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之“鬼方”略说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孙家臣 发布时间:2023-05-09
摘要:山东收藏甲骨文中特精品4片,其中一件为“鬼方卜辞”。刻有“鬼”字的甲骨文全国共发现3片,大陆只此一片,另两片在台湾,极为罕见、也弥足珍贵。

《千秋嘉祥》

  近读刘恒金先生主编的《千秋嘉祥》一书之《东汉武氏望族》一文,发现东汉武梁祠之武班碑所刻高宗(武丁)伐鬼方的记载可以与甲骨文卜辞相印证。

  武班碑碑文记载如下:

  “昔殷王武丁克伐鬼方,无功彰炳,勋藏王府。官族分析,因以为氏焉,武氏盖其后也,商周遐藐,历世旷远,不陨其美。汉兴以来爵位相踵。”

  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李清照之夫)据此分析武氏家族系出自殷王武丁,“世代显赫”。

  武丁是商代第23王,名昭,甲骨文亦称作武丁,史书称为高宗(高宗是武丁的庙号)。武丁在位59年,对内发展经济,扩大农牧生产和手工业,对外用兵,征伐不朝服纳贡的方国、部落,伐吉方、土方、鬼方,征西羌、东夷,不断扩大商王统治的疆域,是商代最有作为的商王之一,史称“武丁中兴”。

  众所周知,山东博物馆是收藏甲骨文最多的国内省级博物馆之一,是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之外第三大藏家,其馆藏甲骨5447片,全部有字,精品多达1034片。主要得益于罗振玉、明义士等人的旧藏。

  山东收藏甲骨文中特精品4片,其中一件为“鬼方卜辞”。刻有“鬼”字的甲骨文全国共发现3片,大陆只此一片,另两片在台湾,极为罕见、也弥足珍贵。

甲骨文“鬼方”

  甲骨文的鬼字写作“”,从田,从人,或从示。像人戴某种面具形,本义为鬼。《说文》“鬼,人所归为鬼,从人,像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

  “鬼”是暗物质,肉眼凡胎不得其观。卜辞鬼字有以下释义:1、用作本义;2、借用作方国名;3、借用作人名。

  鬼方是北方游牧民族,善于狩猎,其狩猎时常用某种头饰作伪装,因不见人之面目,故称之为鬼。

  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还不是大一统的国家,还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方国、部落。在甲骨文中有明确记载的羌方、土方、吉方、龙方、马方、羊方、夷方、盂方……等等,多达几十个,许多方国、部落早已臣服于商王朝,但也有一些离商王畿较远的敌对方国。

  何为方国?方国是指那些高于部落以上的、稳定的、独立的政治实体。是早期城邦式的原始国家。

  卜辞中凡出现征x方,或x方侵我,是为敌对方国。凡令x方、从x方、比x方,则表示与商王朝是从属关系,类似于以商王为首的方国独联体。这些方国听命于商王的领导,为商王服役、纳贡,随商王出征伐方。

  古籍史料如《诗经》《易经》《山海经》《今本竹书纪年》等都有鬼方的记载,此外,《汲冢周书》《小盂鼎》也有对鬼方的记载。

  鬼方同土方、吉方一样是势力很大的方国,长期与商王为敌,时常骚扰臣属于商王的方国,甚至入侵王畿内,掠夺人畜、食物。

  武丁不堪其扰,进行了大规模的讨伐战争,先后击溃和征服了与商王为敌的方国。《周易》“既济”中说“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

  过去传统的解释认为,“鬼方”即远方之意,如《诗经·荡》的毛传就说“鬼方,远方也”。汉代以下传统的注释都持类似的观点。只有《周易集解》引汉人虞翻注说“鬼方,国名。”直到甲骨文出,才坐实了“鬼方”是与商王为敌的方国,而不是什么“远方”。

鬼方

  鬼方虽然文献和甲骨文相互印证,但关注和研究的人并不多。较早引起关注和研究的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他根据文献和甲骨文的记载写了《鬼方昆夷猃狁考》,他认为商周间称为鬼方、昆夷、獯鬻、猃狁,入春秋后称为戎狄,战国时称为胡、匈奴者,其实都是对匈奴这个族群不同时代的不同称呼而已。(当然也有许多学者不赞成王氏之说)

  按照王国维先生研究的思路,鬼方乃匈奴。匈奴这个族群的人非常强悍善打,他们行踪诡异,男女皆兵,横刀立马,时常入侵中原,大肆杀戮,掠夺人畜食物,给人们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也令统治者头疼不已。匈奴人从商周一直打到秦汉,直到汉代名将霍去病出现,才敲响了匈奴人的丧钟。在大将卫青、霍去病的猛击痛打下,匈奴人四分五裂。他们战败后,一部分与汉人融合,另一部分则西逃至欧洲,与欧洲人结合。如今的匈牙利人,就有一部分是匈奴的后裔。还有一部分逃往蒙古大草原,臣服于鲜卑人,与之通婚、改姓,成为鲜卑人。据称我国少数民族中的锡伯族,即为鲜卑人的后代。

  “鬼方”,一个骁勇善战的方国,全民皆兵的族群,经过三千多年的大浪冲刷,无情地消失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

  作者:孙家臣,工艺美术师,济宁市书画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孔孟之乡
0

上一篇:济宁金石文化可否铸成金字招牌

下一篇:没有了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0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邮箱:kmzx@qq.com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