分别为两头、五头、七头、三头,这是天上的神仙;第二层有一和羽人嬉戏的白虎;第三层是铺首衔环。右边有一人在射鸟。还有五个女子,中间的那个在弹琴,旁边有三个女子跪坐着,另外一女子站立;第四层中有两个人,其中一人手持戟,一人手拿桃列。上面有两只鸡在两个仙人的引导下斗架。画中听琴和弹琴之人是想通过借助琴的魔力修道成仙。可见汉人对仙界的追求与向往。

  (三)想像成仙美好

  山东嘉祥武氏祠左石室的祠主升仙图,祠主的墓地在画面的下方,画面右边的阙的左边有三个坟丘。从坟丘中升起的云气笼罩了整个天空,云气中有两驾仙车,还有很多羽人,很显然,墓主人正准备随着这云气飞到仙人世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画面的上方就是迎接墓主的西王母与东王公,他们很显然是仙界的代表性符号。可见,“使人长生不老的西王母与东王公画像充分展现了仙界的美好景象,体现了人们对长生不老、羽化升仙的追求和向往。他们多是对应出现......似表示女墓主已升到仙界”。[7]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一号墓帛画,画面画有天上、人间、地下三部分。在中间的人间部分女墓主的前面有两个佣人跪在地上,身后还有三个人站着,二龙穿璧带着墓主人一起向上飞升。上面有一个天门,门内有两个拱手的人相对而坐,天上有日月、星辰、神龙、云彩、人头蛇身的神人等等,很明显,是死者灵魂升天成仙的反映。辽宁营城子东汉壁画墓北壁的墓主升仙图,画面上有缭绕的云气,其中一个长着翅膀的羽人,手里拿着三株草作引导状,他的前面有一只朱雀,朱雀的下面有一个手拿扇子,头顶方巾,站立在云端的人,很显然,他是那位羽人先生的翻版,引导死者升仙的方士。在方士对面还有一个身材高大,腰佩长剑,头戴长巾的人,很显然,这就是墓主人,因为汉画像中,画得比较高大的人通常是主角。墓主人身后有一童子,童子身后有一神龙。下面有三个以不同姿态向天空顶礼膜拜的人,这是墓主人的家属在祈求上天让墓主人早日成仙。可见,成仙乃众望所归,人心所向。

  而四川的汉画反映墓主升仙题材的就更多了。顾森先生看了四川南溪县长顺坡石棺画像后说,“这是一幅意思清楚的升仙图从夫妻握别、乘鹿飞升、方士报信、仙童迎接,最后到了西王母身边成仙。由于有了情节连贯的升仙图许多省略了部分情节而使画面有缺环的升仙图就能识别出来。例如两个人(多为一男一女)、一匹马、西王母;......都可以理解为亡故的人到了西王母身边成了仙”。[8]

  重庆璧山二号石棺左侧有一幅仙界迎客图,左边一守天门的人手拿笏板恭敬地迎接来客,这应该是传说中的大司,右边有五个人,而第四个人才是墓主,因为他要从马上下来向恭迎者走去。辽宁省金县营城子前牧城驿出土了一块贺寿升仙图,画面的下方有几案,案上供品摆放,其中有三个人:一个面向西方,一个跪地磕头,一个拱手作揖。上面是墓主人和童子在具有沟通天上人间的方士的导引下进入西方昆仑仙境。这一切生动地再现了汉人虔诚的升仙思想,它让生人深信死者已经过上了逍遥游的神仙生活并且拥有了和仙人一样的神力,这有点像唐僧取经回来后拥有腾云驾雾的能力一样,不,应该说唐僧取经回来后拥有腾云驾雾的能力像汉人升仙一样。

  (三)讲述仙话故事

  众所周知,河南南阳出土的一块名为嫦娥奔月的画像石,一人首蛇身,头梳高髻身穿长裙的女子,飞向月宫,周围仙云缭绕,星光闪耀。传说后羿的妻子嫦蛾偷吃了西王母赠与后羿的不死之药升入月宫成仙,唐人李商隐还有“嫦蛾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一诗。国色天香的嫦蛾、洁白无瑕的玉兔、皎洁明亮的月宫令人心驰神往。到现在每年的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有吃月饼、瓜果、赏月的习俗,祈求月亮仙子保佑合家平安团圆。山东嘉祥出土的一块画像石,上面有驾神龙乘云车的仙人,下面有坐在云上的西王母和东王公,周围还有侍奉的羽人,整个画面仙雾缭绕,云蒸霞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同时也间接地表达了墓主求仙升天的愿望。山东滕州市出土的一块画像石,左侧的悬圃上坐着西王母,陪同的有捣药玉兔和供奉仙人;右侧的悬圃上坐着东王公,相伴的有狂欢瑞兽,缭绕云气;中间有飞驰龙车。整个画面给人以动感的欢欣,引发人无限的想象。

  (四)表现仙人逍遥

  新津出土的一块画像石,刻画了两位裸体仙人六博的情景,他们都有天使般的翅膀,头梳发髻,袒胸露乳,席地而坐,一个手舞足蹈,一个人十分诧异,旁边有勺案几盂,上面仙禽飞翔,右边灵芝仙草。整幅画面简单明了、生动传神,是汉代仙人画像中的代表性作品。四川长宁县七个洞崖墓群中出土了仙人乐舞百戏图,以仙人的面貌来表现百戏人物,图中共有七人,上面两人在表演钻圈,一人举圈,一人正欲从圈里穿过。下面有五人,一人倒立在地,一人抛出宝剑,一人跳起三丸,另外还有两人同时舞剑。可见,仙人也是汉人中的一分子鲜活形象,栩栩如生。江苏睢宁县博物馆收藏的一块画像石,刻画了与鹿嬉戏的手持拂尘的仙人,仙人与鹿都有天使般的翅膀,画面洋溢着欢乐吉祥的气氛。山东济宁市出土的一块画像石自上而下分别刻了仙人骑鹿、骑虎、骑龙的情景,表现了对仙人逍遥于天地之间的羡慕。所有这些都显示了仙人的潇洒和快乐,也表达了墓主对仙界的向往。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汉画像石西王母仙境图中的蟾蜍图像探析

下一篇:没有了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4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