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建汉画学的思考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熊纪涛 发布时间:2009-01-05
摘要:
摘  要:汉画学是一门有机融合艺术与考古的研究,以艺术为本位、考古为依据、进行文化阐释和探讨的新兴交叉学科。汉画价值之高、分量之重、角度之多、地位之独特,足以成为一代之学。建构现代意义上的汉画学是中国艺术史发展研究之必然。
 
关键词:汉画;汉画学;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K8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多年来,学术积淀丰厚而又背负沉重历史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研究不仅一直遭受着西方美术创作与批评理论体系话语霸权的冲击,也始终面临着学科交融、学术创新的严峻挑战,为此,建立中国汉画学这一新兴交叉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汉画学”学科概念的提出是近二十年的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随着汉画研究的兴起,不少学者对此努力不辍,或倡议[1]和尝试勾勒框架[2],或提出批评要多作学术积累以避免浮躁[3],或选定形式[4] 、内容[5]和方法[6]进行专项研究,或梳理研究史[7]并进行综合研究[8],国外学者巫鸿等人还做了宏观视野与具体考证并重的汉画像墓室或祠堂研究[9],研究的路径与内容着力点多元化,为学科建设作了大量开拓性探索,这些研究以及更多的不胜枚举的专著论文共同构成本文继续研究的基础;要充分认识、挖掘和弘扬汉画作为一代之学之价值,有必要在前人的基础上深化拓展以推进汉画学的整体研究。
  汉画学是一门有机融合艺术与考古的研究,以艺术为本位、考古为依据、进行文化阐释和探讨的新兴交叉学科。
 
汉画学研究的意义
 
  画像石、画像砖与玉器、铜器、陶瓷、绘画、雕塑、建筑、石碑、墓志形制以及其它古代工艺美术等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中国美术考古学史学,汉画学作为这一链条上至为关键的一环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从中国艺术精神流变史来看,其位置刚好处在从原始思维到人文觉醒的转折点上,并且兼有雕刻、塑像等艺术特点与之精神相通相互发明,自有不同寻常的价值。如果说唐前艺术还存有开垦不够的领地的话,那么汉画学就是这样一块领地;如果说我们对古代艺术研究还有什么重大缺失的话,把许多内容形式各异的汉画像当作纯粹的艺术文本来研究就是一个重要的缺失。建构现代意义上的汉画学是基于以下三点思考。
 
  汉画研究价值之高  中华是一个艺术的王国,绘画自成独立体系,是谓国画。而国画源远流长,回到其原生形态,是揭示中国绘画艺术精神、特征、起源和嬗变乃至书画同源等诸多重要问题的必由之路。美学老人宗白华在论中国画的渊源时对于汉画的地位精警地写道:“商、周的钟鼎彝器及盘鉴上图案花纹进展而为汉代壁画,人物、禽兽已渐从花纹图案的包围中解放,然在汉画中还常看到花纹遗迹环绕起伏于人兽飞动的姿态中间,以联系呼应全幅的节奏。东晋顾恺之的画全从汉画脱胎”[10](P106)“中国画的画境、画风与画法的特点当在此种钟鼎彝器及盘鉴的花纹图案及汉代壁画中求之”[10](P104)。汉画承上启下之地位昭然卓异。汉画以变形置换、抽象组合的手法生动再现了原始岩画、上古诗歌神话和先秦青铜器等艺术形式反复叙述的造型、题材和内容,囊括了魏晋纸绢和墙壁绘画之外的绝大多数绘画艺术形象(魏晋六朝也有较多画像砖和少量画像石),开启、发展或触及了后世人物、山水、花鸟等画科,展现了大量的中国绘画传统题材中富含“人文觉醒意识”的原初艺术式样,并记录了不少与图像相关的题榜、碑铭等信息资料,我们不仅完全可以通过汉画的研究来描述和解释由先秦到魏晋再到隋唐的绘画史、艺术观念史的某些特点,而且可以对探讨中国绘画艺术起源、精神、特征及其嬗变乃至书画同源等艺术史上诸多重要问题时有更加深刻的洞察。
  汉画研究分量之重  汉画所展现的图像资料近万幅,不仅数量和面积远远超过岩画、先秦青铜器纹饰、魏晋纸绢本绘画,涉及的社会生活内容之丰富也是岩画、先秦青铜器纹饰、魏晋纸绢本绘画所不及的。回到如此丰厚的图像信息遗产中,追寻这样众多作品产生的具体情境和特点,从文献、艺术、宗教等多个方面对其做全方位的考察和解读,确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汉画研究角度之多  汉画的图像资料众多,涉及音乐、绘画、建筑、天文、宗教、民俗、典章、名物等方面知识众多,尤其是艺术考古学、文化人类学知识显得特别重要。而艺术考古学科在我国兴起较为晚近,文化人类学课程开设在高等院校有限,一般人掌握知识无几。因此,要想对汉画作综合而又深刻的研究,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
 
汉画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就研究范围而言,狭义的汉画学就是指汉画图案、题材与形式等艺术本体层面上的研究,而广义的汉画学不仅包括狭义汉画学,还应该包括汉画的专门研究、交叉研究和立体研究(或称综合研究)。就研究角度而言,汉画学主要从考古学、艺术学、文化学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就某一具体图像而言,主要从表现内容、题材选择、位置关系、刻绘技法和艺术风格五个要素进行把握。三个层面五个要素是研究汉画的基本工作路径和方法,目标是使汉画产生、发展、变化的情况和所属的艺术特点以及表现出来的社会意义得到尽可能清晰的描述。
  考古研究  考古研究是汉画学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汉画出土的地理区域及类型、汉画产生的年代断定、汉画像砖石的材质来源,2、汉画像墓主人的人数、身份、性别、器物,3、汉画像墓室内砖石的位置搭配、全貌复原和所在环境的关系等。
  艺术研究  艺术研究是汉画学研究的本体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表现内容:如汉画像的内容分类、比重分布以及造型样式,图案呼应关系、人物姿容、禽兽情状、花草形态等都在研究之列。以图像中人物容貌、服饰、表演效果为例,舞者的舞容、舞态、表演效果等,伴奏者所用乐器、数量、演奏效果,乐舞场面上宾主交往互动关系等,举凡与乐舞表演相关的乐舞艺术研究,都在考察之列。2.题材使用的研究:汉画中题材范围相当广泛,花鸟虫鱼、山石草木、男女老幼、贫富贵贱皆有入画。这些艺术形象或称艺术符号的文化内涵、象征含义是我们理解汉画的关键所在。掌握题材的选用、分布进而分析其对图像主题、刻绘技法甚而不同时期的整体风格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已有专家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还很不系统,需要文化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借鉴艺术研究的成果或艺术研究学者引入文化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大量的材料分析,做更细致的分析考察,将汉画学研究的金石学范式、考古学范式、艺术学范式、文化学范式进行传统到现代性的转换,尤其应当注重现代性知识背景下的“图像转向”视角下的图像考察。3.位置关系的考察。位置关系包括汉画像砖石之间、单体砖石画像幅幅之间以及单幅画像图案之间上下、左右、深浅、远近等诸多效果。4.刻绘技法的演变过程的描述。刻绘技法的出现、发展也是美术研究中的最主要问题,和艺术风格学研究是相互支撑、不可或缺的另方面研究。5.艺术风格问题。艺术风格不仅是表现内容、题材图案、位置搭配、刻绘方式的综合呈现,也是创制者有意的选择和技术水平的体现,更是审美风尚的凝固和缩微示现。五种要素一同构成了探窥两汉天人际会奥秘的多棱镜,诚然也是研究汉代审美思想、汉画艺术与精神世界的关系以及汉画风格与地域的关系等问题的极好切入点。
  文化研究  文化研究应该是文化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熟悉的工作。文化是一个众说纷纭在概念,因此汉画像研究存在着文化内容、对象和层次等着眼点各异的考察,笔者另有撰文论述。仅以社会的形成为例,不外是有自由意志的个体、个体互动形成特定利益群体、众多群体组成的社会关系总体系三个层面。所不同的是,这些汉画像是历史形成的社会史料而非动态性社会现状调查资料。
  1.从个体上考察,首先应关注汉画中表现的人类个体必然的生存需要与社会整体取向的冲突、调适和互动,才能了解汉画要刻绘什么;其次,要考察它的主体,着意在表现什么;再次,考察它的图案、题材,是怎样表现的。
  2.从群体上考察,应该重视的是区域性或阶层性的图像群所表现出的信仰世界、艺术氛围和价值层次,为进行社会的整体性研究作好学术积累。如汉画中乐舞图像往往不是单独出现的,而常常是与灵禽瑞兽、仙草神鬼同处一画、一石或一室,反映了墓主或其家眷对时代精神、人生信仰、生活追求和艺术娱乐等理解把握程度不一的取向。汉画像艺术很大程度上受社会内容的制约,因此,无论是关注艺术氛围中的乐人还是乐器,关注信仰世界中的自然之物还是心灵之象,关注价值取向的世俗倾向还是宗教情绪,均当是应有之义。
  3.社会是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交互影响的综合产物。汉画学做“微观”“中观”研究既要坚持为“宏观”研究服务的目的,也要树立全面、整体、宏观的研究意识。由于汉画的砖石创制坯样、雕刻涂绘都有着大致可循的程式,因而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表现内容、题材图案、位置关系以及艺术风格,这种类型化趋势有利于破解汉画像的文化密码、象征世界的核心符号、汉代社会天人关系与运行规范兼及起源与式微的原因,值得研究者特别关注。
  在考古研究、艺术研究、文化研究中,考古研究是基础,艺术研究是本体,文化研究是目的,三者缺一不可;作为学科研究的层面和维度,价值论、本体论和方法论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学科体系。近年来,文物、考古工作者在考古上做了许多工作,颇有人认为工作已经完成,其实这才只是工作的开始。此外,汉画最大的特点是以刻绘方式艺术地表现人类的思维世界,离开艺术这一特点,势必导致研究内容的主体性缺失。汉画是有深刻蕴涵的,此特点系与人类视觉文化观念从原始思维到人文自觉的转变而相伴产生的,所以它的许多特点都是由此而来,要想准确把握汉画的特点,必须进入到文化研究层面,必须回到那段特定的社会生活情境和人类思维状态当中。可以说,治汉画不关注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等内容,忽略文化意义的阐释和探讨、学术研究方法的整体性人类学转向和图像学崛起,就称不上是具有前瞻性、深层性的汉画学研究。但是,如同研究不能停留在考古上一样,艺术研究也必须对汉画图像的特征与内容有所阐发。考古和艺术的研究目的都是为了作出合理、科学的文化阐释和探讨,离开文化的研究就难以真正揭开汉代人独特的心灵世界,得出让今人信服的结论。
 
若干相关思考
 
  首先,建构现代意义上的汉画学是中国艺术史和中国学术史研究发展之必然。艺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还原过去的历史,将过去的历史描述的越清晰越好。而清晰度的提高,离不开观察方法的更新、角度的增多和分析的细致化。汉画学研究就是基于这种背景细分的思考。只是这种分析不同于上述大背景的分析,而是指小背景的分析,具体讲就是指汉画艺术创作活动的具体情境,包括创制环境、规模、程序以及创制者人数、活动方式等等。这些都是以往的绘画艺术研究关注极少的问题,而汉代绘画恰恰可以在这些问题上下功夫。这是回到汉画作为一种综合形态艺术产生的具体情境的研究,是综合研究的一种新趋势。汉画学将传统的时代文化背景、艺术思潮之类的因素作用于艺术创作者心态的综合研究和汉代绘画作为一种综合形态艺术产生的具体情境的研究结合起来,既考虑到了作用于创作主体的综合因素,又考察了汉代画像产生的各个环节;既研究艺术匠家这一创作主体在创作中的决定性作用,也研究程式、材质等较为客观的次要因素在创作中的作用。以前汉画或者其它朝代绘画的研究往往是单纯就图像来研究,其实图像文本形成之前或形成过程中,绘画者创作的工作环境、地理产料等以前看来次要的因素对其绘画特点、所在地域绘画界的整体创作特点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汉画学的操作方法,即回到绘画创制时的综合艺术形态甚至画像砖石在墓葬内的使用情境,必然会使我们重新认识绘画史上的许多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