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为何龙抬头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张士闪 发布时间:2011-03-06
摘要:

    春节、元宵节的喜庆还余味缭绕,“二月二”又如期而至。这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它有哪些特色和文化内涵?它曾带给我们的祖祖辈辈什么样的体验和感受?望着它远去的身影,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有没有挽留的冲动?它有没有让人留恋不舍的价值?就这些问题,记者近日对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节日研究》主编、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士闪教授进行了采访。

    记者:“二月二,龙抬头”,恐怕是关于二月二这个节日流行最广泛的一句俗语了。这句话是怎么来的,二月二是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张士闪:二月二的由来可谓历史悠久,最初与农耕生活中人们对大自然的观察有关。最晚在西周时代,人们就已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以此判断季节,提醒农时,这在《礼记·月令》中有大量记载。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之双角。在农历二月二这天,大约夜晚9时半左右,“龙”的两只“犄角”(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慢慢升起,这时整个“天龙”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龙抬头”。

    从节令物候来看,二月二的节期在惊蛰前后,正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时节。“惊蛰地气通”,随着土地解冻,冬眠的昆虫、动物日渐活跃,龙是百虫之长,“龙抬头”就成为一种象征。此后雨水增多,俗谓龙王司雨,龙在二月二中的特殊地位就奠定了。二月二又称“青龙节”、“春龙节”、“龙头节”、“兴龙节”等,都不能不说与此有关。

    二月二的主要节俗传统定型于唐代,但从民俗学“层累”的眼光来看,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得更为久远,自古及今融汇了惊蛰节、春社日、填仓节、龙头节、中和节、挑菜节、花朝节等节俗。

    记者:据我所知,一般人只知道二月二吃炒豆,对另外很多节俗活动都已淡漠了。毋庸讳言,二月二正离我们越来越远。

    张士闪:是的。像二月二这种在农耕社会中定型、成熟的节日,很难与现代社会相对接,这或许是它在今天走向衰弱的主要原因。它和其他一些传统节日一样,在讲究时间分割、节奏快捷、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界限分明的现代化潮流中已然处于绝对劣势。伴随现代化的发展,人对大自然的依赖感降低了,对大自然的敏感度也同样降低了。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住着西式楼房,享受冷暖空调和现代化办公设备,不过我相信,越是现代化、全球化、都市化,人们其实越渴望人与人之间的深度沟通,渴望在人与大自然密切交流、和谐相处意义上的“返本还源”。正是在这一点上,传统节日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记者:时至今日,在吃喝穿用的意义上,传统节日与日常生活的界限已经趋于模糊。这是不是意味着,节日对于我们来说主要是一种更高文化层次的体验和认同?

    张士闪:这是显而易见的。很多二月二节俗活动我们未必愿意遵从,但关于二月二的文化记忆和民族感情,千百年来已经渗入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成为一种集体意识或集体无意识。我们在时光流逝的过程当中,总是不断地返回到我们的文化认同。我注意到,很多上了年纪的人都对二月二津津乐道。我觉得这绝不仅仅是一种怀旧心理,更是在记忆重温中对自身人生阅历的意义追认,和对自己所处民族国家精神家园的矢志回归。

    贴近传统节日,看似是相对于现代化运动的逆向而动,其实在今天是具有重新寻找“天人合一”境界、找回身心健康的深刻意义的,传统节日是我们寻找、建构“诗意地栖居”的生活方式时不可凌越的象征符号。在此我愿向大家呼吁,关注我们共同的节日吧!亲力亲为,尊重我们节日的符号与仪式,充实内涵,创新形式,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滋味,让我们的节日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