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之(1921~1994),济宁市人,书画家,书画鉴定家。 原名刘慕正,字执中,后来简化为刘之中,再简化为刘之。晚属南池老人、妙之居士等,也曾用九一老人、一知、学海、之系等字号题款。 古城济宁,文风很盛,刘之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先由国学底子很厚的画家孙普周启蒙。上初中时,名士刘枕青回家乡济宁任教,刘枕青是山水画大家吴镜汀的高足,画得元人神髓,黄宾虹引以为友。刘之正式拜刘枕青为师,开始了严格的训练,领悟到笔墨奥妙,直入书画正轨。刘枕青的培养,对于刘之一生学画,非常关键。 1937年抗战救亡,后来成为“长安画派”领袖的赵望云来到济宁,街上全是他画的抗日宣传画。刘枕青带刘之拜访赵,赵欣赏刘之的才气,当即赠以两本册页,都是农村写生,其中一册,有冯玉祥题的诗。刘之问赵,“望云”二字怎讲?赵答:“作画时望着窗外的行云……”在此其间,赵对刘之作了悉心指导。 1951年,由内弟何亚述(天津大学教授)介绍,刘之拜陈少梅为师,住在陈家,与大师朝夕为伴。陈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平画坛盟主金北楼的关门弟子,22岁即成为津门画坛领袖,人称“活着的唐伯虎”。 几十年的磨练,刘之在书、画、鉴定等方面皆取得非凡成就。书法以行草为主,灵秀历落;偶作小楷,字字珠玉;篆隶不落俗套,但轻易不为。山水崇尚文人画一派,笔墨高简,气韵苍深,尤精倪云林一路,意境“荒寒”。晚年变法,于传统笔墨有所突破,信手挥洒,即成妙品。七十岁后,尝画花鸟,别有情趣。刘之素擅水墨,重彩很少,但鉴者评其国画重彩有油画的效果。 书画鉴定,造诣尤深。藏家遇有难题,常请刘之经眼,往往卷轴尚未展尽,真赝已知,所论直中要害,让人叹服。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武中奇在济南偶见刘之书法一幅,连声赞叹,寄信求字,随信赠自己书作两件。朱复戡来到济宁,对徒弟说,“济宁竟有个刘之”。黑伯龙连夸“真是一把角儿”。魏启后评:“有笔、有墨,格调高。现今山东省还有这水平,有机会到济宁见个面,我们有共同语言,可惜我也老了。” 1991年,友人把刘之一幅书作拿到济南,被山东省政府收藏,颁发了纪念证书。 刘之晚年忧虑西学东渐,国学式微,平生心血也将随人终结。1986年,青年学子刘东登门求教,言语投机,刘之深感有缘,称为忘年交,遂将衣钵相传。刘之对他寄予厚望,将其书斋命名为“三一书屋”,并为之题句:“继承传统,更创新法,三人一系,发扬光大。”(“三人”者,刘枕青、刘之、刘东) 刘之生命的最后八年,在弟子刘东身上倾注了全部心血,为其讲解名作,演示古法,把毕生所得口传身授,并作了各种风格的示范画,有《刘之山水树石画谱》,《刘之画语录》传世。 1994年11月28日刘之仙逝,人们缅怀他的道德学问,对其书画手迹,哪怕片纸只字,无不珍藏宝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