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池荷净(散文)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刘巨成 发布时间:2020-06-04
摘要: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山东人也有与荷相似的性情:心直性真,谦虚重名,积极向上。

 

  自南池公园2012年重建开放后,我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去拍荷,几年下来,照片已逾千张。夏初,小荷出水露出尖尖角,如青涩少年。盛夏时节,浓密的绿荫荫的荷叶相互依偎,长径顶着花苞从荷叶的缝隙间冒出来,蜻蜓、豆娘独立菡萏;很快高过荷叶,绽放大朵大朵的荷花,惊艳了整个池塘。秋风送凉,花瓣飘落处结出一个个莲蓬。深秋后,翠减红衰,花尽仍有擎雨盖。不同时节,荷给我们的观感也大不相同。

 

  荷在南池生根开花始于唐代开元年间,正值开元之治,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南池荷净”是济宁古八景之一,《济宁县志》记载:“古南池在城南三里许小南门外……地周二三里,内有王母阁,阁西南水中有晚凉亭,夏日荷花盛开时,清香袭人,而白莲尤盛,每有游人宴宴于是。”美景吸引李白、杜甫畅游,念此,公园重建在湖南岸边立有“李杜携游”雕像,几十米外建有“少陵祠”。清康熙、乾隆南巡,也到南池游览,康熙御笔题写“王母阁”,乾隆题写杜甫游南池的诗篇。千年来,岁月变迁,王母阁、晚凉亭建了又毁,毁了又建,唯有那池荷绿了又枯,枯了又绿,穿越古今,延续千年。2010年重建时,古老的王母阁已于82年前毁于战火,南池被周边民居、厂房挤压蜷缩,只有几十亩大小,破败不堪,南池盛景不复存在。重建后的南池公园比原先大出许多,包括王母阁等诸多建筑、景观得到复原,那池荷也愈发茁壮娇艳——盛景也需逢盛世。

 

  我认识荷是从书本文字开始的。周敦颐赞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辛弃疾则诗曰:根底藕丝长,花里莲心苦。老家在河北平原,那里也有大大小小的池塘;池水苦涩且经常干涸,没有荷,只有芦苇,秋冬时节开一池白白的芦花。第一次出门远行,火车驶过黄河,透过车窗惊喜地发现铁路边池塘中有片片荷叶,像一把把绿伞,娇艳的荷花玉立其间。到了南京,郊外稻田间有很多池塘,也生长着一些荷。

  印象深的是那年暑假从南京去黄山,应该是进了安徽境了,铁路两侧的池塘密密麻麻,荷叶铺满塘面。我与同行的南方同学谈起,好奇地问这么多荷结了藕能吃完吗?他笑了,说很多人家都有藕田(藕池),想卖了、想吃了就去采些上来,剩下的就留在池里,来年再发。

  到山东工作后,发现荷不只是江南独有,作为可观赏又可食用的水生植物,在这里广泛种植:公园里有,水池里种,湿地、河道里也常见。山东人喜欢赏荷,喜欢吃藕,喜欢剥莲蓬吃莲子,夏天用莲子心冲茶喝,清热去火。

 

  在济宁,荷很普遍。赏荷除到南池和城区公园外,还可以去北湖,有几百亩之多,七八个品种。更为壮观的是以微山湖著名的南四湖,将杨万里写西湖的诗句用在这里更为贴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荷不是十亩、百亩、千亩,而是一眼望不到边。西湖就那点大,荷也偏居一隅,和南四湖的荷比起来,那是小树林和大森林之别。当地人手握一支竹篙,撑着小木船、小铁船,在荷叶、荷花间穿梭;游人头顶大荷叶,坐在游动的船上,高兴地四处寻找采摘荷花、莲蓬。湖边居民将一片片新鲜荷叶剪下来,晾晒在湖边——荷叶是传统的包装材料、烹饪材料,用来包裹食物,做荷叶鸡、荷叶肉、荷叶粥,饭食中融入了荷特有的清香;湖边有茶厂专做荷叶茶,它能祛除体内湿气,清热解暑,有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

 

  人们喜欢荷,除了它的实用外,还有它的美,它特有的气质,以及人们赋予它的吉祥、圣洁、清正、谦虚等诸多美好的寓意,视其为花中仙子、花之君子。中国的荷文化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周敦颐,儒家理学思想鼻祖,爱荷成痴,挖爱莲池,建爱莲堂,修爱莲书院,其《爱莲说》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山东住久了,发现很多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山东人,也有与荷相似的性情:心直性真,谦虚重名,积极向上。

 

  作者简介:

  刘巨成,男,原籍天津,现居山东济宁。曾在空军部队服役24年,转业后进入公安系统。喜爱写作,多年来部分作品在网络媒体和济宁报刊发表。

责任编辑:孔孟之乡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