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万里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留影 屈万里(1907-1979)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曾在山东省图书馆工作7年,任编藏部主任,1949年移居台湾。2009年6月,山东省图书馆曾在济南召开“王献唐、屈万里、路大荒学术研讨会”,作为其百年庆典系列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自美国、中国台湾及国内各大院校、图书馆有关专家、教授、学者出席,会议还特邀了三位先哲的家属代表,屈万里先生哲嗣屈世钊一行三人也应邀参加。 把王献唐、屈万里、路大荒三位学者并列作为研究对象,凸显了屈万里不凡的学术地位,引人瞩目。但是让人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却几乎不知道屈万里此人了,更不能深入了解他与济南、山东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及他在现当代学术史上的重要贡献。 屈万里,字翼鹏,山东省鱼台县王鲁乡东华村人。1925年入济南私立东鲁中学(关于东鲁中学,有关资料甚少且互有矛盾之处,《市中区志》大事记上说,1914年,东鲁中学在杆石桥街创建,1937年,东鲁中学改为日本高等女子中学。但另据网上资料称,1922年6月在经六路206号院——济南三中北校——原德国一家医院的院址建立了私立东鲁中学,1940年改为“大日本帝国高等女子学校”)。1928年“济南惨案”发生后回鱼台,任县图书馆馆长兼师范讲习所教员。不久,去北平入私立郁文学院,1931年肄业,经栾调甫向王献唐力荐,进入山东省图书馆,后任编藏部主任。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济南形势危急,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谋划将馆藏重要图书文物南迁。随后,王献唐与屈万里两人历时一年七个月,行程7000余里,历尽艰险,直到1939年5月,才将这批图书文物妥存于四川乐山。抗战胜利后,这批图书文物又完璧归赵,现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山东。这段可歌可泣的以图书文物抗战的事迹,首先就记载在屈万里所著《载书飘流记》一书中。 孔德成署签的《载书飘流记》 屈万里《载书飘流记》手稿 《载书飘流记》分为《载书记事》、《曲阜记胜》和《流离写忧集》三个部分。其中《载书记事》记述了屈万里与王献唐保护山东省图书馆馆藏古籍文物内迁的经历,《曲阜记胜》是屈万里在曲阜滞留期间对曲阜史地人文的考证,《流离写忧集》辑录了屈万里目前所见所有诗作。此书不仅是了解抗战初期山东古籍文物内迁史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其中插叙大量史地掌故、文史札记,并附有内迁图书文物目录,对于近现代学术史、图书馆学、版本目录学以及史地研究等,都有一定参考价值。 书中处处显示出了王献唐与屈万里两个人的使命感与爱国情怀。王献唐在与屈万里通信中,明确提出:不能把宝贵的图书文物留给日寇,要“为吾鲁存兹一脉文献”,“无论如何,亡国奴帽子至海枯石烂,兄决不戴也。”而对于不抗战的韩复榘,两人皆认为“韩氏之罪不容于死矣”! 《载书飘流记》不是一本简单的图书文物南迁史,其写人记事,指涉人心,洞悉社会,具有广博的人文视野与思想深度。它好像一个切片,从中看到的是彼时整个中国社会的状况。 《载书飘流记》在记人写事上颇有《史记》简洁传神之风,巧写故事,善用白描。如吕师亲往延请庄心如出任曲阜奉祀官师傅一节: 先生年近古稀,家又丰饶,人固必其不出也。既晤,师言其意,先生果谢曰:“予年来治佛学,不啻孔门罪人,是乌可往!”师请益坚,而先生辞益力,将不谐矣。时日向暮,吕师索酒,相与对饮。至半酣,师正色曰:“吾辈今日能明义理、属文辞、粗有声闻者,非读孔氏书而致之乎?”先生曰:“然。”曰:“然则圣人之裔,孤幼待教,彼德足以型之,而学足以傅之者,宁能恝然不顾乎?予怀无穷之望来,以为圣门孤裔,永有所托,不谓先生漠然视之。既不获命,吾其行矣。”推杯而起。先生蛩然曰:“有是哉!吾往矣。虽然,予以三事相约,可则偕行。”师请其说。则曰:“吾不受束脩也。”师应曰:“诺。”继曰:“往返路费,亦未可过丰也。”师又颔之。终曰:“吾当与奉祀官友,不能为师也。”师复诺之。其议遂定。 步步紧扣,辞锋紧致。又三事相约,可谓奇人奇事。此处可见作者叙写之功力,又可见庄心如先生古人之风,让人神往。其他方面,如写舟过三峡,处处惊心动魄,而其描摹湍急江水、竹树密林、细瀑曲流、江中屿渚、岸上茅屋,刻画之工、文字之精到,也让人叹服不已。 《载书飘流记》也有不少地方直接展现了济南元素。如写倭寇以鹊山为炮兵阵地,隔河向济南城射击,弹落千佛山、白马山间—— 无何,济北倭寇又复南逼。韩氏乃令所部退守黄河南岸,并自毁铁桥。倭寇以鹊山为炮兵阵地,隔河射击。弹落千佛山、白马山间,一时人心大恐,纷纷出走。献唐先生亦于是时来曲,时十一月十六日也。 写的是韩复榘对日寇的不抵抗,以及日寇自济南北向济南城里射击的历史事实。从那以后,王献唐也离开了济南,与屈万里暂时会合到了曲阜。 而作者在漫长的南居岁月中,也时时会想起济南来—— 予执役山东图书馆,于兹六年。馆在大明湖畔,南望历山,北挹鹊华,水木明瑟,擅稷下风景之胜。馆中花木繁茂,幽径竹篱,布置亦具匠心。春来海棠盛开,覆掩回廊。侵晨人静,坐金丝榭上,瞰曲池倒影,游鱼往来,如戏枝头,使人生濠梁间想。入夏,明湖中蒲荷昌茂。当夕阳西下,登浩然亭东望,则见画舸穿绿,菡萏飐红。而历下亭、铁公祠诸胜,半为苍翠薆蔽,益饶逸致。深秋而衰柳拂塘,严冬而莹雪压柏。静言思之,并入画境。 作者徜徉于此景,又于此美景中工作,颇有登仙之感,“私心窃幸,拟终吾生于斯矣。”他的家属后来也租居于鹊华桥东,斗室中子女绕膝,而作者挑灯读书著文,遂为至乐。 图书播迁过程当中,屡屡出现险情,主要是日寇军机的追逐轰炸,也有其他一些人为或自然的因素。有一次在重庆,作者从船上失足,幸亏身算健捷,得攀缆以免,“是时四围舟子熟视不救。以彼处江流之急,脱非迅执船缆,吾为鱼矣。因念此次避难入川之鲁籍同乡,在长江及汉水溺毙者,已达二十馀人。倘观众肯仗义营救,必得半数不死。”后来他听人说,落水者得说以若干元为酬谢,方才会有人愿意下水救人。作者对此见死不救、弃义趋利的世态人情深恶痛绝,归之为一地之民风乡俗。联想到直至前些年甚或今日,大江大河的某些地方还有“挟尸要价”的行为,真的让人慨叹不已。 抗战胜利后,屈万里随中央图书馆迁至南京。解放战争爆发后,国民党形势江河日下。1949年初,屈万里受命以中央图书馆台湾办事处主任身份先期到达台湾,不久进入傅斯年主持的台湾大学,直至分别担任台湾大学中文系主任、中央图书馆馆长和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自从踏上台岛,他再也没有机会回归大陆,和家中的亲人天各一方,甚至连通信也无法往来,直到1979年2月客死他乡,长眠台岛。 屈万里赴台后,只身一人,流寓孤岛,和家人相隔万里,音信杳无,他此时此地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比在大陆飘流时更为深沉、凝重,也更茫然无助。1954年,画家裴溥言女士为他画了一幅《雪山图》——要知道,在台湾是看不到雪的,而在他的山东老家鱼台,在他所供职过的山东济南,几乎每年冬季都能看到大雪纷飞。他因而触景生情,在这幅画上题诗一首:
雪花如掌压峰低,故国物华岁暮时; 小款中写道:“四十三年五月奉题。时流寓台北不睹瑞雪者五载矣。”看着画卷中的雪花,不由想起家乡、想起大陆的故国物华。可是来到孤岛已经5年,却不能回到那片熟悉而广袤的故土,只能凭借这幅《雪山图》来慰藉浓浓的乡思了。 除了《载书飘流记》,屈万里一生中还著有《诗经释义》《尚书释义》《古籍导读》《尚书今注今译》《〈殷墟文字甲编〉考释》《汉石经尚书残字集证》《汉魏石经残字校录》《图书版本学要略》等多部图书,可谓著述宏富,成就斐然。他的儿子屈世钊1995年赴台祭奠,但见“父亲的墓地建在林口,占地约二百平方米。墓门朝向大海,正对大陆。父亲的离愁与呼唤,就像大海的波涛,永无止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