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古之任城,早在5000多年前,青帝太昊(伏羲氏)封任姓于此,为我国四个最早的风姓古国之一,夏为仍国,商为任国,秦置任城县,汉代以后,历称任城国、任城郡、任城县,至明初洪武18年(公元1385年)后称济宁州。 自春秋战国时期到唐宋元明朝代,古人利用自然景色建造人文景观,逐渐创建形成了名胜古迹“任城八景”,与“济宁北湖”互为辉映,齐放光彩。“任城八景”即:“铁塔清梵”、“太白晚眺”、“墨华泉碧”、“凤台夕照”、“灌冢晴烟”、“南池荷净”、“西苇渔歌”、“获麟晚渡”等八大景观。 铁塔清梵 铁塔寺,原名崇觉寺,又名释迦寺,坐落在济宁铁塔寺街路北原铁塔寺内。始建于北齐皇年间,寺内原无塔,到北宋年间,徐永安之妻常氏为还夫愿,独资在寺内建铁浮屠塔七级。当时建塔尚未铸项,因变故停工,至明朝万历九年,在济宁道龚勉的倡导下,增建塔身二级,顶为铜质金章,四围垂以风铎,至此塔成。另外还于铁塔前边建造了“声远楼”,上悬一大铜钟,还对寺内房舍、院墙修饰一新。从此,铁塔寺与“太白楼”南北遥相对应,雄视无极,以垂不朽,不少名人志士前来参观。整个铁塔,构铸严谨,浑然挺拔,壮观异常,是我国珍贵的范铁艺术遗产,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白晚眺 太白楼位于济宁古运河北岸,太白中路中段路北。太白楼即“太白酒楼”,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原址坐落在古任城东门里(今小闸口附近)。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常在酒楼日与同志荒宴”。李白去世近百年时,唐懿宗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吴兴人沈光过济宁时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作《李翰林酒楼记》一文,从此“太白酒楼”成名传颂于后世。明代初期城墙易土为砖。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济宁左卫指挥使狄崇,重建太白楼,以“谪仙”的寓意,依原楼的样式,移迁于南门城楼东城墙上(即现今住址)并将“酒”字去掉,更名为“太白楼”,留传至今。现在太白楼四周院内松柏掩映,花木扶疏,方砖铺地,花墙环绕,台阶曲折,古朴典雅,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墨华泉碧 浣笔泉位于浣笔泉路南首路西,是一个地下泉眼。相传李白一家曾在此度过一段幸福的时光,许夫人同娇女平阳在泉边浣洗、淘米、戏水,李白则在泉边石几上书写诗章,顺于浣笔,斟酒小饮。平阳伸出小于捧起泉水,滴入砚台为父亲磨墨,许夫人出口成章评点丈夫的诗文。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浣笔泉”原名“墨华亭”,始建于明嘉靖五年。后经重修,浚泉池,砌石栏,建方亭,植柳竹,泉上榜书“墨华”,并开凿了方、园二池,曰“浣笔”,遂“墨华亭”更名为“浣笔泉”。由漕使和琳作记、内阁学士翁方纲赋诗、运河同知黄易绘图,刻石镶嵌在堂内壁上的诗、文、画被称为浣笔泉三绝,也成为“墨华碧泉”中的一大景观。1986年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浣笔泉”为济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凤台夕照 凤凰台位于南张镇凤凰台村。为商周时期所筑,台上树木郁郁葱葱,引无数珍禽异鸟栖息,因林中多梧桐,且叶茂枝盛,树荫遮天,人们便希望引来凤凰,高台也逐渐被人们称为“凤凰台”。明代,台上增建观音堂,清代高台外形设计成凤体。每当夕阳西下之时,万道霞光射入林中,色彩斑斓,蔚为壮观。殿堂映霞光金碧辉煌,恰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凤凰。后因年久失修,只留下凤凰台遗址。现在任城区已经恢复凤凰台遗址建筑,再现“凤台夕照”的美景,目前已被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灌冢晴烟 “灌冢”就是汉朝大将军灌婴的墓,位于济宁市东边西灌村北250米处,“灌冢晴烟”是说在阳春三月里,天气晴朗,微风拂过,灌婴的墓地上空会有白色烟气覆盖着,是一道奇异景观。这个传说,一直流传至今。目前,灌婴墓地虽夷为平地,享殿毁于早年,碑石遭到破坏,树木被砍伐一光,但地表以下墓地尚完好无缺,乃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1985年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池荷净 “南池”就是指“王母阁”,建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面积400余亩,位于现在济宁市城南王母阁路西侧。据《济宁直隶州志》记载:“王母阁在南关外,周围皆水,一阜屹然中立……取西望瑶池,东降王母之意,遂以名阁”。在盛唐时期,这里是济宁州一游览胜地,特别是到了夏天,满池白莲荷花,阵阵清香,空气新鲜,天地纯净,令人心旷神怡,“南池荷净”这一景观就是来源于此。北伐期间,王母阁被毁。如今济宁市人民政府已经重建古南池,“南池荷净”的盛景已然再现世人面前。 西苇渔歌 马场湖位于安居镇汪营、刘营等村东,面积8100亩,为古任城西湖。湖内苇叶青青,岸边杨柳依依,加上摇橹声、短笛声、歌声,好似世外桃源,人间胜景,特别是红阳西下时,烟波浩渺,渔歌阵阵,“西苇渔歌”就此得名。1959年开挖梁济运河,湖水排入河内,马场湖退水还耕,如今的湖面已是“麦田千顷滚滚浪,沃野百里稻花香”。 获麟晚渡 获麟渡口位于长沟镇回林村。据传说,春秋时期孔子时任中都(现在汶上县)宰时,到长沟附近狩猎,捕获麒麟一对,因此该地得名“获麟村”,今谐音“回林村”。明、清两朝均在此设闸官衙门,修河护堤,经营水运,河内百舸争流,樯桅如林,浆声纷纷。南言北语之声不绝,东声西音连绵不断,岸上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市喧人嚣。茶坊酒肆,灯光流转,街中夜半更深,行人不断。这一繁忙景象被时人称之为“获麟晚渡”。1959年,运河改道,渡口变迁。时光荏苒,“获麟晚渡”虽然不存在了,但其当年的盛景和美丽的传说,仍一代代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