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石雕、碑刻、画像石是我国古代民族文化的瑰宝,而武氏祠则是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武氏祠汉画像石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它在历史、考古、美术、雕塑上很有研究价值,被誉为研究中国历史的“百科全书”。 武氏祠位于济宁市嘉祥县武翟山村,为汉代祠堂和墓地,建于东汉桓、灵时期,是我市最早的全石结构建筑物,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汉代石刻艺术珍品。现存石碑两块(武班碑和武荣碑),对称石阙、石狮各一对(系墓道设施),另有祠堂石刻构件四组40余石。 武氏祠画像石内容丰富、雕制精巧,东西中三壁上部,罗列40余则历史故事,有从伏羲至夏商古代帝王,有蔺相如、专诸、荆轲等忠臣义士,有闵子骞、老莱子、丁兰、梁高行等孝子贤妇;三壁下部为祠主的车马出行、家居庖厨等画像。东西壁山尖刻东王公、西王母等灵仙故事,内顶刻布神鼎、黄龙、比翼鸟、比肩兽等各种祥瑞图像,旁有隶书榜题。 有关武氏祠的记述最早见于北宋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南宋洪适又将其部分榜题字与图像,集于《隶释》、《隶续》中,并始以“武梁祠画像”命名。后因水患淤漫,祠倾圮湮没于地下。 清乾隆时,“西冷八家”之一、济宁府同知黄易等人对武氏祠进行了发掘清理,认为祠有四座,即“武梁祠”和“前石室”、“后石室”、“左石室”,除将其中“孔子见老子”一石移置济宁学宫外,皆就地建屋将画像石砌于壁间,外缭石垣,围双阙于内,题门额曰“武氏祠堂”。这批石刻艺术的重新问世,以其鲜有的“画像古朴,八分精妙”引起世人的注目,名家学者争相拓墨,中外书刊广为著录。 为加强这批珍贵文物的保护和管理,在此专设文物保管所。1964年将处于深坑中的石阙、石狮,按原位置提升到现在的地坪以上,并建立了宽敞的保护室。1972年将旧墙壁中的画像拆出移入阙室陈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