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国学大师,诗人,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传播者。1918年出生于中国浙江乐清柳市区长岐乡南宅,20世纪80年代末筹资兴建金温铁路,并于1998年建成通车。晚年在江苏太湖大学堂传道。其著作多以演讲整理为主,内容往往将儒、释、道等思想进行比对,别具一格。 对于很多人来说,南怀瑾是一本本书的名字。曾经有人说,如果研究国学不知道南怀瑾,基本上就不用开口了。事实上,虽然名满天下,但南怀瑾在学术界有着不小的争议。不过,他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却是实实在在的。苏州的太湖大学堂便是实证。
最后时光:要弟子记录自己的生平 昨天上午,南怀瑾家乡——浙江乐清市人大主任赵乐强证实了南先生已于前日辞世的消息。 9月中旬,即有南怀瑾病情危重的消息传出。南先生晚年久居江苏吴江,开设太湖大学堂讲学。月前因感冒引发肺部感染入上海中山医院医治,不料竟一病不起。病中先生的一个动作令弟子有了不祥预感。9月初,南先生要求弟子记录自己的生平。“这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有弟子要为南老记录,或写传记,都被拒绝。” 病情日重的南先生不久前回到了太湖大学堂,进入所谓“入定”的修行境界。不想,在中秋节前夕竟传来不幸的消息。 南先生的离开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赵乐强今年5月29日曾去拜访过南先生,彼时南老仍精神矍铄,健步行走,谈吐清晰。见家乡来人还笑问:“我们都是温州乐清人,我们乐清的‘乐’字,至少有4种读音。你们知道吗?” 渊博学识:经历传奇,通读经典 南先生先生的学术概括起来便是一个“通”字。据了解,南先生在家乡乐清自幼便接受传统私塾的严格教育。少年时期就熟读诸子百家,兼习拳术、剑道等各种功夫,同时研习文学书法、诗词曲赋、天文历法诸学。抗战时期,他先是投笔从戎,执教于军校,后来辞去教职,遍历名山大川,寻访高僧奇士,在名寺闭关研修佛学,得多位著名高僧传授。 这一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为南先生日后做学问的这个“通”字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南先生主张通读经典。他自己的30余部著作,内容就涵盖了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学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只有“通”才能“达”,南先生以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文化层面。这一点对后世影响深远。 尽管学识渊博,又常常引经据典,但南先生在著书立说之时,又能深入浅出。在几十年中,南先生著述了大量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阐释,这些经典被认为即便是毫无国学根底的人也能看懂。这也使得南先生读者甚广,信众很多。 而在《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原本大学微言》、《易经杂说》等著作中,南先生在立说之余,还对许多以往对传统文化的误解也作了勘正。这都影响了一大批读者。 在学术之外,南怀瑾还为两岸和平发展作出贡献。据公布出来的材料看,从1990年12月31日开始,两岸密使在南怀瑾的香港寓所重开国共两党会谈,最终实现了“汪辜会谈”。 晚年忧虑:上网了,青年人还读书吗? 在生命最后几年,南先生面对新技术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总是怀着一份忧虑。而越是如此,他觉得自己推广传统文化的责任重大。 2006年上海书展之前,本报记者聆听了南先生的一场演讲,题目是《传统文化与大众传播》。当时年届九旬的南先生已很少公开演讲,但他仍觉得有必要对青年人说一点感想。南先生说他在苏州、吴江等地都设有藏书楼,所藏古书典籍很多,然而有时他面对满壁的珍藏也陷入沉思:“如今的青年人还会读这些书吗?” 南先生说,随着网络等电子传媒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迷恋其中,失去了阅读古书的兴趣,忽略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其结果必然给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隐忧。 》南怀瑾语录 1 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得住;而小说,是人名、地点、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却往往是真的。 2 今天的世界惟科技马首是瞻,人格养成没有了,都是乱得不成器的,教育只是贩卖知识,这是根本乱源,是苦恼之源。只有科学、科技、哲学、宗教、文艺、人格养成教育回归一体,回归本位,均衡发展,才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