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東漢任城王墓題記刻石初探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田立振 田超 发布时间:2012-05-01
摘要:
   山東濟寧蕭王莊墓群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群原有土塚九個,現僅存四個(編號M1—M4)。以住文物調查發掘資料表明,這此土塚即為東漢任城國王及其配偶的墓葬。1992年,濟寧市文物局對一號漢墓進行了搶救性發掘,進而修複開放,再現了漢任城王陵寢地宮的壯麗景觀。一號墓已被盜掘,但墓葬結構尤其是大量題記刻石,為研究漢代諸侯王葬制與書法藝術,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實物資料,因而引起了文物界書法界的重視。

    關於本墓的結構形制,以往筆者曾作過淺論(1)但題記刻石目前尚缺乏深入研究。為此,筆者從疏理資料入手,就題記刻石的書法特點及相關問題作一初歩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引起學界同仁的研究興趣。

 

    一、題記刻石的出土概況

    蕭王莊一號漢墓位於濟寧市北郊蕭王莊南側。現存土塚直徑60米,高12米。墓葬座北朝南,由墓道,東西耳室、墓門、甬道、前室、後室、回廊、題湊石牆等部分組成。墓道殘長22.8米,寬2.7—3.8米,其中部東西兩側設對稱耳室,室內分別放置車馬明器和炊廚器。墓道北端靠墓門處疫前後封門牆兩牆,門扇無存,墓室南北長15.89米,東西寬15.9米,高8.35米。墓門後有甬道前室。前室為橫長方形,放置大量陶器,後室為縱長方形,中置棺床,棺槨已焚,人骨朽亂,出土少量玉器和銀縷玉衣片,回廊圍繞前後室一周,題湊石牆在回廊外側,曲折呈凸字形。整個墓室外以題湊石牆作墓框,內以磚牆分隔各室,上以23層契形磚券頂,磚券之上再覆以石塊,下以石板和23層磚鋪底。頂石邊緣緊扣石牆,把整個磚室墓包圍在一個若大手石宮裏,建築十分考究,結構  具特色。掘出土物特點和題刻地名線索分析,該墓年代在東漢和帝時期,墓主人可能是東漢任城國始封王-----孝王劉尚2

    一號墓所用石材包括題湊石牆、頂石、封門牆、各室邊石、棺床邊石約4500餘塊,其中暴露在墓室內可觀睹的題記刻石計782塊,約有4000餘個單字。據修複石牆頂情況估計,埋壓在封土和石牆內的約是可見者的5倍左右,這麼多題刻,在我國已知漢基出土刻石中數量最多的,實為我國漢墓考古史上的空前發現。

    題湊石牆皆用方石塊除(拐角處)單道砌壘,石塊邊長近1米,厚25厘米左右(不少石塊上刻“R”字,即1R,約合23.5厘米,由此推知方石的邊長4漢尺)。《後漢書、禮儀制下》載大喪,司空擇土造穿,太史蔔曰……方石治黃腸題湊便房如禮。石牆石塊均打制規整,大小基本劃一,即文中所說的方石,可見東漢時題湊已用方石制作,如兩漢黃腸題湊之禮制。以往洛陽邙山東漢帝陵中也出土過這種石塊,有的銘刻黃腸石其作用應與黃腸木相類似。因此,我們說黃腸石當指帝王墓出土的石塊,一些中小型漢墓出土者不能籠統稱之

    該墓黃腸石題刻大都在方石的側面(即厚度面),少有在平面上的,大多數為直接刻,少有先書後刻或朱書者,每石題刻為1—10字不等,以4—6字為多,銘刻內容大多為當時石工和送石者的地名和人名,少有數字、尺寸等。文字排列不外乎以下4種形式

    1.地名、人名聯句,如梁國已氏魏賢金鄉陳能梁國薄馬卯梁國寧陵許文魯國戴元任城段伯等。

    2.地名、人名字聯句如須昌沐孫有大石十五頭等。

    3.純地名或人名,如梁國已氏東平無鹽東平須昌富成張吉時生元於昌王交李季等。

    4.數字或尺寸,如十八尺一九寸等,它們大都刻在帶字石上,少有單純者。這4種形式分別構成了各項題刻字數的多   

    銘刻地名與《後漢書·郡國志》相對照,其中包括任城國及相鄰的封國、郡、縣名25處,計有任城國的任城縣,東平國及所屬富成、無鹽、須昌、東平陸、章縣、魯國及所屬魯、鄒、蕃、薛、文陽縣、梁國(郡)及所屬睢陽、寧陵、下邑、  ()      、薄、已氏縣、山陽郡及所屬金鄉縣、高平侯國,沛國的滕(公丘)縣,較遠的縣侯國2處,有常山國的都鄉侯國,上黨郡的高都縣。這27處地名,對考證東漢地方行政制度區劃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同時也成為推斷墓葬年代的佐證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