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派鼓吹乐”起源于明清时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7月8日-12日,上海世博会将举行“山东活动周”,邹城市的“平派鼓吹乐”将成为山东省5支民间参演艺术队伍之一,参加此次世博巡演。 二十高手操练起来 6月1 日,“平派鼓吹乐”演出队的20名乐师在邹城市文化馆开始第一次排练。这20名乐师是从全邹城上报的65名乐师之中“精挑细选”而来。邹城市文化馆宋凡海馆长告诉记者,这20名乐师一共需要演奏9种乐器,包括铜杆唢呐、大号、笙、海笛和大鼓、战鼓、云锣等5种打击乐器,10名唢呐演奏人员同时需要进行大号和海笛的演奏,另外10名专门演奏笙和打击乐器。 “我们这20个队员要在这里集训20天,吃住都是统一安排的,这样更方便排练。”宋馆长告诉记者,6月1日-15日和6月30日-7月4日,演出队进行两次集中排练,在此期间还将接受山东省文化厅专家组的审查,7月5日至6日参加全省5支民间艺术队伍的巡游展演联排,然后就前往世博园参加山东活动周的演出。 “这20个人里面有12个新人,以前没有合作过,这次集训主要是为了磨合。”“平派鼓吹乐”传承人孙化洋告诉记者,这次选拔的演奏人员来自各个乡镇,以前没有合作过的居多,所以这次集训中除了排演十几首平派的传统曲目之外,更重要的是队员之间的磨合。这次能参加世博会这种大场面的演出很不容易,所以一定要排练到最佳状态,向世界展示山东民俗文化的魅力。 一支唢呐 两大世家 孙化洋和丁庆华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平派鼓吹乐”的省级传承人,他们都是当地著名的“班主”,他们的“孙家班”和“丁家班”自民国初期就活跃在鲁南及其周边地区。孙化洋的父亲孙玉秀是著名的唢呐演奏大师,参加过国庆10周年的盛典,1984年以一杆铜杆唢呐夺得了全国唢呐大赛的金奖,1992年被授予“中国民间唢呐演奏家”称号。 当地民间孙玉秀的故事流传至今,最让群众津津乐道的还是1959年孙玉秀赴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任教。出身农村的他连简谱都不识,学校里的老师和学生都不服他。在一次演讲的时候,孙玉秀先生决定“露一手”,于是就对台下的听众说:“我虽然不识简谱,但是你们无论用什么乐器演奏的曲目我听一遍就可以用唢呐吹下来。”当场就有老师和学生拿来了小提琴、大提琴、横笛等西洋乐器进行演奏,而孙玉秀先生听完之后不慌不忙一一用唢呐吹了出来,一个音都不差,还加入了唢呐演奏的元素,把各种乐器的曲目吹出了唢呐的“味道”,让当场的听众无不叹服。 丁庆华曾在文化部举行的第七届“龙潭杯”全国优秀民间花鼓大赛中获唢呐表演奖,1997年随北京电视台出访加拿大,2001年被评为济宁艺术家,2007年两次赴国外演出,可以说是当今“平派”鼓吹乐的代表人物。他也是出身于唢呐世家,从7岁开始跟随父亲学吹唢呐,“那时候家里穷,学吹唢呐是想把它当作吃饭的营生。”12岁的时候,丁庆华在邹城市已经是小有名气了,他却不满足,在鲁西南遍访名师,集各家之所长,独成一派。他将各种魔术杂技糅入唢呐演奏中,自己独创了同时吹奏4支唢呐的“绝活”。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孙玉秀先生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孙化洋继承了父亲的衣钵,接过了孙家班的大旗。目前邹城市有30多支“平派鼓吹乐”演奏队伍,从业人员500多人,其中“孙家班”、“丁家班”、“周家班”、“张家班”都是唢呐世家,几辈人都是从事这个行业的。“以前干这个是下九流的活,收入也很少,都是家族式的,一家人都干这个。”孙化洋告诉记者,他8岁起跟父亲学艺,以前都是“混趟”,走村串镇,边吹唢呐边给别人理发,遇上家里有红白事的就吆喝上几个人一起“搭班”,收入寥寥,生活比较困难。 “现在孩子年龄小,但是我们几兄弟的孩子们也都从事这个行业,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孙化洋介绍,孙家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干这行的,现在生活好了,更不能把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荒废了。另一名传承人丁庆华的子女也是从小跟他学艺,并且“青出于蓝”。儿子是沈阳军区的士官,在艺术团专业演奏小号、唢呐,女儿正在山东农业大学音乐系读大四,也准备继承父亲的衣钵。 “现在孙化洋和丁庆华正准备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我们会全力支持他们,申请非遗项目只是个起点,我们的目的是把‘平派鼓吹乐’发扬光大!”文化馆宋凡海馆长对记者说。
 丁庆华在表演“绝活”。 (资料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