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世界的梁祝文化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周静书 发布时间:2008-01-07
摘要:

  季羡林先生曾经写道:“我们立国于亚洲垂数千年。我们这个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亚洲国家到中国来取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华侨带出去的中国文化是多方面的。中国文学艺术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于中国民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也同样传至国外。最初大概是流传于华人社会中;后来逐渐被译成了当地文字,流传到当地居民中间,流传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这些作品不同程度地在当地产生了影响,使当地居民更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从而加深了中国人民和这些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季先生上述所述甚为精辟。

  中国的梁祝故事,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朝鲜、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

  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梁祝文化更多地传到了亚洲各国,如印度尼西亚1873年爪哇文出版的无名氏的((山伯英台》,1885年马来文出版的《山伯英台》,朝鲜十九世纪末的木刻本《梁山伯传》,1898年俄国学者尼•盖。加林‘米哈依洛夫斯基将梁祝传说《誓约》等朝鲜民间故事译成俄文,在俄罗斯出版,后又译成法文传到法国。印尼在二十世纪各个年代创作出版过十多种梁祝文艺版本。与此同时,其他如越南、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也以不同方式传播着梁祝文化,尤其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梁祝文化以电影、戏剧、音乐、舞蹈等形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受到德国、朝鲜、芬兰、美国、新加坡、匈牙利、加拿大等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和真诚赞美。如越剧《梁祝》在德国演出,一场谢幕达28次之多,喜剧大师卓别林观看彩色越剧艺术片《梁祝》电影时,泪流满面,连连称赞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盛赞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神圣的曲子”。著名小提琴演奏家西崎崇子,被喻为日本的“祝英台”,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第一个蝉联多次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奖的得主。美国上世纪七十年代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作为向太空人发射的语言信号之一,美国等花样滑冰运动员将它作为优美的伴奏曲,印度、泰国、蒙古等国艺术家也以此创作舞蹈表演。此外还有日本、韩国《梁祝》漫画、动漫、英国的《梁祝》音乐剧、话剧等等多姿多彩的梁祝文化,呈现在世界文化舞台上。

  有人说得好,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华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祝。这里,我还想补充一句: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梁祝。梁祝文化是世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梁祝文化走向世界,让全人类共享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成果。

  (作者:周静书 中国梁祝文化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0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0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邮箱:kmzx@qq.com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