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下旬,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中文系教授洪淑苓女士接到了来自祖国大陆的一封邀请函。邀请函是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叶涛教授发出的,特邀洪淑苓女士于2007年8月15号到山东省淄博市的沂源县,参加由中国民俗学会和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全国首届牛郎织女传说研讨会。 ![]() 洪淑苓女士是台湾著名的中青年学者和诗人,尤其是她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学的研究,成绩斐然。1988年,年仅26岁的洪淑苓在台湾取得文学硕士学位,论文便是后来使自己成名的专著《牛郎织女研究》,从而也使她成为此次研讨会惟一一位在这一选题领域出有专著的学者。
![]()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洪淑苓
沂源县位于山东省中部山区,因著名的沂河发源于此而得名,境内山峦起伏、植被茂密,是山东省平均海拔最高的县。令洪淑苓始料不及的是,她在沂源看到了自己做梦都无法想到的情景,眼前的一幅景象使她惊喜万分! 采访:洪淑苓(台湾大学中文系 教授) 被洪淑苓女士称之为人间仙境的地方,就在沂源县城西南十几公里的燕崖乡大贤山,织女洞坐落在大贤山东侧的山崖上,山的下面就是发源于沂源、穿越整个沂蒙山区的沂河,河对岸的村庄叫牛郎官庄,庄里保留有牛郎庙的遗址。 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 凄美的故事在民间流传了一代又一代,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故事的来历。也许有人会问,沂源大贤山下如此美妙的地方会是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发源地吗?更有人会问,中国历史上果真有牛郎这个人吗?学者们研究的结论是否定的。 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究竟是怎么来的呢?海内外从事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专家们认为,它来自远古人们对天上星星的崇拜。 据专家研究,在古代历法尚未出现之前,人们对于季节的分辨主要依靠观察天上日月星辰的变化,在不同的季节,给不同的带有标记性的星星,起一个好听的名字,便于分辨和记忆。 采访: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博士)
采访: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博士) 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中可见的恒星分为二十八组,称二十八宿,东南西北四方各七宿,织女星和牵牛星被列入北方玄武七宿。专家考证,我国二十八星宿体系的确立,最晚应在为春秋战国时期,最早可上溯到殷商时代,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了织女星和牵牛星的最早记载。 《诗经?小雅?大东》篇中写道:“维天有汉,监亦有光。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 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另有“谭大夫作是诗”的字样。 采访:张华松(济南市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谭国是商周时期东方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山东省济南市以东的章丘一带,城子崖遗址就是当初谭国国都所在地,也是著名的龙山文化发祥地。西周时期,统治者以及他们的经济区都在济南以西,而大东,也就是济南以东直到大海的广大地区则处在被统治压迫之下。 《诗经?小雅?大东》是写西周末年东方人民在统治者高压下的怨苦生活,表达了作者望星兴叹的伤感情绪。 采访:张华松(济南市社会科学院 副院长)
![]() 值得一提的是,那时的织女和牵牛只是两个星星的名字,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 在全国最大的汉画像石博物馆——河南南阳汉画馆里,珍藏着一块目前所见最早的牵牛织女星图画像石,画像作者在牵牛三星下,特别增加了一人牵牛的形象,而织女四星围合之内,则安排了一位跪坐女子。 在山东长清孝堂山汉墓祠堂,也藏有一块同样珍贵的汉画像石,像石上织女星座下是一名正在织布的女子,但这里没有牵牛的人物,只有牵牛星座的形象。 在这里,织女和牵牛也还只是两个星座,它们之间依然没有什么爱情关系可言。 用具体的人物或动物来表示星座的名称,是汉代画像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 然而,织女星和牵牛星的名字本身还是为以后故事的产生,埋下了伏笔,这就是古代人男耕女织的社会分工。那么,究竟什么时候才有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呢? 采访: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副研究员 博士) 在东汉组诗《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中,则有了“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的感叹,作者明显把两颗星星给拟人化了,让人感受到了一双恩爱男女相隔不能相见的伤感。 织女星是七月之星,而牵牛星则是八月之星。八月追七月,永远都追不上。所以说,古人最早把这种星辰间的关系,具象化为一种恋人关系时,强调的正是他们之间的永远不能相会。但是,这种观念一旦转化为民间故事,就必然会被民众的情感所左右。民众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团圆的结局,哪怕是一种短暂的团圆。 “牛女渡河相会”之说,大概兴起于魏晋之时。在鹊桥出现之前,人们最早是幻想牵牛驾着轻车骏马去和织女相会的,后来又幻想让精卫衔石填河渡织女,还有幻想让织女划船渡过与牵牛相会的。 喜鹊搭桥的说法较早出现于南朝时期庚肩吾的《七夕》:“倩语雕陵鹊,填河未可飞。” 这时,不仅有了七夕相会的内容,而且解释了喜鹊之所以会秃了头,是因为这天架桥渡织女时被磨去了羽毛的缘故。
![]() 民间传说对牛郞织女婚姻危机的解释有许多种。在宋代的传说中,牛郎和织女都是天上的星宿,天帝可怜织女独居,就把她许配给了河西牵牛郎,没想到织女新婚之后,天天梳妆打扮不干活,天帝一生气,就把他们分在天河两边,只许一年一会。而到了明清,王母娘娘作为阻碍牛女婚姻自由的封建家长,也走进这个故事。 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故事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变过程,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情感需要,尽情编织着这感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使其日臻完善。 故事里有爱又有恨,有悲又有喜,使牛郎织女这对恋人尽管远隔千里,但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终能有一次相见的机会。久而久之,这一天竟成为了现代国人自己的情人节,人间天上、古老现代共同演绎爱情的颂歌。 每当农历的七月,织女星会出现在天空的正东方,而且也最亮,因此人们选择七月作为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然而,为什么又偏偏是七月七日呢? 采访: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博士) ![]() |