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塔,兴隆塔地宫佛教圣物的出现,为兖州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契机。正是这座千年古塔地宫里的秘密,敲开了兖州尘封已久的佛文化记忆,随之而来的山东省重点项目兴隆文化园,则将这种记忆变成了现实。 仲夏,夜幕还没有完全降临,兴建于隋、兴盛于宋的兴隆塔威严挺立。 此时的兖州兴隆文化园体验区的灯光已经点起。近300米礼佛大道,流光溢彩,金色灿烂,美轮美奂。礼佛广场,闪光护法列两旁,灵光宝殿上发光的舍利金瓶顶倒映在水面上,恍如梦境搬的超脱自然。 这静,其实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亦是一种自在。 《隋书·地理志》说:“兖之为言,端也。……其地兼得邹鲁齐卫之交,旧传太公唐叔之教,亦有周孔遗风。今此数郡,其人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矣。”表明,兖州人是端信的人。 佛家讲,进退无碍,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追求静态的和谐生命状态本就是佛教主题公园,兖州兴隆文化园的灵魂所在。 兖州兴隆塔 菩提舍利,佛喻东去! 兴隆文化园演艺区,天色渐暗,木鱼声起…… 天幕上《安葬舍利碑》渐渐隐去,一场围绕护送佛祖舍利东去的故事《菩提东行》大型音乐剧正式拉开。剧中的王子、商人、女艺人、傻子、小贩、小贩妻子、强盗等角色,极强的感官冲击性,让游客净化心灵、回归本心。 沙漠里,法藏与众人陷入无水绝境。法藏晕倒,随着傻子抢过牛皮水囊喝水,喊出的“奶,好喝”,众人恍悟,是小贩妻子用乳汁救活了晕倒的法藏,却渴死了自己的孩子……小贩妻子人物形象瞬间高大,剧情泪点飙升。 “一湾湾流水,一道道梁,一朵朵彩云下山岗,巧嘴山雀雀,你咋不唱,牧羊哥哥酸溜溜的好心伤……”甘肃民歌《一湾湾流水》伴随着幻想的流水,触痛了观众的心,有些酸溜溜的好心伤。 菩提东行 菩提东行 菩提舍利,佛喻是你! 小贩,因风雪冻坏了腿,只得双手扶着板凳,跪着走路。为了不成东行队伍的累赘,他选择了跳崖。 在川北,女艺人舍身饲狮。只为挽救心上人乐师的另外川北的心上人…… 长江三峡,法藏救了被强盗抢婚逃跑的新嫁娘,讲故事,渡强盗。为护送舍利,栈桥断裂的瞬间,强盗逐个跳入江中…… 数年后,法藏在庄严的皇宫,获得大师称号,并赐紫袈裟。法藏看着昔日陪伴的伙伴遗物,睹物思人,异常心伤。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来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月下,一曲蝶恋花,唱罢了。商人角楼下探望自己爱人,坚定了与法藏一同离去。酸涩的离愁,填充进人们的内心。 数年后,在齐鲁大地上,法藏选择了兖州,全城迎接佛真身舍利入城的时候。傻子确定,他以前来过这个地方,他的宝珠就是在这里丢的。杏树下,原来的小妮子,变成了老太婆。 “等一年,看不到取宝珠的人来,就再等一年。这一等啊,等了一辈子……今天还给你,我就放心了……” 各鸣其声,和人之声,声声相和,天下共鸣。 小贩妻子、小贩、女艺人、强盗、商人等,发挥着自己最大的能量,为一个目的,就是护送佛祖真身舍利东去。 法藏含泪发出:兖,端也,信也,可托也! 法藏当即决定,将舍利安防于兖州,菩提落地,兴隆塔起,普渡众生。 当卧佛从天幕后缓缓升起,微笑俯视众生。演绎广场灯光辉煌,佛光从舞台上照到舞台下,佛光洒向每一个观众。 佛说:只要一心是向善的,众人皆可成佛。你亦是。 菩提东行 菩提东行 兖,端也,信也,可游也! 《菩提东行》阐释了善与恶、修与悟,诺言与信任,牺牲与奉献,对信仰的坚持与追求,以及众生皆可修得自在的主题。 围绕,开放、包容和端信的兖州个性。整场7幕音乐剧构成的演出,诠释的淋漓尽致。专业演员出演,表演色彩华丽、场面丰富,展现了浓郁的地域风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演出的音乐选择,与地域衔接自然流畅,结构张力极强,音乐本身直指人的内心,起到了强烈的感官冲击性,和净化心灵,回归本心的效果。 人没有如影相随的不幸,只有死不放手的执着。佛不会赐给众生自由自在,佛只是与众生分享他的自由自在,从而引导众生自己去得到自由自在。只有坚持做好自己,才能看到下一秒的路。这是《菩提东行》演出,佛文化体验诠释给游客的。 兴隆文化园的出现,将泰山、曲阜、兖州有机整合起来。成为山东省文化游、寻根游、修学游、乡村游等多种旅游形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衔接支撑点。最终形成“泰山问道—曲阜观孔—兖州礼佛”的旅游路线。 兖州借助建设兴隆文化园,高度融合文化旅游相关业态。既符合由能源型重工业城市向文化主题旅游城市转型的机缘,又还原了兖州本有的自在城市底色,将“兖”文化推向深入的同时,也为旅游趟开了新路! 兖,端也,信也,可游也! 兴隆文化园夜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