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琴——运河戏曲文化的一支奇葩

来源:孔孟之乡 作者:. 发布时间:2006-11-28
摘要:
  运河的开凿与贯通,不仅增加了祖国南北方的物资交流、文化交流,同时,国外货品、习俗文化也相继传入中国。因此,作为运河码头城市济宁的文化,既有中原古老文化传承,又受到外来商人文化习俗和宗教的影响,成为南北、中外文化的交融地。南北文化艺术的交融、渗透、碰撞,有力推动了济宁地方戏剧、曲艺的兴盛与繁荣。扬琴(即山东琴书)即是运河文化滋养下的济宁戏曲、曲艺中一支奇葩。
  扬琴(即山东琴书)早在清乾隆年间,民间就有小曲联唱体,因主要伴奏乐器为扬琴,人们习惯称为“打扬琴的”或“唱扬琴的”。它是一种曲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说唱艺术形式。
  民国三十年,扬琴艺人集合于济宁,建立了以“殷田昌、贺金城、茹兴礼”为首的三大门户,立足于济宁码头。济宁人过去有句顺口溜“老咬口的干饭道门口的粥,茹小辫的扬琴翟教寅的吼。”可见,扬琴在济宁的普及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
  “扬琴”并非山东独有的一种说唱形式,尤其济宁的“扬琴”受河南、江苏、安徽等地的影响较大,除了在地域上与他们相邻外,主要是这些省份的商人在济宁的较多,因此,在表演风格、技巧上都有相同之处。
  “扬琴”经常使用的曲调,据沈德符《野获编》载,“乾隆年间,乃兴《闹五更》《寄生草》……之属,自两淮以至江南。其腔调约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老幼良贱,不问男女,人人习之,亦人人喜之,以至刊刻成帙,举世传诵,沁人心脾”。由此可见,“扬琴”是属于普通百姓的下里巴人。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不仅给济宁带来经济的发展,更带来了文化艺术的繁荣。换言之,如果没有京杭大运河,没有它带来的商品经济的交流,就没有济宁昨天的兴盛,就没有济宁昔日的戏剧、曲艺繁荣。这一点尤其值得今人深思。
责任编辑:admin
首页 | 资讯 | 文化 | 旅游 | 儒商 | 名人 | 宗教 | 曲艺 | 武术 | 碑学 | 图片

© 2006-2025 孔孟之乡 版权所有

鲁ICP备06020822号

电脑版 | 移动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