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琴书的表演,以唱为主,以说为辅,唱词基本为七字句,演唱者一至五六人,以敲打扬琴者为主,其余数人亦分唱角色兼奏乐器。早期有七十二曲牌之说,后来以“凤阳歌”、“垛子板”为常用曲词。主要乐器除扬琴外还有筝、坠琴、软弓胡琴、四胡、三弦、简板、碟子等。 山东琴书原是“庄稼耍”。早在200年前就在鲁西南农村中流行。那时,每到秋收之后农事不多的日子,农民就挖地窑子(以其暖和方便),请师教唱琴书,苦练一冬,到农历过年时,便携琴访友,互相比赛演唱;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更形成了演唱的高潮。山东琴书进一步发展,便出现了职业艺人,形成了众多流派,主要流派有:以源于曹州,兴盛于济宁的“南路”,以艺人茹兴礼为代表,风格是口快嘴巧,快而不乱,善拉小胡琴走唱;“北路”以济南为中心,又流传于鲁西北一带,主要代表是邓九如,又称“邓派”;东路以商业兴、关云霞夫妻为代表,以广饶、博兴为中心,流行于胶东各地。 山东琴书的传统曲目有《白蛇传》、《秋红》、《鞭打落阳》、《寻媒》、《小姑贤》、《包公案》、《杨家将》、《呼家将》、《岳飞传》等,现代曲目有《大刚与小兰》、《姑娘的心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