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阴阳板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本网通讯员 发布时间:2009-05-09
摘要:
    阴阳板是流传在邹城市东八里沟一带的一种祭祀求雨舞蹈,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因舞者两板相击而舞,故当地人又称之为“打阴阳”。所谓“阴阳板”,其实是一长一短两块柳木板。长板为阴,长约50厘米,短板为阳,长约30厘米。两板各宽10厘米,厚约2厘米。板头配有铜铃,板尾钻孔,两板相连。舞者右手持长板,左手持短板,在锣鼓伴奏下,按照上下左右前后等不同位置敲打拍击,以拖步、上步、绕步、踏跳步等变化多端的舞步,循着既定图案,做出各种姿态和造型。表演人数不限,男女各半。男赤胸,灯笼裤,布鞋;女扎头巾,大襟褂,彩裤绣,花鞋,系围裙。表演形式分为“行进”和“场子”。“行进”为接、送神的路上表演,队列中有旗罗伞扇,队形有:“四过街”、“二龙盘柱”、“登天梯”等。路遇开阔场地,有人焚香放炮添彩,即转入“场子”表演,舞者双手持板,不停地打击和搓击,发出两种声音,谓之“阴阳声”。另外配合各种步法,包括单人步法和“阴阳对脚”等动作,场面活跃。
    相传古时候某一年,天下大旱。麦田焦透,人畜无饮。这时,来了一位神仙。在山顶搭起神蓬,用秫秸扎成文字和图案,又将一棵柳树一劈为二,找来两名当地青年各持一半,光胸赤足来回对击。围观的群众也按照神仙的吩咐,手举柳枝在头顶挥舞。祈雨三日,突然风起云涌电闪雷鸣,大雨倾盆。须臾之间,河满井溢。仙人顺着雨柱飞升而去。人们为了感谢神仙求雨的功劳,于当年丰收之后依照原样进行了模仿,并用柳木制成了便于握拿的长短两板,顶端皮绳相连,谓之“阴阳板”,有祭祀天地神灵、迎春求雨的双重含义。
    阴阳板自明代万历年间兴起,至今已历经四百余年。解放后,民间艺人对阴阳板舞重新进行了改造革新,每遇佳节,人们便敲起锣鼓,手打阴阳板,走街串巷,娱乐一番。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邹城民间舞蹈《阴阳板》的文化内涵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