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黍之约“又叫“鸡黍之交”,是古时八拜之交中的第四拜“元伯巨卿鸡黍之交”。典故原版出自范晔《后汉书·独行列传》,为中国古人两千多年前就推崇的“友谊深长﹑诚信守约”的典范。发源于金乡县鸡黍镇的“鸡黍之约”故事,2009年5月7日被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济宁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10月26日,金乡县被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命名为“中国诚信之乡”。 “鸡黍之约”故事版本众多,在近两千年的流传中,故事情节略有不同。《后汉书》、《搜神记》、《喻世明言》、《山东通志》等诸多文献典籍均有记载。白话文的“鸡黍之约”与《后汉书》中记载虽有些不同,但范、张二贤的诚信精神却是一致的。现集纳如下三个版本故事以飨读者,其中第一个版本是根据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中“范巨卿鸡黍死生交”篇章精编而成。 版本一 东汉明帝年间,金乡范庄(今鸡黍镇),有一个赶考的举人叫范式,途中不幸染上风寒,住进一家客店。恰巧,河南汝南县也有一个赶考的举人张劭,与范式同宿一家店里。范式在张劭的精心照料下,很快恢复了健康。范、张二人遂结拜为生死兄弟。由于耽误了考期,二人约定明年同去洛阳重考。次年,二人同去赶考,结果双双金榜题名,考进太学。两人在同游太学期间,朝夕相处,互相照顾,亲如骨肉。不知不觉,三年已过。毕业时正值重阳佳节,二人达成一个约定:就是往后每年的重阳节这一天,兄弟二人隔期互拜尊亲,杀鸡煮黍以待。从此,范张二人重阳“鸡黍之约”,多少年都雷打不动,严格遵守,从不误约。 后来,范式年老辞官回归故里,因忙于事务,一时疏忽了“重阳鸡黍之约”的时间。在重阳节这一天,他已无法赶到张家。如果不去,那就违背了诺言。范式寻思无计,就对妻子说:“常闻古人云,人不能日行千里,魂却能日行千里。做人诚信为本,我死也不能失信。要让我的魂灵去汝南赴约。”范式嘱咐罢妻子,遂自刎而死,化魂灵去了汝南赴约。 汝南人张劭,重阳节这天早已准备好了鸡黍饭菜,专等范兄。可他从早晨等到深夜。饭桌旁的张劭迷迷蒙蒙地进入梦乡。梦境中,他看见范大哥正朝他走来。张劭忙起身相迎,让他入座,劝他饮酒食鸡黍。范式却以袖掩面步步后退,不肯就餐。张劭忙追赶范式,不料却一脚踏空,跌倒于地。原来范式托梦给张劭,并将实情告诉于他。恳请张贤弟怜悯愚兄轻忽之过,请您即刻动身前往金乡范庄一见吾尸,我死亦瞑目矣!张劭于梦中得知噩耗后,一下子就哭醒了。 张劭便连夜起程,白装素裹,千里迢迢,赶赴金乡。数日后到达,一打听果然如梦中情景一样,他就直奔墓地而去。张劭哭倒于地。张令人买来祭物和香烛纸帛,陈列于范式灵柩前。随后,张劭躬起腰身,头朝着范式灵柩,连碰三个响头,就地而亡。众人来不及阻拦,看着已死去的张劭,非常痛惜,在惊愕中,忙为之设祭,备好棺椁把范张二人同葬于一金井(即墓穴)之中。 范、张二人死后,金乡范庄的老百姓念及他们一诺千金,诚恳守信的壮举,改范庄为鸡黍,即现在的鸡黍镇。汉明帝也怜其信义深重,以励后人,下拨银两在范式故地筑坟修庙,即鸡黍镇的“二贤祠”与“范张林”。 版本二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今山东省金乡县),一名氾,东汉年间人。范式年少时在太学学习,与同学张劭是好朋友。张劭字元伯,汝南人。二人结束学业,一同归回故里。分手时范式对张劭说:“两年之后,我将去拜访您的尊亲,见见你的家人孩子。”于是两人约定了相见的日期。两年后,约定的日期快到了,张劭对母亲说明情况,请求准备好酒菜等候范式。张母说:“已经分别两年了,相距千里,你怎么能相信这话能实现呢?”张劭回答:“范巨卿是诚信之士,一定不会违约的。”张母说:“果真这样,我就为你们杀鸡煮黍,备菜酿酒。”到了决定的日子,范式果然如期而至。他拜见了张劭的母亲,和张劭相聚饮酒,尽欢而别。 分别后范式做官至山阳郡功曹,和张劭一直未再见面。张劭的积年旧病越来越沉重,他的同乡郅君章﹑殷子徵每天早晚都来探望他。张劭临终时叹息说:“很遗憾不能见到我的‘死友’”。子徵说:“我和君章尽心尽力照顾你,这还算不得‘死友’的话,还有谁算得上呢?”张劭说:“像你们二位这样的,是我活着的朋友。而山阳的范巨卿,才算得上我生死相交的朋友。”不久他就去世了。一天,范式突然梦见张劭戴着黑色的帽子,帽子上的带子也没有系上,光着脚,对他呼唤道:“巨卿,我已经于某天死去了,另一天就要下葬,就此永远阴阳两隔。你即使没忘了我,也见不到我了。”范式突然惊醒了,悲伤叹息,流下泪水。他禀告了太守,请求前去奔丧。太守虽然不信,但也不愿过于违背范式的心情,就答应了他。范式脱去官服,穿上与朋友相见的衣服,赶赴张劭下葬的日期,快马加鞭,急速赶路。范式还未赶到,葬礼已经开始举行。当到达墓地,将要下葬的时候,棺木怎么也放不进墓穴。张劭的母亲抚摸这棺木哭着说:“你还有什么祈望吗?”于是就把棺木停在外面一段时间。接着就看见有白车白马,一路号哭而来。张母远远看见,说:“这一定是范巨卿到了。”范式赶到后,叩拜行丧礼,说:“元伯你上路吧,我们各自走在生死两条路上,就此永别了。”来参加葬礼的有上千人,全都流下了眼泪。范式拉着棺木上的绳子走在前面,棺木才开始移动了。范式留下来,为张劭修好坟墓,在墓地周围种上树木,一切收拾停当,才离去了。 范式诚信赴约、为死友下葬的故事在当时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佳话。范式张劭这种生死相约的诚信精神感人至深,范式家乡人民自发捐资修建了庙宇,纪念二位贤士,并把范式家乡山阳金乡范庄,更名鸡黍村,在金乡留传下了“鸡黍之约”的千古佳话,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山阳郡太守闻知后,遂上表奏请。汉明帝感其诚信,遂下令拨款修建范张祠,命名为“二贤祠”。 明成化年间,知县央盛德复修。清康熙四十八年,由民间自发再次重修,并刻有重修记事碑。 范式的诚信之举,在《后汉书》、《喻世明言》、《搜神记》、《金乡县志》、《汝南县志》等多种史料中均有记载。 版本三 范式,字巨卿,东汉年间人。进京赶考时,一路上结识了许多朋友,早行夜宿,谈诗论文,十分投机。不料天有不测风云,范式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同路人见状怕受牵累,遂纷纷不辞而走,独有汝南人张邵,字伯元者,自愿留下,照料范式。在张邵的精心护理下,范式的病渐渐好转,两人却误了考期。等到范式恢复了健康,两人仍结伴回乡。范式说:“贤弟,因为我连累你,没能进京赶考,此恩此德没齿不忘。”张邵说:“你我仁兄,此番也是理所当然。”一天,到岔路口不得不分手,范式说:“明年九月九日重阳节,我在家中备好鸡黍宴,专候贤弟光临。”张邵说:“我一定按时前往府上,请仁兄代我恭请伯母金安。我就此告辞了。”说完朝家乡大路走去。 范式回到家中,日夜攻读诗文,不觉到了第二年秋天,眼见得重阳节快到,专等候张邵来临。不料终因积劳成疾,旧病复发,百医不得痊愈。范式对母亲说:“我曾约好友张邵今年重阳节来咱家赴鸡黍宴。张邵是个君子,他绝对不会负约,定然会来,望母亲届时备下鸡黍宴,专候他的到来。母亲若能答应孩儿,孩儿虽在九泉之下也就瞑目了。”母亲含泪点头,范式安祥地死去。到了九月九日,张邵果然风尘仆仆地赶到范式家,范母告诉他,范式已经死去。张邵悲痛欲绝,面对鸡黍饭无法入口,便将鸡黍饭带到范式坟墓,摆好供,跪拜祭奠过,又在范式墓上培了一层厚土,洒泪而去。张邵死后,家中人按照他的遗嘱,把他葬在范式墓旁,人称“二君子墓”。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将范式的村庄取名曰“鸡黍村”,后扩展为今天的鸡黍镇。 附记: “二贤祠”(又称“无脊庙”),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鸡黍镇驻地。庙无脊槫,皆用两根直扁椽,弯成牛梭头状紧紧扣在一起拱起做庙脊,象征范、张二人携手并肩,永不分离。墙体空心,象征二人肝胆相照,心心相印。这种寓意深刻的无脊祠庙,风格独特,中外难觅。“二贤祠”原为一组建筑群落,分正庙、西庙、南庙。明成化年间,知县盛德复修。清康熙四十八年,由民间自发再次重修。庙外由一口深井,井沿上有九道很深的沟痕,俗称“九道沟”,据说是当年建庙从井中取水时,井绳与井沿摩擦形成的,足见当年二贤祠规模的宏大。现存二贤祠遗址为明代重修.并存有纪碑。主体建筑和范式、张劭塑像已在“文革” 中被毁坏,配殿也在2002年的地震中坍塌;现殿堂部分墙体仍在,墙基依稀可见,康熙四十八年配殿重修碑保留至今(现存金乡县文化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