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孝敬父母,尊长敬老,向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现今独生子女多,从小娇生惯养,不敬父母、虐待老人的现象在当今社会上仍然屡见不鲜。建设弘扬孝道文化,不能忘记传统美德,如何让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观念真正入脑入心?如何让孝敬父母,尊长敬老在社会蔚然成风?作为学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把孝敬父母,尊长敬老意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基础工作,让学生树立孝敬父母,尊长敬老观念,养成孝敬父母,尊长敬老习惯,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存在的问题,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美德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要求学生从“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等身边小事做起,自觉养成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长敬老的道德品质为总抓手,进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素质。 【关键词】曾子 孝道文化 中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我校始建于1951年,学校坐落于中国古代“四大圣贤”之一——曾子故里。占地面积180亩,总建筑面积70000㎡,教育教学设施完善。拥有高标准的学生公寓楼、教学楼、科技楼、实验楼、体育馆、师生餐厅、阶梯教室、教研楼,装有中央空调,教师人手一台微机。学校师资队伍优良,现有108个教学班,在校生7600余人,教职工469人,其中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116人。国家教育系统劳模、齐鲁名师、省市县级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118人;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论著80余部。70多名教师进修研究生课程已获得结业证书, 2名教师获取教育硕士学位。学校秉承“ 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为社会文明进步育人”的办学理念,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向高等院校输送人才17000余人,其中本科8000余人,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700余人,350名学生参加国家级奥林匹克竞赛获奖,高考升学率一直保持在86%以上,创造了济宁市高考成绩连续十八年第一的奇迹。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不断深化内部体制改革,探索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实行了以“校长负责制,全员聘任制,岗位责任制,结构工资制”为主的“四制”改革。逐步形成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用人激励机制。学校坚持“把一颗爱心献给学生”,采取自身出资和社会赞助相结合实施 “奖学金”、“助学金”工程,同时设立中考明星奖、高考状元奖、期末考试优秀奖等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稳定、扎实、令人称道的办学成果,稳定了教师队伍,凝聚了人心,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学校先后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 “省文明单位”、 “省电教示范学校”、“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十几项省级荣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吴官正同志,全国人大常委、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会执行主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进程中,由于各项配套制度还不健全,体制尚未完善,社会上出现了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行为失范、道德失衡现象,青少年首当其冲,思想迷惘,道德意识淡薄,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家庭和学校过于注重升学率,也一度出现了重智轻德现象。 自从国家颁布《中学德育大纲》以来,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在认真考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新形势下如何全面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努力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我们感到,《大纲》中关于“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部分的提出,是有着深刻的内容和深远意义的。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与之相应的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传统。它的精华,不仅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世界范围内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具有影响、可以传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对培育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嘉祥县是宗圣曾子的故里。曾参以孝为一切道德的根本与总和,以孝统帅一切伦理道德。注重孝道,是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道德传统,甲骨卜辞中就已出现了“孝”字。说明至少在殷商时代,中国人就已有了孝的观念。这种观念首先直接来源于血缘亲情。这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自然感情。对于父母的生育培养,作为子女后代,自然要生出一种还报之心,孝敬之情,即人类学家通常所说的“反哺”现象。所以《孝经》开宗明义第一章就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 根据教育部“十五”重点规划课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课题组的要求,充分利用我县作为“宗圣曾子故里”的人文设施以及文化积淀,响应我县发扬曾子孝道的倡议,结合学校实际,我们确立了“曾子的孝道文化与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研究”子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孝”,是一切德行之根本,是中国人最基础的道德,为中华文化所特有。“孝”是亲情之爱,是生生不息的爱心,是形成个体品德之根源,“道由孝生”,孝为“德之本”。在中国,不进行“孝”道建设,其它道德建设就会失去了根基。中国传统“孝”道有过时之处,但它不等于“封建”与“落后”。我们要认真反省近百年来国人对于“孝”道的偏见与成见,用“与时俱进”的观点,进行积极的建设。创造历史比对历史的无知而诋毁历史要伟大。 在我国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结构。家庭稳定与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当今的中国特别是农村,因为不“孝”导致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与社会问题日益尖锐。以“孝”为中心的中华美德,是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核心内容。“家”的社会存在与功能,不可低估。以血缘和亲情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是整个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再过15年,一个独生子女支撑的国家与老年人社会,便会展现在世人面前。3—4亿老年人大国,对以“养老”、“敬老”为中心的孝道教育与建设,将日益重要和迫切。这一代独生子女能有“孝”心吗?怎样培育他们的“孝”心?需要承接中华孝道美德,需要学校与家庭、社区互动共建孝道,进而共建和谐社会。从这个成面上讲,孝道教育和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战略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