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化”才是中华、中国的正宗传统文化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6-20
摘要:“汉文化”既是对秦的继承和发展,又奠定了唐、宋时期的文化发展高峰的基础,汉文化是一个华夏文化发展历史上“承上启下”的正宗,也就成了为代表“华夏”、“中华”、“中国”的正宗传统文化。

 


 

    “华夏族”是“华”与“夏”融合而形成的,跟炎黄部落融合不是一个概念,炎黄部落联盟在先,“华夏”民族融合在后,“华夏族”才是当今“中华民族”的正朔。
  
  “中华”的“中”和“华”都是从“华夏族”中来的。
  
  华族是舜的后裔,舜名叫“重华”,“华族”取自舜的名,有先贤后裔之意。“夏”起源于西,舜的祖先起源于东,华夏融合以后形成地理位置居中的“华夏族”,这是“华夏”的来历。
  
  而相对于“华夏族”来讲,蛮、夷、戎、狄是对四周少数民族的统称,一般称为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东、南、西、北,是指其居住的方位,如此划分以后“居中”的“华夏族”自然就是“中华”了,若建国则是“中国”。
  
  以上是“中华”这个称谓的正统来历。
  
  “中华民族”就是“华夏族”,这个认同标准是以语言文字、礼仪制度、服饰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来界定,到唐代也是这个标准,中间从来没有间断过。“文化习俗”不仅仅是“华夷之辩”的实质,同时也是“华”与“夷”相互“转化”和“评判”的标准,孔子作《春秋》曰:“夷狄入中国,则中国之,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从“语言文字”方面来看,“中华文化”中的文字朔源是由上古时期的象形文字演进至商代的甲骨文,并沿用发展至周,最终在秦代形成大一统,并在汉代成熟而形成“汉字”,继而在唐、宋达到文字、语言运用文化之鼎盛,整个过程是一脉相传的。
  
  在“礼仪制度”方面,夏、商、周三代都继承了华族的祭祀文化。成书于周朝的《周礼》、《仪礼》和《礼记》都详尽总结了自虞舜以来的华夏礼仪,并在周代全面制度化。
  
  “服饰制度”是和“礼制”相辅相成的,“中华文化”里从皇帝的冠冕到贵族、平民的衣着穿戴都有相应的“礼制”安排。其中从头上的高帽纶巾到脚下的鞋履以及身上的配饰都有严格的规定。从着装传统上讲,都是孔子画像上那种宽大飘逸的长袖,而那些“被发文身”、“雕题交趾”、“衣羽毛穴居”、“被发衣皮”者则绝非“中华文化”,而属于“狄夷”。
    
  “文化传统”则主要是指那些在“文字基础”和“礼仪制度”下产生的成系统的思想体系,比如孔孟之道、庄老之说等。“风俗习惯”则多是有别于当时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狄夷”地区一切落后的“蛮俗”。
  
  长孙无忌领衔撰文的《律疏》(后称《唐律疏议》)对“中华”一词释文如下:“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
  
  由此证明,中华民族渊源流长是自夏、商、周、秦、汉、唐、宋……一脉相承的,这就“中华民族”的称谓来历和渊源,以及后来的继承和发展。
  
  蒙元时期,官方的语言文字均是蒙古文,礼仪制度上以“背手而立”以示屈从来歧视华族,服饰上也依然沿袭了蒙古服饰并留两支小辫子,文化习俗上更是与中华文化相差甚远。
    
  满清时期,满语是国语(称为清语、清书),满清朝皇帝发布的诏书、法令都是满汉对照而已,若是涉及到蒙古以及西藏新疆的文件都是满、汉、蒙三种文字对照,采用对照的形式是满清体现统治的手段,而非归化“中华”的表现;礼仪制度上奉行奴才文化,变中华礼仪为“放哇哈”(甩马蹄袖);服饰方面把孔子画像上飘逸的长袖和纶巾改成了旗袍和辫子,属于“中国入夷狄,则夷狄之”的范畴,是以“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罪恶暴行强迫华族习用“蛮夷”的习俗,这也难怪中山先生要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倡议口号了。
    
  如今儒家文化圈内日本还能穿出效仿唐代的和服,朝鲜还能有和明朝没有差别的朝服,而中国作为中华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却到处穿出一身旗袍,这是非常可悲的。而每当有人提出要恢复汉服就会被诸如“大汉族主义”之类言辞批驳,这是多么无知的说辞,汉服、汉字、汉礼仪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正朔,恢复中华不穿汉服,不沿袭汉文化难道去跟着日本人穿效仿唐朝的和服吗?
  
  如今满屏幕的辫子戏也不知道是要干什么,辫子和旗袍不是弘扬中华文化,而是在推崇“蛮夷”的习俗,这些对蛮俗有特别嗜好的人通常被人称之为“满遗”正好与“蛮夷”同音,这既是对不归化中华文明的“满清”形象的比喻,也是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字之精彩表现。
  
  “中华民族”这个称谓就是通过民族融合而获得的,但有的人别有用心,要将这个称谓加到历史上“金国”、“满清”(后金)或“蒙元”那就不行了,因为那时候的“金国”、“满清”(后金)、“蒙元”不能算“中华”。如今的满族和蒙古族归化了“中华文化”,所以才能算“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把当初“金国”、“满清”(后金)、“蒙元”糊弄成当时的“中华民族”那就是对历史的背叛。
  
  从语言文字、礼仪制度、服饰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方面来看,汉字、汉族礼仪、汉服、以汉字为基础发展的思想体系、汉族农耕文化的风俗节气等都是代表中国文化的正朔,所以汉文化才是中华、中国的正宗传统文化!
  
  这在华夏文化的发展历史上也是自洽的,因为“尧舜”、“夏朝”时期形成了“华夏族”的民族融合,然后有了“中华”,在“商周”时代形成了自舜后裔华族礼仪为主干的文化制度,在秦代形成“大一统”,但秦朝的“大一统”历史并不长,秦朝统一六合的历史并不长,这种“大一统”的文化是在汉代才得到继续的发展,所以“汉文化”既是对秦的继承和发展,又奠定了唐、宋时期的文化发展高峰的基础,汉文化是一个华夏文化发展历史上“承上启下”的正宗,也就成了为代表“华夏”、“中华”、“中国”的正宗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孔孟之乡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4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