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易寻访济宁品汉碑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张昭晖 李富荣 孙灿 发布时间:2018-08-03
摘要:时值黄易为官、访碑、居家济宁240周年,王立强带来讲座《恒在济宁——金石学大家黄易与济宁长达25年的故事》

黄易寻访济宁品汉碑

  黄易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书画篆刻家,乾嘉时期著名的“金石五家”和“西泠八家”之一。240年前,黄易任宦济宁,并举家搬迁至此直至去世。期间,黄易创作出诸多书篆作品,写下许多考古著作,以运河为媒把济宁文化传播到四面八方,使济宁汉碑汉画声名大噪,尽获“中国汉碑半济宁,济宁汉画甲天下”的美誉。时值黄易为官、访碑、居家济宁240周年,7月28日,主讲人王立强带来讲座《恒在济宁——金石学大家黄易与济宁长达25年的故事》,带市民一起走近黄易,了解这位在济宁生活了25年的金石学大家。

  举家迁入后人定居,视济宁为第二故乡

  黄易于乾隆九年(1744年)生于浙江一个“河防世家”,在家中排行第三。黄易少年丧父,少年聪慧的他13岁所作篆书《云松巢志》就被摹刻上石。之后随兄幕游楚北达八年之久。22岁时,黄易来到北直隶成为郑制锦的幕宾,随其周游扬淮一带,对金石碑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黄易33岁时,郑制锦为黄易捐了一个从九品的小官,开启了黄易的为官之路。一年后,黄易来到济宁为官,佐理河防事物,此后的半生,黄易大多数时间都在济宁度过。为官任上,黄易曾参与乾隆南巡接待,也曾赈济搁浅船只,救过万余条生命。

  嘉庆七年(1802年),黄易在济宁护理运河道任上去世,黄易长子黄元长载黄易灵柩回归家乡,将其葬于杭州。据其好友记载,黄易性孝友,为人诚信重然诺,戚友过山东者必留款尽欢,乡人流寓无归者周恤之。其死后诰授奉政大夫。

  黄易长女黄润秉承家学、亦能诗文,嫁给朝议大夫李作霖(济宁人)次子李大峻(任至兵部职方司郎中)为妻并育有六子,皆有所成。黄易在济宁居官日久,其后人也多定居济宁,但其子孙未能继承黄易的金石爱好,其生前所搜集的金石碑版,也在黄易去世后几乎散佚殆尽。

  对于济宁,黄易寄予了极深的感情,在他的一张《访碑图》题记上,一开头便写下了“自官山左,恒在济宁”八个字,可见在黄易的心中,济宁已然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发掘武氏祠石刻,成就“济宁汉碑甲天下”美名

  黄易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学家、书画篆刻家,乾嘉时期著名的“金石五家”和“西泠八家”之一,被称为“中国田野考古第一人”和“文物保护第一人”。史料记载其“历幽、燕、青、兖、徐、豫、荆、扬之城,凡遇名山大川以及残碑古碣,无不登临搜访。”黄易为官济宁后,在佐理河防之余,他的一大业余爱好便是寻访当地的汉碑。在这期间,黄易有三次访碑行动都被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九月,黄易翻阅《嘉祥县志》发现武氏祠,把湮埋数百年的武氏祠石刻发掘了出来,并在原址建“武氏祠堂”保护。其发掘经过被黄易记录在《修武氏祠堂记略》里。出文字外,关于武氏祠,黄易还留下不少绘画作品。其中,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的《紫云山探碑图》上有黄易的题跋,同样叙述了发掘经过。作为中国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汉碑、汉画像石群,武氏祠和故宫、三孔一起入选了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易在济宁时,为治理河防常遍查运河两岸县志和水系图,还研究黄泛区河道排水泄洪情况,其许多访碑活动都与之密切相关,与此同时,黄易掌握的地理、水利专业知识又对其访碑工作颇有帮助。两因素综合,黄易酝酿出一个更大的访碑计划——嵩洛岱麓访碑。嘉庆元年(1796年),黄易在母丧丁忧期间远去河南洛阳、郑州一带访碑,历时近一月,黄易一行人遍访诸山、收获颇丰,留下《嵩洛访碑日记》和《嵩洛访碑二十四图》存世。

  嘉庆二年(1797年),仍在丁忧的黄易携其门婿李此山二次出行,遍游泰岱访碑,著有《岱岩访古日记》传世。同年七月,黄易在济宁作《岱麓访碑二十四图》记录这段经历与见闻,其中,有六图为济宁内容,包括铁山、尖山、岗山、孟子庙、孔林、孔子庙图,可称得上是对黄易多年济宁访碑部分成果的系统记录、总结,具有非同一般的文献价值。

  除了这三次经历,黄易还曾遍访济宁及邹鲁各地,考证发掘出许多佚失已久并有着重要价值的汉魏碑刻。对于访碑所得,黄易很少据为己有,而是就地保护或移至济宁州学交由官府保护,这一点十分难得。假如黄易当年运走这些汉碑、汉画像石,济宁也不会享有“中国汉碑半济宁”和“济宁汉画甲天下”这样的盛誉了。

  成为金石学研究高地,济宁文化地位得到提升

  除了访碑著书,黄易在济宁的25年间,对于济宁文化的繁荣同样贡献颇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项便是黄易访碑聚友的行为,有效推动了碑学从济宁再出发,使济宁成为中国金石学研究高地。

  金石学研究起于宋代,到了黄易所处的十八世纪,访碑已是相当重要和独特的一个文化现象。在清代金石学家中,黄易以收藏、鉴赏而著名,乾隆、嘉庆时期的许多金石学大家(如钱大昕、武亿、翁方纲、孙星衍、阮元、王昶等人)都因黄易到访济宁,他们围绕黄易形成一个了古碑探访、研究人际网络,帮助济宁州学汉碑在数量上实现倍增。同时,济宁又是当时的交通大动脉——京杭大运河的沿线重要城市,与黄易交游的文人多来往于京师、山东、浙江等地,有力推动了济宁州学、济宁汉碑对外传播,极大提升了济宁在当时中国文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黄易还推动浙派篆刻北上,对济宁产生深远影响。浙派时中国篆刻史上最重要的篆刻家群体之一,延续发展已有二百余年,黄易作为浙派篆刻代表人物,广泛借鉴金石、书法表现手法,以“小心落墨,大胆奏刀”理念独运于篆刻之道,终成醇厚、工稳、生动的篆刻风格。黄易与文人士大夫交往,很大程度上依靠篆刻为纽带,他以篆刻为媒介,广泛结交北方的学者官员,直接推动了浙派印风在北方的传播。时至今日,济宁书法篆刻人才辈出,特别是伴随“济宁西泠六家”的崛起,“济宁印人”已经成为姹紫嫣红的文化新气象。济宁书法篆刻的繁华灿烂,谁能说这里面没有汉碑、汉画的影响,没有黄易的贡献呢?

  今年适逢农历戊戌年,与黄易初到济宁的戊戌年(1778年)已过去四个甲子轮回。回望历史,既是济宁成就了黄易,黄易同样也传播了济宁。如今,我市先后举办多场文化活动纪念这位与济宁有着不解之缘的文化名人,传播黄易事迹,弘扬黄易访碑精神,助推济宁文化繁荣发展。

  (主讲人:王立强 文字整理: 张昭晖 李富荣 孙灿)

责任编辑:孔孟之乡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4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