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走微山

来源:惠民 作者:孙光新 发布时间:2006-04-10
摘要:

    8月30日——31日,山东散文学会在微山创作基地召开散文笔会。
    游微山湖,赏荷,去微山岛。走的是黄金水道,即近年疏浚的京杭运河的一段。我们先去韩庄。由韩庄进入微山湖。
    韩庄。
    这个小镇上,很少能看到有近年的新式建筑。微山的朋友指着前方说,过了那座桥,就到微山湖了,其实,那座桥,就架在微山湖上。远远地,我们就能看到小镇前方的那座高架桥,桥架黑黑的,与这个小镇的整体色彩很协调。小镇上走动的人很少,一副萧条的样子。房屋都低矮,门前堆积着破旧的物什,这一切,给人一种年深日久的感觉。我们在来微山的路上,也看到过许多这样的小镇,古旧、脏乱。我特别注意到路上的许多沿街商店的门前都有积水,看积水的样子,已有很多日子没人打扫了。今年的江北,一个夏季很少有雨水。这门前脏脏的积水一定是这儿的人们随手倒出的生活废水了,看来他们都不太注意卫生。我能想象出那主妇洗完衣服或是餐具向门前泼水的样子,她们感到这样方便极了。
    韩庄,这个小镇的名字与风貌使我想起了名震中外的铁道游击队的故事来,那些神出鬼没的煤矿矿工们就是在这一带炸铁路、打鬼子的,老洪、王强、芳林嫂的模糊的面影也在我眼前隐约开来……
    过桥。右拐。向下窄窄的路。
    我们一行人陆续下车。秋天虽已来临,但依旧是夏日里的热。《当代散文》的张卫先生、微山县文化局的同志与等候在岸边的船主为了租船在讨价还价。有人急噪起来,嘴里不满意地嘟囔着什么。我与李登建老师是第一次来微山,感到新鲜,兴致也好。我们早已进入角色,已在想象着进入微山湖后的壮阔以及我们在满湖荷叶丛中穿行的场景了。原先,我每每看到《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与《荷花淀》,就会不自禁地对湖面、荷花、芦苇产生无尽的神往。十几年前我参加中考,为了微山湖这个诱人的名字,我报考了济宁的一所学校,可惜没能如愿。1993——1995年期间,我在青岛的建工学院读书,班上的徐江晶师姊她们就来自济宁,从她们的谈话里,我又约略了解了一点微山湖的情况,更使我对微山湖心向往之,我在心中一次次地神游着。
    上船。船陆续地行起来,有微风拂面而来。我们终于驶向微山湖了。起初,水面窄窄的,只能叫做小水道,与我们家乡的普通小河没有什么两样。这条水道,许多年前,是中国最为繁忙的航道,它连接了大江南北。在叙述旧日事件的电影或小说里,我们常会看到那繁忙、嘈杂的混乱景象,终日奔波于水上的船家、忙碌而奸诈的商人、身世悲苦而又无奈的歌女、上任或是告老的官人,无不与这样的水面有关。当年,这条水道一定是浩浩荡荡、畅通无阻的。它流动的,其实是大半个中国的生活。当年那个荒淫的皇帝的一次荒唐行为,竟成了中国的人工杰构。而今,作为交通路线的京杭运河已基本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作为单纯意义上的水,却又赋于了较当年更为重要的内涵与深意,我们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干渴过,也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表现出对水的深深渴望过,我们整个民族的生理与心理都急需要水的润泽。
    渐渐地,我们驶进真正的水的天地了。中间依旧是窄窄的水道,眼前却开阔起来。两边满是荷叶,荷花花事已残,只有极少的荷花在水面上星星点点着,与夹杂其中的稀疏的芦苇一起点缀着浩茫的水面与万顷的绿荷。
    大多的水面都被用网分隔成一方方的,这是当地人用来养殖的。偶而也有用网作成的迷魂阵,这东西,在我们鲁北一带的小水塘里也能见到,是用来捕鱼的。
    左边的荷丛里,不时有小船来回穿梭,戴着斗笠的男人立在船头摇撸,女人头上包着头巾坐在船里。右边的岸上,有人在晾荷叶,微山县的朋友介绍说,荷叶晾好以后,用来制作微山特产荷叶鸡、荷叶鸭。
    我们看到水鸭了。有三三两两的,也有成群的,在平静的水面上悠闲地游来游去。
    那是鱼鹰,李登建老师指着一条小船上的几只水鸟对我说。看那样子,我想起二十年前的小学课本上的那副彩图来:头戴斗笠的老渔人蹲在船头,旁边立着几只鸬鹚,那篇课文的题目就叫《鸬鹚》。据说,这鸬鹚在水里将鱼吞下,上船以后就被渔人抓住脖子提起,把它吞下的鱼给挤出。不知这鱼鹰是不是就是那鸬鹚,我问。李登建老师点点头说,可能是吧。
    有大船了。一条连着一条。有空船,也有满载的船。因为今年天旱,微山湖水位下降得厉害,大船不能行驶,就停在水上。这些大船,有的是一户人家的,也有的是几户人家共有的。一条大船值好几十万块钱。他们都是以船为生的,日子颇为殷实。
    水上人家也渐渐地多起来。船就是渔民的家,一般是以一只较大的船为家,以一只小船作为交通工具。煤气、电视等现代生活用品,船上一应俱全。
    水里有戏水的孩子。七八岁的样子,赤条条的。跳水,爬船。钻进水里,不见了。
    有的男人躺在船舱里,女人在船头不知干什么。有的则一家人坐在船上在编制苇席。有年轻的女人、小孩子望向我们这些游船。我们向他们挥手致意,有的不做什么反应,有的则向我们笑笑。
    四十来岁的男人女人、青春少女、活泼的男孩是理想的水上人家,当然也有年轻的夫妇。船上的女人都很漂亮。看到一个穿着时髦的船家少女走出来,李登建老师说,没想到这地方还有这么秀气的女子。
    有了微山湖水的清灵,微山的女儿又怎能不秀气呢。
    船行了约两个小时,没有了绿荷,水面愈加开阔。前后望望,心胸也倍感开阔。
    只是,水面上却有了各色的生活垃圾:辣椒、菜叶……漂着的油花。
    右边是很大的船,是水上餐厅。我们见到的水上漂浮物大概就是由那些船上倒进水里的。
    有人在船舷上吃饭。白色的船,很干净,餐桌、餐椅也是白色,也干净,喝的是啤酒,吃的想来是微山湖的鲤鱼了。
    幸好,这样的水上餐厅不算多,在水上餐厅吃饭的人也不算多。
    前后望了望,除了我们散文学会租用的游船,水面上没见有其他的游船。根据时间安排,我们也不在水上餐厅吃饭。
    我们的目的地是微山岛。
    微山岛上有微子墓、有铁道游击队纪念碑。
    游人也多起来。
    作为景点,微山岛上没有什么意思,幸亏那次有当地文化站的一位站长给我们讲了一些关于三贤与铁道游击队的故事。真正吸引我们的,还是浩茫的微山湖水、万顷的荷叶、水上人家的生活。
    微山上很开阔。上山,可以望远。在铁道游击队纪念碑前不远处,有一位弹琵琶的盲者,支着凉棚,以卖唱赚些生活零用钱。盲者边弹边唱,唱的是“微山湖上静悄悄”那老歌,在纪念碑前弹着琵琶唱“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很有味道。可惜,点唱的人不多。
    一些六七岁的孩子,也都守着一个个的小摊,卖莲蓬什么的。我走着,顺手就把拿在手中的旅游帽戴在了一个卖莲蓬的小孩子的头上。走了一会,回头望望,那个小男孩正站在高高的台阶上灿烂地笑着。
    遗憾的是,我们返回微山县城的时候,为了节约时间,就不走来时的那条水路了。据微山文化局的朋友们说,走黄金水道,是县上特意安排的,为了让我们一睹微山湖的风采。不知为什么,却没有安排我们体验一下水上人家的生活。
    晚上,好客的微山人在微湖宾馆为我们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其中还有一个演员曾获得过中央电视台歌手大赛的一等奖。他们的节目多以荷花、微山湖、铁道游击队为主题,以歌唱、舞蹈为主,很有特色。省文联的王延辉先生也不时叫好,王延辉先生是省文联创作室的主任,小说散文都写得好,听李登建老师介绍说他以前的专业是舞蹈,于文艺肯定是行家。
    在一个小县城里,看上这样的出彩的表演,很令我兴奋。
    据那位文化站长讲,微山湖的形成,历时1700余年,至明万历年间黄河夺淮入海而最终形成。微山湖水,滋养了多少微山俊秀:郑均、王弼、王粲,尤其是近代那神出鬼没的铁道游击队,眼前的这群为我们表演的演员。
    还有。我来微山以前,我想,既然是散文笔会,济宁的李木生、王开岭两先生肯定也会来微山的,并且,临来之前,再次拜读了李木生先生的《微山湖上静悄悄》、《圣地三女性》等文,先生写的真好啊。心想,趁这次笔会之际向两先生讨教几招,岂不美哉。可惜,他们没来。
    近几年,两先生的散文越来越精彩。我想,两位先生或许不是微山人,但他们那出彩的文字,也许是因了性灵的微山湖水的润泽吧。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