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汉画甲天下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孔萌 发布时间:2017-06-20
摘要:汉画像石在全国以山东发现最多,在山东省又以济宁市最为富有,嘉祥武氏祠汉画石刻早就闻名中外;微山县两城山素有“汉画像石之乡”的赞誉;曲阜、邹县收藏的汉画像石被众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所瞠目,济宁郊区、鱼台、金乡、兖州等其它县区亦有大量发现,它和汉碑一起,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们雕刻在墓室、祠堂上带有鲜明主题的装饰石刻画。它生动地描绘了汉代社会的典章制度、衣食住行、神话故事、风土人情;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展示了两千年多前人们高超的艺术水准;再现了汉代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高度文明。汉画像石是汉代文化最有代表的艺术作品,在艺术形式上它上承战国绘画古朴之风,下开魏晋风度艺术之先河,奠定了中国画的基本法规和规范。汉画像石同商周的青铜器、南北朝的石窟艺术、唐诗、宋词一样,各领风骚数百年,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杰出代表和文化艺术瑰宝。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汉画像石在全国以山东发现最多,在山东省又以济宁市最为富有,嘉祥武氏祠汉画石刻早就闻名中外;微山县两城山素有“汉画像石之乡”的赞誉;曲阜、邹县收藏的汉画像石被众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所瞠目,济宁郊区、鱼台、金乡、兖州等其它县区亦有大量发现,它和汉碑一起,是济宁众多的文物古迹中的两颗璀粲明珠。
全国最著名的画像石集中地,位于嘉祥县武翟山北麓,是武梁,武开明,武班,武荣氏族墓地,东汉桓、灵时期建祠,俗称“武梁祠”或“武氏祠”。祠内石刻包括石阙、石狮、墓碑、画像石等。早在宋代已见著录。后历经洪水漫淤,石室废圯,埋没地下。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金石学家黄易详加考查并发掘、收集,得画像石20余块,次年金石家翁方纲捐资建房保存。后又陆续发现不断增加。除流散国外2石及运存济宁2石外,尚存石阙、石狮各一对,石碑2块,画像石43块,隶书题记1069字。画像石多用减地阳刻法,雕刻精细造型生动,内容丰富多彩,取材广泛、包括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孝义故事、烈女故事、神话传说和各种车马出行、宴筵乐午、庖厨、水陆攻战、祥瑞灾异以及珍禽、异兽、花草树木、楼台殿阁等图像画面,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东汉时期的社会状况,风土人情、典章制度、宗教信仰,不仅是一组精美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也是研究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新中国成立后,为加强对这些珍贵艺术刻石的保护管理,后设文物管理所于此,并新建陈列室和长廊,并将嘉祥县境内近年出土的画像石百余块一并保护。
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保存的百余块汉画像石多数是新中国成立后陆续收集的,其中60余块镶嵌在孔庙西庑内,供国内外游客观赏。进入孔庙西庑汉画像石展室,迎面为一汉代石阙,阴线刻着歌舞、车马等图案。雕刻技术高超,线条流畅,造型逼真,生动活泼。石阙南部为西汉墓出土的画像石刻。西汉刻石中,以1937年曲阜城东韩家铺一座夫妻合葬墓出土的石刻最为完整。共7块刻石。中间以一石隔为二室,顶刻篆书“鲁市东安汉里禺石也”9字,皆为阴线刻,石两面刻行乐图,有的吹笙击鼓,有的漫舞轻歌,的则附章谈笑;以“奕棋图尤精,二人对奕,一人扬手呼叫,似为自己的一着高棋而得意,一人俯首静观,似在思考应战的谋略;室顶二石,刻龙和连环玉壁。室四壁刻青龙、白虎、未雀、玄武四神;背面分别为“持火夜战图”、“对语图”。这组石刻刀法娴熟,简练生动,形象活泼,栩栩如生。东汉刻石“狩猎图”造型惟妙惟肖;“扁鹊针炙图”活灵活现,形象逼真。其次尚有丰富多采的神话传说,车马出行、杂技舞蹈、网鱼狩猎、水榭亭台等等无所不有。雕刻技法有线刻、浅浮雕等多种多样;画像风格或精细纤小,或粗犷奔放,千变万化,为研究汉代社会面貌、风俗习惯及艺术体育等等方面,提供了可贵实物的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