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二郎拳:梁山黄那里村的非物质文化记忆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李继保 发布时间:2016-03-10
摘要:

  孔孟之乡讯 “喝了黄那里的水,都会踢三腿。”这是济宁市梁山县小路口镇黄河一带村落里流传的较广的一句话。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二郎拳师黄丕乾将二郎拳传入梁山县西北黄河岸边的黄那里村,经黄丕乾及其弟子的反复研习、演练和创新,创立了闻名运河两岸的黄氏二郎拳。此拳至今已经传至第六代。黄丕乾功夫神奇,爱抱打不平,他的故事在梁山西北黄河岸边百姓中流传甚广。

  梁山自古尚武,除了有水泊梁山这块金字招牌外,还与当地的民风有关,一如刚猛霸道的二郎拳的真谛:师兄弟过招之间,往往也是拳拳到肉,发出响亮清脆的“啪啪”声。黄氏二郎拳讲究的是实在,你打我一拳,我打你一拳,谁先受不了谁就输了。

  时代的变迁,赋予了梁山县小路口镇黄那里村很多很多。从最初的土坯房,到如今的大瓦房;从最初的集体劳动,到后来的包产到户,再到土地流转进城打工,黄那里村可以看得见的乡村记忆已经越来越少。

  黄那里村失去了许多传统老建筑而保存下了非物质文化记忆“黄氏二郎拳”。唯独拉架势练功夫却一成不变的留在村民的记忆里。

  目前,每天晚上在村委会大院里,来练拳的有人50多人,其中小朋友,就有20多人。这其实是所有村民的乡村记忆。只是与当年学功夫不同,如今的黄那里村民学功夫,除了骨子里对于功夫的热爱,更多的是一种社交。一年到头在外打工,大家很少见面,也借着这个机会大家一起聊聊天。

  尽管如今的资讯已经发达到可以让年轻人们随时随地用手机看到对方,但是黄那里村的村民们似乎依然眷恋着传统的那种聊天方式,一群人聚在一起,借着习武的名义,聊着家常。

  于是,每年的春节前后,村民们都会聚在村委会的大院子里,一边打拳,一边悄声聊着各自在这一年打工生活中的种种趣闻轶事,然后一起畅想来年的生活。

  黄那里村委会大院不再只是学拳的场所,而更像是一个社交聚会,离家一年的人们在这里寻找着一种久违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乡情。

二郎拳 

二郎拳 

二郎拳 

二郎拳 

二郎拳 

二郎拳 

二郎拳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